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然而,小组合作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课堂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学优生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优势,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主要责任;学困生则由于心理、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障碍等原因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缺乏主动参与。那么,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小组合作所倡导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本人从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学习小组、设计问题分层、科学运用评价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困生 主动参与 策略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被许许多多的教师乐此不疲地使用着。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你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茫然无知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被遗忘的“学困生”群体。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心理、行为习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心理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兴趣不浓厚、对自己缺乏自信;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 意志脆弱、不愿动脑、缺乏稳定性等方面;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
事实上,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公平地得到发展机会,教育者应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合作学习的良好效果?我校地理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分享:
一、分析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参与状态
几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我发现了学困生的参与状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1、形式性协作
能够倾听别人的争论和观点,但不能提出质疑,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都能把小组中其他人的答案写到小组作业纸上,而且乐于为小组中的其他同伴服务。
2、被忽视
在小组讨论中能够部分地接受别人提出的观点,自己没有对问题的任何独特观点,发言不能切中要害。自己的发言多数不能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提出问题要求帮助或企图交流时,却往往被忽视。但通过努力勉强能接受小组的认识成果。
3、最小参与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虽然表现出参与热情,但对别人提出的大部分观点都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加入有效的讨论之中,但又不想拉小组的后腿,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抄袭组内别人的答案。
4、完全游离
不关心小组所讨论或争辩的问题,整个活动都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即使别人主动提出帮助,也不愿意或没能力接受。在小组中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小组能否进步持无所谓态度。
二、提高学困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从学困生的参与状态来看,他们要么是在应付任务,要么浅尝辄止,要么袖手旁观,在合作中表现消极、被动,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合作学习的前提。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注意力较差,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境,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对学习信心不足的,要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因此,对学困生绝不能歧视,要耐心给予辅导补课,善于发现、捕捉“闪光点”,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由无趣、有趣发展到乐趣,才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再到“乐学”。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时,他自然而然地就要求助于周围的人。
2、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明确责任分工
学困生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消极行为,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兴趣的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是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我把班级学生按4人一组分组,每组中基本上按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某某号,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号码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坐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使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3、设计问题分层,体验合作乐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设计他们现有潜能之内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学困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照顾到他们,设计一些较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当然,这里的“浅显易懂”是在学困生现有基础之上,经过自己努力和别人的启发、指导能够学会的知识。要让他们获得成功,以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和投入更多的合作热情。
4、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等进行合适的评价,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我在对“学困生”的教学中,实施“三优先两同步”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优先表现:即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上台板演,优先指名“学困生”,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并充分利用他们此时的成功感和兴奋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优先答疑:对“学困生”的提问,教师应优先予以解答,且多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励他们不懂就问,并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优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优先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身上宝贵的积极因素,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辅导帮助同步: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辅导中,要把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帮助结合起来,及时帮助他们扫清学习的心理障碍,达到与他们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他们对会计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厌学变乐学。
(5)奖励评价同步:班级设置“学习习惯进步奖”、“学习成绩进步奖”、“思想转化进步奖”等,及时对“学困生”的进步予以多方位的鼓励评价,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们,乐于为他们的进步动脑筋、想办法,相信丑小鸭也会有春天!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困生 主动参与 策略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被许许多多的教师乐此不疲地使用着。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你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茫然无知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被遗忘的“学困生”群体。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心理、行为习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心理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兴趣不浓厚、对自己缺乏自信;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 意志脆弱、不愿动脑、缺乏稳定性等方面;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
事实上,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公平地得到发展机会,教育者应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合作学习的良好效果?我校地理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分享:
一、分析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参与状态
几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我发现了学困生的参与状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1、形式性协作
能够倾听别人的争论和观点,但不能提出质疑,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都能把小组中其他人的答案写到小组作业纸上,而且乐于为小组中的其他同伴服务。
2、被忽视
在小组讨论中能够部分地接受别人提出的观点,自己没有对问题的任何独特观点,发言不能切中要害。自己的发言多数不能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提出问题要求帮助或企图交流时,却往往被忽视。但通过努力勉强能接受小组的认识成果。
3、最小参与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虽然表现出参与热情,但对别人提出的大部分观点都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加入有效的讨论之中,但又不想拉小组的后腿,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抄袭组内别人的答案。
4、完全游离
不关心小组所讨论或争辩的问题,整个活动都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即使别人主动提出帮助,也不愿意或没能力接受。在小组中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小组能否进步持无所谓态度。
二、提高学困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从学困生的参与状态来看,他们要么是在应付任务,要么浅尝辄止,要么袖手旁观,在合作中表现消极、被动,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合作学习的前提。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注意力较差,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境,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对学习信心不足的,要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因此,对学困生绝不能歧视,要耐心给予辅导补课,善于发现、捕捉“闪光点”,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由无趣、有趣发展到乐趣,才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再到“乐学”。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时,他自然而然地就要求助于周围的人。
2、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明确责任分工
学困生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消极行为,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兴趣的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是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我把班级学生按4人一组分组,每组中基本上按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某某号,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号码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坐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使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3、设计问题分层,体验合作乐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设计他们现有潜能之内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学困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照顾到他们,设计一些较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当然,这里的“浅显易懂”是在学困生现有基础之上,经过自己努力和别人的启发、指导能够学会的知识。要让他们获得成功,以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和投入更多的合作热情。
4、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等进行合适的评价,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我在对“学困生”的教学中,实施“三优先两同步”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优先表现:即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上台板演,优先指名“学困生”,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并充分利用他们此时的成功感和兴奋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优先答疑:对“学困生”的提问,教师应优先予以解答,且多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励他们不懂就问,并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优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优先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身上宝贵的积极因素,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辅导帮助同步: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辅导中,要把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帮助结合起来,及时帮助他们扫清学习的心理障碍,达到与他们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他们对会计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厌学变乐学。
(5)奖励评价同步:班级设置“学习习惯进步奖”、“学习成绩进步奖”、“思想转化进步奖”等,及时对“学困生”的进步予以多方位的鼓励评价,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们,乐于为他们的进步动脑筋、想办法,相信丑小鸭也会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