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挑战与策略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其日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法治因其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等优势,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手段。面对我国环境治理中的陈年积弊,亟待运用法治的力量补偏救弊、拔本塞源,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关键词: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公益诉讼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中国,百端待举,改革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经济是实现一切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毋庸赘述。但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进步,很多都基于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而这种焚林而田的发展行为于“生态文明”而言似乎太不理智。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资源枯竭必将使社会的整体发展遭致池鱼之殃。因此,针对那些陈规陋习,党和政府惩前毖后,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其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
  (2)保障公民权利的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宪法尚未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但随着公民人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间歇性恶化的诸如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持续存在,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也日益强烈。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实现民殷国富的一切努力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亦是保障公民权利重要手段。
  二、法治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1)法治具有规范作用。法律对社会主体的行为具有直接的规范作用,间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其为社会主体规定或保留了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或自由,同时设定了不得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或禁令。生态问题是人类不当对待自然所导致的后果,法律通过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来使生态免遭或少遭损害,间接维护了生态文明。
  (2)法治具有强制性。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法不阿贵,任何违法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负面评价。生态保护问题之所以一直是社会治理的痼疾,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地方政府的人治做法,政企勾结、行政不作为导致违法成本过低,生态破坏屡禁不止。而剔除了人治随意性的法治手段在惩治违法污染行为的同时,还为执法机构建构了严格的追责体系,这种双重威慑作用对于促进政府履职、建设生态文明而言是极为有效的。
  (3)法治具有穩定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过程中必然涉及多方利益,因此必须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与其他手段相比,“法治具有规范性的特征,有助于解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对文件精神‘理解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最能够为全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久不变的指导。
  三、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1)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功效的发挥首先依赖于较健全的立法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积弊如山,要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统一立法目的,因为立法目的将“影响到后续的环境法律的释法、执法和司法实践活动。”首先,应扩大公民立法参与。我国选举制度的缺陷导致部分民意代表当选后便远离群众,其在进行立法工作时容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所立之法质量过低,无法真正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只有扩大公民的立法参与,提高立法质量。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行政追责体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一对极难调和的矛盾,过去环境治理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政府的不作为。地方政府往往对经济发展乐此不疲,而利益集团又能为GDP增长助力,因此政府常而对利益集团的污染环境行为置若罔闻。立法应当对此类放纵违法行为严厉追责,以威慑政府积极履职。
  (2)加强执法力度。执法活动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必然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政府享有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和具体适用的权力,因此其应当深入实践,调查分析本地生态破坏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执法方案。同时应淡化GDP观念,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依法给予惩处。
  (3)落实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公民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司法机关作为权利保障机关,理应有所建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的新增规定,堪称我国生态立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由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被告常是涉嫌行政不作为的政府部门,因此此项制度能否落实关键还是依赖于司法机关这一中立裁判。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有职责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发现其放纵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时,应当依法提起公诉;法院对于环境公益诉讼,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受理,同时还应依法及时审判。只有司法机关积极履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才不会形同虚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才能计日可待。
  参考文献:
  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第1期。
  竺效:《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法>之立法目的完善》,载《法学论坛》 2013年3月第2期。
  作者简介
  张娜(1996年2月23日),女,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本科在读;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4级法学专业1班。
其他文献
摘要:鉴于债权面临被侵害的可能。依据我国传统的债的相对性原则,当债权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的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拟从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法理基础为切入口,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司法实践为研究径路,最后回归到我国法律运作现状。认为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实属必要,从而完善对债权人更加周全的保护。  关键词:债权 第三人 侵权责任  一、问题的缘起  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
期刊
摘要:苗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是苗族人民从漫长历史发展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苗医药在苗族地区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推动苗医药也蓬勃发展,然而在苗医药发展的同时,关于苗医药的保护却未与发展同步。苗医药一直沿用传统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苗医药有其特殊性,传统知识产权对苗医药既有保护也有限制,导致苗医药在知识产权法上出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苗医药发展和传承的重点。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既遂的界限、以及理论上的几种观点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浅析,从而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罪 界限问题  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犯人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本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如果自己对
期刊
摘要:鄧小平理论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焦点,他的廉政思想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引导者和设计者,邓小平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最适合中国的一套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即邓小平廉政思想。邓小平廉政思想的内容及其丰富,其中就包括法制建设思想,本文围绕其法制思想进行阐述。  
期刊
摘要 :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国的犯罪率也在不断增长,其中未成年犯罪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引发未成年人犯罪比重不断增加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将对未成年犯罪的产生原因、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现状和找到解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未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财产的日益增多与多样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遗产继承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继承法》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利、解决因遗产引起的家庭纠纷、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因我国继承法制定严重滞后且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遗产继承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疑难之处。本文对继承人的范围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关键词:遗产继承;继承人;继承
期刊
摘要:犯罪故意作为罪过的一种基本形式,主要包含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部分。一般来说,理论界普遍认为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基础,意志因素是犯罪故意的核心。但是,在刑法学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很容易忽略认识因素的在故意罪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认识因素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行论证,从而引起学者和司法工作人员对该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  关键词:犯罪故意 认识因素 事实性认识 评价
期刊
摘 要: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敏感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既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又因舆论与司法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司法公正。寻求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构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协调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很有现实意
期刊
摘 要 : 对于刑讯逼供相关问题的探讨,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年来,随着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及佘祥林案等一系列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媒体陆续曝光,我国的刑讯逼供行为相关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现代法制已经获得一定发展的今天,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 刑讯逼供 危害 解决路径  一、我国存在的刑讯逼供的问题  (一)导致冤假错案  
期刊
摘要:法律信仰是人性中趋利避害的真实反映,是内在的一种形式法律能够带来正义、秩序这种类型的价值,是为人所需要的美好的东西,在本能的驱动下追求真善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法律的信任,相信法律能够引领幸福的方向,在长期社会发展中,从而表现出对法律的遵守和敬畏之心。  关键词:公信力 信仰 社会正义 秩序  一、法律公信力释义  公信力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包括“公”和“信”两方面的含义,“公”指的是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