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葛英杰(1977- ),女,黑龙江双城人,渤海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人学研究。(辽宁锦州 1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05~2007年度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W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28-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因此,如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
2.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曾对任课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234份有效问卷中,53%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在中学学过,26%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没有现实意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的哲学是高中内容的翻版”“理论的东西太多,实践上很少用到”“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满意。
3.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4.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笔者对学生接触教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除了上课没有碰过教材,44%的学生上课和平时都不看教材,27%的学生除了上课看过一些章节,只有6%的学生认真看过整本教材。
5.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性。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满足个人愿望。在对待课程上,注重实用性课程,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在对“高校开设马哲原理课有无必要”的问卷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0%认为无所谓,15%认为没有必要。此外,就课堂的小环境而言,多数学校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班数和人数众多,加之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考试模式片面,缺乏多样性。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获得无穷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敢于创新,并在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化”真正转向“智慧化”。其次,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哲学教师率先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真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有真情的投入,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目的。如果教师对此半信半疑,势必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任度。在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增强理论素养。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口服心服,必须理论准确、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理服人。为此,我们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听课互评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讲课水平,效果显著。此外,还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获得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夹生饭难煮”的现象,尽量减少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政治课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炼、主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感。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世的智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实践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再次,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基于很多高校生源复杂,学科涉及文、理、工、医,如果在教学中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对于文科学生,理论讲解应当深刻,旁征博引,并且要求他们多读马列原著;对于理科学生,则应从“学好哲学对理科学生有何益处”入手,强调搞自然科学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在专业上就无法深入和取得突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要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无疑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方法的传授,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葛英杰(1977- ),女,黑龙江双城人,渤海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人学研究。(辽宁锦州 1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05~2007年度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W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28-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因此,如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
2.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曾对任课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234份有效问卷中,53%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在中学学过,26%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没有现实意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的哲学是高中内容的翻版”“理论的东西太多,实践上很少用到”“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满意。
3.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4.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笔者对学生接触教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除了上课没有碰过教材,44%的学生上课和平时都不看教材,27%的学生除了上课看过一些章节,只有6%的学生认真看过整本教材。
5.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性。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满足个人愿望。在对待课程上,注重实用性课程,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在对“高校开设马哲原理课有无必要”的问卷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0%认为无所谓,15%认为没有必要。此外,就课堂的小环境而言,多数学校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班数和人数众多,加之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考试模式片面,缺乏多样性。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获得无穷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敢于创新,并在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化”真正转向“智慧化”。其次,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哲学教师率先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真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有真情的投入,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目的。如果教师对此半信半疑,势必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任度。在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增强理论素养。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口服心服,必须理论准确、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理服人。为此,我们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听课互评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讲课水平,效果显著。此外,还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获得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夹生饭难煮”的现象,尽量减少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政治课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炼、主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感。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世的智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实践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再次,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基于很多高校生源复杂,学科涉及文、理、工、医,如果在教学中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对于文科学生,理论讲解应当深刻,旁征博引,并且要求他们多读马列原著;对于理科学生,则应从“学好哲学对理科学生有何益处”入手,强调搞自然科学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在专业上就无法深入和取得突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要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无疑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方法的传授,将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