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i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的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要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就是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师:反方同学,你们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小声的):“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们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分成两份’和‘平分成两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
  我听完这节课对这一幕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了快乐,使暂时失败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彷徨》里成功地塑造了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的农民形象和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形象,在这些人物群像中,特别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深受封建宗法压迫的妇女典型。    第一,丧夫失子的寡妇。    丧夫失子的寡妇,以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为代表。《祝福》里的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助推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和爱好是推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内在的巨大推动力。作文教学亦然,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
期刊
化学是初中学生的入门课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我校现阶段的教学实际,对初中化学教学谈几点意见。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     1.育人意识。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育人意识,要
期刊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播各种科学知识的工具。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在教材改革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编者在第一册《写在前面》的序言性开篇话中就明确指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在后面各册中都指明:“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语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课堂教
期刊
“目明心开日,妙趣频生时”是“感悟”时的身心体验。联想到教学过程,我想“感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一,感悟是人生智慧的“发生器”,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我们形容一个人聪明时,常常说这个人有悟性;形容一个人思想上有了重大进步时,常常说这个人开悟了。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已然浩如烟海,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所学的知识亦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而已。知识的力量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渗
期刊
历史课堂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陈挺老师用讨论法上的《丝绸之路古今谈》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切地认识到,讨论法对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讨论法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一言堂”的讲
期刊
意象,在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绘画语言中的“意”主要指意识、激情、观念等抽象概念的抒写;而“象”则主要指园、方、长、宽、以及色彩、明暗等客观原形特征的再现。《美术词典》里认为,意象“是情意与现实物象、景观的结合,是主客观形神兼备的结果,并在审美欣赏与创造中形成统一体”。    一、东西方绘画中的意象表现    公元前七世纪至五世纪,印度就出现了释迦,产生并形
期刊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想学物理,从而学好物理。为此,笔者就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一些简单明了的小实验一方面可以起到演示实验现象、揭示物理规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真正理解和掌握
期刊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