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受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和其他数学资料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致使教学效率不高。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课本不及语文、自然等科目富有吸引力,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经过实践我体会到,通过启发性谈话、制造认知冲突、设置悬念等手段,可以较为成功地把学生带到课本的字里行间中去。例如,教“初三平面几何中圆周角”这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1、什么是圆心角?怎样定义圆周角呢?2、圆心角的定理及推论有哪些?那么圆周角的定理及推论又有哪些呢?3、圆心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一个崭新的课题出现在学生的目前,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跃跃欲读的状态,便聚精会神的看起书来,阅读的效率是高的。同样,学生如果收获到了果实,就会增强阅读的信心,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二、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指导学生数学阅读不能满足于学生“书看过了”而要引导读出数学概念的现实起源,读出数学理论的逻辑特征,读出教材中文语言、图形语言间的关联,读出教材编者的“布白”。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可按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多读几遍。
  第一遍,要粗读教材内容。对于一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要求学生先通读新的内容,以对要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结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二遍,要细读教材内容。这是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必须要进入的阶段,即在通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重难点和关键、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再逐字逐句的细读,以加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这是的“读”要求把读书已理解的重难点、结论的重点词句划下来,或者把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放着老师讲解或讨论时备用。为帮助理解公式、性质、法则等,读书时可适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复述课文的重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或者对于重点问题及其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采用同桌討论的方式,通过边读边议、互相交流,促使读有所获。
  第三遍,要精读教材内容。即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读书是对课本内容质疑问难,这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进一步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内化新知,形成能力。
  例如在分式应用题:某工程需要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甲队独做正好按期完成;若乙队独做,超过规定日期三天才能完成。现由甲、乙合作两天后,余下的工程乙队单独做,恰好按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初读,了解条件和问题,搞清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甲队、乙队在整个任务中各做了几天?”然后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工程完成了吗?”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样通过语言的导向作用,把学生吸引到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上,潜移默化地提示了前后联系看课本的阅读方法。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后,问“你的方案是不是唯一的?”从而提示阅读时要善于思考联想,大胆提出假设这一阅读方法。
  三、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一般要经过模仿和创新两个阶段。为此,我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先给学生提供范例或基本模式,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促使学生把教师所教的阅读方法内化为自己的阅读方法,逐渐建立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阅读体系,形成数学阅读能力,主要方法有:1.把少的读多,使隐藏的已知条件明朗化。2.把多的读少。3.把繁的读简,把复杂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读题时用颜色各异的笔将这个复杂图形中的每一个基本图形去描一下,基本图形之间就不会互相干扰,大大降低了识图的难度。4.把死的读活,进入问题情景,设身处地解决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的一环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在读题时,眼前出现的只有汉字和数字,而不能进入情境亲身经历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往往就找不出或弄错等量关系。所以要反复读,并且边读边画图,或用模型演示,当成是自己在亲身经历这件事,是为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再也不会去用依葫芦画瓢的方法来学数学了。5.把动的读静,在复杂的运动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如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两个圆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表面上看是位置关系似乎很复杂,其实只要反复观察,用心体会,无非就是三类——无公共点,一个公共点,两个公共点。第二类和第三类又分一个圆上的其他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况,这样这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就只有五种位置关系了。再如,读两列火车速度、错车时间,其中一列的车长已知,求另一列火车的车长。要学会自己演示运动过程,将连续运动的过程为间断的运动过程,弄清“错车”的真正含义,便很容易找出可靠的等量关系。
  四、加强课外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还要向课外延伸拓展。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1.利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课外进行阅读式练习,通过阅读效果的反馈,加以梳理.组织.施教于课堂,使课堂上学习点拨在精要处,提高教学的效益。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书籍,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有目的地作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研究勾股定理时,教师除了编印并发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明史等的文献资料外,还要求学生查阅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材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总之,数学阅读的任务不单是让学生去念书,弄懂概念,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起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工作中注重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才是数学教学关键。
其他文献
摘 要:武术对于发展我国的武术竞技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武术的基本功教学训练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武术的运动参与和教学实习以及比赛等方面着重展开研究。任何的武术教学和训练比赛以及普通的武术练习等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对武术的基本功练习进行加强,并持之以恒。  关键字:武术基本功;教学训练;重要性;研究  武术作为我中华民族所有的特殊文化遗产,是传统民族风的继承,其主要内容是以技击为主,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作文难写,怕写作文”似乎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这折射出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作文难教,怕教作文”更是映照出语文教师对教作文的畏难心理。  究竟如何才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我们务必找准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作文教学的批改中,作文评语至关重要。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关心作文评语远胜于关心作文分数或等级,由此可见作文评语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举
期刊
为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使广播电视这个最为普及的、最受大众欢迎和接受的现代化传媒进入
摘要: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可作多种分类,按照学生年龄阶段和学校的等级,可将其分为幼儿园文化、中小学文化、大学文化三类,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审美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审美观念的差异性。
摘要:明清传奇中描写包公故事的作品在数量上虽然不如元杂剧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需求,剧作家们将包公形象进行了更为极端的神化,借此来寄托百姓对清官的企盼。  关键字:明清传奇 包公形象 神化  最先将包公形象进行神化的作品出现于元代,此后便蔚然成风[1]。明清之际,包公戏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现可考明清包公戏共有18种,分别是:童养中《胭脂记》、欣欣客《袁正文还魂记》、沈璟《桃符记》、无名
【内容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的批阅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
期刊
近几年我过高等教育快速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纲要》指出我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要使高校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对高等教育物质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科技创新,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经费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财政性教育经
期刊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关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学校体育: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组织开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和。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运动会和体育节,以及学校组织的其它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实现除课余训练外的学校体育目标而选择的体育内容总和。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通常指每周两节或三节体
期刊
2004年的岁尾,一场由网络电视激起的新媒体风暴平地起波澜,传统广播电视面对新兴媒体挑战应对无力所暴露的“体制弊端”,引起了业内外的普遍关注。这场“网络电视风暴”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