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增强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japa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教学行为。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怎样才能备好提问呢?
  
  一、吃透教材,明确目标,从重难点入手,让提问激起阅读需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的提问必须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服务。要在了解总目标、学段目标、本册目标、本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本课时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从教学的重难点入手,设计发展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走出文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九课《掌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教师甲的设计为:“1.原来的英子什么样?2.改变了的英子又是什么样?3.找出描写掌声的句子。4.默读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体会英子当时的心情。”整个过程学生几乎都是在被动地完成一个又一个被割裂的任务,机械枯燥。再来看教师乙的设计:“1.找出描写英子过去与现在不同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2.为什么同学们的掌声能让英子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请你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思考:每一次的掌声因何而起?(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师生一起从文字中感受英子和她的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变化。)”两个问题紧密相连,描写英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句子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波。探究变化的过程成为学习的需求,有需求的阅读,才是提问要达到的目的。
  
  二、重视学情,精心设计,全盘考虑,让提问与整个设计相谐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问题。如果前一阶段的内容掌握得不够好,那么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由零到整,由浅入深,可以在其中渗透复习整理;反之,则应设计更具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检验自己所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在精读课文后的略读课设计正是基于此,学生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掌握的阅读能力要在略读教材中得到检验、巩固与提高,那么孩子们此前的学习情况就更为关键了。
  此外,设计问题时要进行全盘考虑,即对于全部教学活动都要进行联系。例如,听一位老师教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片段时,该教师在教学伊始即将严监生的身家背景进行了介绍:严监生的监生是用钱捐来的。并引用《儒林外史》中的一句话说明他的家底丰厚:“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严监生的神情动作,要学生说出对严监生的印象,一生很自然地说出吝啬后,全班再无人发言。教师本想启发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但学生兴趣缺缺,仿佛是已经知道了答案还要去猜谜一样,一节课上得意兴阑珊。课后研讨时,大家建议先不给资料而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人物特点。此时再将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介入,两相对比,认识加深,学生会更乐于捕捉作者细节描写的高妙之处。另一位教师依此而行,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表面看,两种设计中的问题并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补充资料出现的时机。第二种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重视了学情。
  
  三、做足功课,充分预设,把自己当成学生,让提问成为教学生长点
  
  学生的表现并不能都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这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突发奇想,常常能够生成不可复制的教学资源。只要课前做足功课,生成是可以产生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本学期,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课《看电视》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文中的‘我’家里都有哪些人呢?每个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分别是什么?”有一个孩子就把“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中的“明明”当做了这家里小朋友的名字,丢掉了文中的“我”。在回答“每个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分别是什么”时,又有孩子把文中的“我”当成了自己。有些人就会把这些作为一种生成的情况来看待,但仔细分析,孩子们的表现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有一个小朋友叫做“明明”,这对他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三岁时好不容易把“我”这个抽象的代词与自己画上等号,课文里的“我”又会是谁呢?这些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脑袋瓜来说真还是比较费心思的。我在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浏览一些课堂实录,并把自己当成学生,将每一个问题出现后学生们可能有的表现,都做了预案。因为有所准备,这些看似生成的问题很好地成为了教学的生长点。学生理解了“明明”的意思,并学着运用;知道了课文中的“我”是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停留在设计问题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旧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个性特点等方面,预想出他们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样做久了,就会生出教育教学的智慧来。
  教师如在提问前下足这些功夫,课堂效率自然在握,教学自然灵动。
其他文献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
期刊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
期刊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的机制或内在历程。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一个只有对学习产生内在驱动力、有旺盛求知欲的人才具备赶超社会发展、知识更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学习会有明显的效果。身为教师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更有
期刊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性化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2、以优化问题设计为中心,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以感悟赏析文章为途径,塑造健全人格 
期刊
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就是要多听多读,而那些学困生根本不在英语上花时间,再加上我国英语教学班额大、人数多、课时少,又缺乏语言环境,所以有许多初中生成了英语“学困生” ,这样下去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每位英语教师的极大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及矫正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数年的学生成绩,我发现英语学科的两极分
期刊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它从问世以来,就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为语文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引来了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使长期沉闷的语文课堂显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学的无穷魅力,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下面笔者试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该活动方式的编写要求及意义。    一、课本剧的编写要求    1、研究课文,明确主题
期刊
安全意识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性问题至关重要。掌握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避免意外伤害,增强环保意识,这既是近年来高考大纲中对实验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德育要求,希望老师、同学都能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提高解答实验题的能力。    一、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    1、防爆炸  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C2H2、C2H4)或用CO、H2还原F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了。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才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借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管孔之见。    一、更新教育思想,改革课堂结构    1、数学概念形象化  记得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说过:“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使之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动
期刊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我不禁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教法在变,理念在变,形式在变……“教无定法,善变则通”,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的,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不可能毫无感触。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我的教学探索——语文教学之“动感地带”,谈谈我的看法。  “动感地带”之一:观念的变动。  每个老师都习惯一领到新教材,就去翻看内容,以便注意一下教材的编排,我也不例外。《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