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良保留灌肠法对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l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结肠炎理想的保留灌肠方法。方法 选择确诊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采用改良灌肠法进行中西药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进行对比观察,每天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结果 用改良法保留灌肠能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显著延长,药液能更充分发挥作用。观察组总有效率98.11%,对照组总有效率8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式保留灌肠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改良 保留灌肠 慢性结肠炎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a)-0198-02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的炎性肠道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便和腹痛。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保留灌肠是将药液直接作用于肠黏膜,有利于肠道的吸收,达到消炎、收敛的治疗效果,促进肠道愈合。而且操作简单,病人无痛苦,易于接受。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保留灌肠法灌肠完毕后药液很快就会排出,达不到治疗效果。为能使药液较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与黏膜充分接触并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科3年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06例。进行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患者为2012年3月—2015年3月106例慢性结肠炎(均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究会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58例,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16岁。病程最长的6年,最短的3个月。均经 纤维肠镜检查确诊。其中有3例患者有直肠粘膜溃疡。
  1.2 药物
  康复新液50 mL加锡类散1.0 g加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50 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15 d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效果。
  2 方法
  对照组:按《护理学基础》中介绍的保留灌肠方法实施操作。灌肠前患者将臀部垫高约10 cm,采用22号橡胶管插入15~20 cm缓慢灌入药液,液面距患者肛门不超过30 cm。1 min内灌完,随后拔管保留1 h以上。
  观察组:采取在患者临睡前(20:00~21:00),并为患者提供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有利于患者休息入睡的病房。关闭门窗,用屛风遮挡,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小便,用温水清洗会阴保证局部清洁。操作者首先将床尾抬高15°~20°,嘱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10 cm。一次性灌肠袋连接16号一次性导尿管。将温度在37℃~39℃药液60~100 mL倒入灌肠袋中,并套上保温袋,排出管内空气,避免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部不适。液体石蜡润滑肛周及导尿管前端后轻轻插入肛门,灌注速度为80~100滴/分。滴注过程中如患者有便意嘱深呼吸以减轻腹压,直到药液灌完为止。灌肠液滴注完后,拔管并保持臀部抬高体位,先左侧卧位、再膝胸位、右侧卧位。每15 min更换一次体位,最后平卧。促使灌肠液能尽量分布到全部病变肠道。操作完毕后床旁备便盆以备患者排泄之需。
  3 结果
  对两种保留灌肠方法的疗效比较。
  3.1 疗效评价
  3.1.1 标准
  显效:药物在肠腔中停留时间为6 h以上,腹痛、腹胀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每天3次,形状恢复。
  有效:药物在肠腔中停留时间为2~6 h,腹痛、腹胀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每天4~5次,形状转稠。
  无效:药物在肠腔中停留时间为2 h,腹痛、腹胀无好转。大便次数每天5次以上,经纤维肠镜检查同治疗前。
  3.1.2 分组对照
  分组对照(如表1)。
  4 讨论
  (1)采用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是通过药液与肠黏膜的直接作用达到治疗和加快疾病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灌肠液的保留时间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改良灌肠方法能有效的延长灌肠药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疗效。研究组对保留灌肠的用具,体位、药液的温度(37°~39°)、插管的深度、病区环境、治疗时间等方面进行改良。用一次性灌肠袋能很好地控制滴速,而且能排空空气避免空气进入引起腹胀。特别是使用16号一次性导尿管,因其质地较传统灌肠管软细,插入时患者痛苦小,乐于接受。也使药液能顺畅通过并能均匀的将药液弥散到直肠,乙状结肠、直接散布到大面积肠道粘膜。插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床尾抬高,深度为25 cm左右,由于插入深度大于肛管(3~4 cm)直肠(12~15 cm)的长度。一次性导尿管可以通过直肠到乙状结肠、降结肠药液顺势流入降结肠、横结肠。改变了传统方法灌肠时出现的药液外溢或病人灌肠完毕后立即产生便意,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的缺点。药液的量控制在60~100 mL,温度为37 ℃~39 ℃。由于直肠温度为36.5 ℃~37.7 ℃,使用的药液温度与人体直肠温度一致,患者感觉舒适利于药液吸收,如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 ℃~4 ℃,病人有烧灼感,则会刺激直肠充血蠕动加快,及立即产生便意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2)保留灌肠中患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由于慢性结肠炎易发难愈,而致患者心情焦虑影响疗效。治疗时情绪紧张,致患者肛门括约肌痉挛,插管时困难或疼痛。因此护士应耐心的向患者介绍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排出患者的顾虑,减轻心理负担,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操作时动作轻柔,严格掌握插管的深度,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并指导患者取适当的体位,以保证药液的顺利进入结肠并能使药液保留时间维持在6 h以上,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及少油少渣膳食,在日常饮食中应选食清淡易消化的含优质蛋白的食品。因慢性结肠炎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差,故应食用易消化的半流质少渣食物,并做到少食多餐,以减轻肠道的负担。在发病期和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等易产气的食品,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肠炎可适量食用。慢性结肠炎病人大多身体虚弱,抵抗力差,胃肠道易并发感染,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严格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影响疗效。同时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避免着凉、控制情绪、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参加户外运动及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增,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具有操作简便,药液利用度高,吸收迅速,用药安全,易于在临床开展。以提高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玲,蒙雅萍.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0-331.
  [2]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0-379.
  [3] 张镜.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6,9(21):16-17.
其他文献
电磁测量方法是近年来进一步发展的地学三维成像技术之一。根据煤层自燃的地球物理特征,本文在研究波动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煤层自燃监测的电导和介电率解释参数和处理方法
该文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Cr在Fe-Cr合金中的扩散。用2BM(two band model)势函数模型计算了Fe的空位形成能以及Fe-Cr合金中Cr与空位V之间的结合能、空位迁移能。按照固体中杂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生灵魂,它是促进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深入分析了煤炭企业文化的含义、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完推动煤
发展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速发展下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主力的地方院校的应用型本科转型则势在必行.在经历了数十年围着重点大学,甚至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缓慢
通过对淮南孔集矿煤系下伏石炭系太原组地层特征的研究,为矿井A组煤层的开采和分析研究灰岩控水构造及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提供重要的资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地快速发展,各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为了加强和充实辅导员队伍,全国很多高校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重要组
摘 要:国家教育部早在2012年7月12日就公布了同意设置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新设置的本科专业达140个。这足见教育部门对高校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此后,高等学校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果突出,卓有成效。然而,高等学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得到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有关部门的相应政策,各大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自主开拓创新,寻求多方合作,发挥自身人才、教育、
水下机器人是人类大洋开发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操作方法极大地限制了机器人作用的发挥,本文建立了基于拨号网络或Internet的水下机器人遥操作系统,该系统采用远程仿真机器人的办法来弥补网络带宽对视频图像效果的影响,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在医学院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英语对我国医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英语是学习各国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国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