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书法作品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沉静无以致典雅——评曹军书艺
  
  黄君:曹军书作近年来频频在两大国展中入选、获奖,颇为引人注目,却偏偏能做《王铎年表》《董其昌评传》这样需要在资料考证爬疏、文献归集整理上下许多笨拙工夫的学问文章,而这恰恰是现今许多青年书人不愿作,不屑作的。这是曹军的难能可贵处,也是理解他书法风格的“关节点”。别看他走的是趋于大众化的习书历程(由颜柳而及魏晋,再苏、米诸家)。他的书法最适宜细细玩味,因为他没有时下那种常见的故作惊人之势,不是从大感觉,强刺激上来招揽顾客的。他的笔墨情调、结字、布局,随时随处皆可见其微妙操纵使转之功(此非浅学浮躁者所能为),一翻一转,一提一按,二王一脉精微笔法尽从腕底化出。曹军亦有米字的底子,但比之学米的时风,他更以沉着稳健见长,尤其看他以尖毫书写作品的牵引连带处。确是意到笔到,毫发不爽。曹军书如一杯佳酿,要在细节处审视之,体味之,方可见其隽永甘醇。曹军书法不乏轻灵变化,笔势颇合明代吴中才子唐伯虎,而其结字多取险求夷之势,一行之中,往往左右揖让,起倒变幻,加上手卷式长短参差的布局,便形成内外统一,如其为人的纯雅之风。时下当虚浮烦躁之秋,势利粗俗,比比皆是,鼓弩为力,剑拔弩张以取悦人眼的书法太多,即使有些人,学得如弘一法师清淡书法的皮相,然内心俗杂未免在细微处流露浮骨,难入书艺之境。曹军之纯雅见于笔端,且与其真性灵两相印证、无意合拍, “如啖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愿他的书法更臻完美!
  令丛:营军从颜、柳入手,后在王羲之《圣教序》、智永《干字文》以及米芾、苏东坡诸帖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把二王书风中优美典雅的成份发挥得恰如其分,让人一睹其字便可知王谢邻里的文化底蕴。
  曹军的书法以行草见长,与他长时间地沉浸在二王书风中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他近几年创作的作品来看,显然是在追求纯正帖系的路子与正统的文人书法趣味。这可以从下两个根据中得到证实:一是追求轻松散漫的作书境界。据他自称,对宋词“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性散漫带疏狂”尤为喜爱。“天性散漫”与“疏狂”都是文人士大夫的必然属性。所以,曹军写字看上去很潇洒、轻松,但一点也不狂野。反兼有典雅的意味。二是追求经典的技术品位。曹军平日临帖总是选择一些个性不十分鲜明但技术品位很高的经典作品为范本。他以为书法创作中技巧因素不能变成唯一的表现目的,而应是借对技术品位的把握来抒发心胸。这颇合禅家所谓“渐修顿证,豁焉心胸”的含义。
  林京海:初读曹军的字,面对是非常“传统”的面目,予我的感受是既相识,又觉陌生;相识是因为乡音悦耳,陌生则因为总有悠悠往事的幻觉。待读了作者的《自说》后,始知这种感觉不仅在读者如我有,在作者也曾隐隐地有过。也许是时代新潮流和新观念的熏陶,我们已经习惯于去接受各种现代的和出新的作品。并且为作者在笔墨运用和结字布局上的大胆有识的创意而赞叹。 “笔墨当随时代”,在今天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确实需要有出新和创意的作品来表现。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已不再适合今人,或者说今人已不再能从传统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想来不至如此,因为从鉴赏文章中可以看到,人们仍然怀着热情在礼赞古人所创造的传统。学习传统其实是很不容易,最担心的就是怕被人视为没有个性或自己面目的“奴书”,而出新和创意则不必有此担心。笔墨和结字的构成可谓书法的面目,我们由这面目于是可以知道二王、欧、虞、褚、薛、苏、黄、米、蔡,然而未成名的作者又何尝没有其面目。可知面目仍有优劣之分,这分别又在哪儿呢?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用于书法而言,当即刘熙载所说: “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面目之可憎或可爱,不在于必有出新的创意,苟能于勤奋临池时,亦注意培养学识,则虽无出新之夺目,却可至“淡而弥永”的境界。如曹军所说,他在对书法理论作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对传统有了自己的认识,并执意沉下去在历代大师间细细采撷,而其作品亦显示了他采撷的所得。虽然其面目仍有未成熟之处,但对于我们重新看待传统,实为有启发意义的面目。
  
  
  
其他文献
顾真真 江苏扬州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200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同年攻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工笔花鸟硕士学位。2006年作品《孤恋花》系列之一获2006年度亚明奖学金,作品《艺花邀蝶》入选2006年“江苏省工笔画展”,作品《花卉》入选“新力量70至80年代生青年艺术家作品展”,作品《孤恋花》系列之二入选“2006年首届江苏省新人新作展览”,2007年作品入选“
期刊
吴振立1944年生于重庆,江苏灌云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执事,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书法作品曾10余次入选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并在第四届全国展及二、三、七届全国中青展中获奖。参与编写《六体书法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参加录制九五国家音像出版重点项目《当代书法50人五体创作实录》及《
期刊
十余年前,上海一场书画拍卖中,我第一次居首拍得了明末女画家李因的一幅绫本墨笔《松鹰图》。会后,同在现场的刘九庵先生笑着对我说:“全场惟一的精华为你得了!”一年后,徐邦达老师作客南京爱莲居看到此图,欣然为题曰:“吾乡李女史因、今生,号是庵,明末葛无奇篷室。工水墨花鸟,尤喜作鸷禽虬枝,世多赝本,如此帧洒脱有自阳山人遗则,出之闺帷之手,诚少多见,差可与吴门赵文傲方驾,应为真迹无疑。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期刊
一、篆刻三要素的分析    审美是感性,直觉的,而分析是理性、思辨的。欣赏是审美活动,只能凭感觉。但观印有了初步的感觉或印象之后,要证实这种感觉的可靠,只能通过对篆刻作品的形式构造作一些理智的分析,方可给出评价。篆刻作品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篆法、刀法、章法这三要素上。一方作品好不好,这三要素是不能回避的。    1 篆法:规范、纯一  篆刻,刻的是篆字,故篆法就成了篆刻的首要因素。但严格说来,篆法包括
期刊
洪亮 又名传壳,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生于浙江安吉。2005年至2006年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中国书法》杂志任执行编辑,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吴昌硕》《洪亮印存》《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洪亮行书桃花源记》《历代咏竹诗选》等11种,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计150多万字。作品多次参加
期刊
编者按:老舍先生60年前一篇评述傅抱石大师画艺的文章,引起了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的共鸣,于是有了这篇和学生的对话:老舍先生的崇论闳议,铮言快语;友宪先生的鞭辟八里,深刻、明敏,在美术批评与研究已经异化的当下,显得弥足珍稀。如果说老舍先生的书学画论历久不衰、精义日新,那么友宪先生对此的体悟、阐释和钩远致深,具有别样的意义。  学生(以下间作问):张老师,我们进来常看到您画案上摆放这篇文字,上边用红笔划
期刊
灰色轨迹 谭雷鸣    有意无意,这几年我的水墨画一直朝着灰的方向发展,蓦然回首才发现现在的隐讳与过去的激越竟如此南辕北辙。当时吸引我走上水墨探索之路的是决然的黑色。这是一种色彩的极端,纯粹得有些神秘,同时又激烈得有点叛逆。黑色是一种态度,一种绝对;是对传统的抗议,对权威不妥协;是与世俗的不同流,与周遭的不协调。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我头上顶着邋遢的长发,身上穿着印有骷髅的黑色T恤,口中喊着摇滚,手里
期刊
赵名釜 原名赵震,1 974年生于江苏南京。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赵名釜作品集》《赵名釜水墨世界》。
期刊
读程风子画 陈传席    看画和看人桕类,有经常相看而无动于衷者,有一见而倾心者。我看画可谓多矣,十数年来,国内画集、画刊日增,始则一页一页的看,继之,一册至手,一捋而过,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一目十页”,一本画册,几分钟也就看完了。有一次,我拿到一本画刊,又是一捋而过,哗、哗、哗,忽然有一幅画映入眼帘使我动心,于是我又一页一页翻回去,找到那张画,作者是程风子。深夜无人,我频频点头,自言自语:
期刊
作为书法最高艺术形态的大草艺术,自汉代产生以来,以其技术上、审美上以及文化上的认识差异和难度等原因,历代研习和创作者不乏其人,但能真正成为一代宗师,时代表率,并被书史承认者,真可谓凤毛麟角,珍如拱璧。令人欣慰的是现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就是一位难得的,在大草艺术上作出巨大成就,越来越被书坛、文化界和整个社会广泛认可的大草大家。他对大草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无愧于“当代草圣”之誉。    一、多体皆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