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文本解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d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是《红楼梦》中最具感染力的内容之一,历来备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当前,关于教材选文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讲解和解读版本众多,相关见地亦不计其数,但围绕“红学”视角研究的居多.笔者以为,该篇选文现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篇目,在解读上应根据课标要求,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教材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由此,可见文本解读应充分立足教学,体现教学要求.本文尝试借鉴相关红学研究成果,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对解读《刘姥姥进大观园》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评全过程,“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的目标.2021年的高考试题命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党史教育、传统文化等融入试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
期刊
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作业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积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较大的问题,如重“写”轻“读”、作业形式单一,过分重视培养学生考试能力更是许多教师的通病.新课标改革对高中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有效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帮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理念的构建目前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接受,近年来对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面对中考的高压,大多数教师仍然会选择妥协.部分教读课文被舍弃,自读课文更被束之高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期刊
小学生思维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rn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期刊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在特定时期对往昔人事的再回忆,特点是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真情实感.归结起来,就是人、事、情.依体而教,以文定教,本文将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进行回忆性散文教学的路径或方法的探索.
期刊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一篇有创意的文章,除了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新颖外,语言也要新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语言新颖?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勤加训练.
期刊
秋色渐浓,秋意渐晚,多少与秋相关的词句都带着一股凉意,而北国的秋少了一分南方的艳色多了一分淡然.半生飘摇的郁达夫带着满腔愁绪见到了与他灵魂相连的这片土地,初秋的北平与多年前阔别时一般矗立无恙,这也勾起了他的相思之意.他怀念那乡音,那故都凉意下伴随着的静美,这座城的故人终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期刊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入选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针对本篇课文,笔者以为,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传统”,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以及作家老舍本人的语言特点,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努力找准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从而发挥出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感知、表达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所起到的应有作用.具体来说,笔者以为,《北京的春节》有这样的三个教学价值“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期刊
要解读《边城》,离不开对小说创作者沈从文的了解.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后家道中落,于1917年投身军旅,进入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队.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阅尽西南贫苦地区的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深知从军难以解决中国的本质问题,于是毅然离开军队远赴北京学习新知识.1924年,沈从文的作品开始在《晨报》《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崭露头角.1933年,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则与张兆和结为婚姻,二则与杨振声创建《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沈从文一直辗转于各大城市,亲历诸多权贵阶级的无情冷酷,麻木不仁,人性丧失,导致沈从
期刊
“寒”“暖”二字在古诗文名句中频频露脸,其义看似一目了然,故各种古诗文注本往往略而不注或用其常用义进行解读,将“寒”“暖”分别解释为寒冷和温暖,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寒”,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暖”.此类例多,无需赘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