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为了体现新大纲对素质教育和更新教育观念精神的要求,各级教研室都组织专家对新大纲进行了诠释、剖解,切合新大纲的新教材也纷纷走进课堂。如何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粗浅地谈一谈语文新教材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习惯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对语文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新教材在选用文章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初语第一册第一篇便将学生引入文学大门(《为你打开一扇门》),初中生贾里跟我们许多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伟人细胞》),当然会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给予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感。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大语文观”,改变一本书、一支笔、一堂课的传统模式,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进行开放性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新大纲》),采用各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协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适当开展竞赛活动。这样,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自觉地指向某一学习环节,久而久之,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三主”特点
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时,应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中,向45分钟要质量,兼顾大多数学生,抓好当堂消化、当堂巩固。“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新大纲》),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教为了不教,不搞题海战术,不打疲劳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当然,训练也不是不能进行,相反,还要加强训练,关键在于少而精。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大前提下,为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了一组训练题。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既掌握了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又拓展了思维能力。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教材每一册都设计了一次跨学科专题活动,如初语第一册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从选文上看,新教材不少新课文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教材设计的课后思考题,许多就是开放型创意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有价值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新大纲》),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学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对主观性问题应鼓励学生有创见,即使答错了,也应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然后耐心疏导、讲解或讨论,最终回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上来。
这是《新大纲》提出的“教育中要重视的问题”中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思想。江苏苏州教育科研所的任苏民同志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观一叶圣陶语文教育观》(见《人民教育》2000年第1、2期)一文中,全面地评价了叶老的语文教育观。其中,注重读、写、听、说,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学生在读写听说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加强;举一反三,感悟到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整体提高。在“减负”的强大呼声下,苏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比过去增加了12篇课文,正是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体现了新大纲“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
四、体现人文性原则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新大纲》)初语新教材新增篇目,无不或多或少地涉及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开首第一篇《为你打开一扇门》就在文学的三大功能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二篇冰心的三首小诗,阐明了人生的三点哲理,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不无帮助。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既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艺术课,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即使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材设计,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较多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加速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应用能力。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的是不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指导学生提高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若没有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仅靠体制改革是不完善的。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教材编制不再是静止的、封闭的模式,而是开放的、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材。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负”的需要。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习惯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对语文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新教材在选用文章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初语第一册第一篇便将学生引入文学大门(《为你打开一扇门》),初中生贾里跟我们许多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伟人细胞》),当然会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给予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感。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大语文观”,改变一本书、一支笔、一堂课的传统模式,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进行开放性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新大纲》),采用各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协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适当开展竞赛活动。这样,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自觉地指向某一学习环节,久而久之,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三主”特点
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时,应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中,向45分钟要质量,兼顾大多数学生,抓好当堂消化、当堂巩固。“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新大纲》),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教为了不教,不搞题海战术,不打疲劳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当然,训练也不是不能进行,相反,还要加强训练,关键在于少而精。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大前提下,为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了一组训练题。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既掌握了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又拓展了思维能力。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教材每一册都设计了一次跨学科专题活动,如初语第一册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从选文上看,新教材不少新课文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教材设计的课后思考题,许多就是开放型创意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有价值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新大纲》),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学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对主观性问题应鼓励学生有创见,即使答错了,也应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然后耐心疏导、讲解或讨论,最终回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上来。
这是《新大纲》提出的“教育中要重视的问题”中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思想。江苏苏州教育科研所的任苏民同志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观一叶圣陶语文教育观》(见《人民教育》2000年第1、2期)一文中,全面地评价了叶老的语文教育观。其中,注重读、写、听、说,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学生在读写听说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加强;举一反三,感悟到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整体提高。在“减负”的强大呼声下,苏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比过去增加了12篇课文,正是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体现了新大纲“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
四、体现人文性原则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新大纲》)初语新教材新增篇目,无不或多或少地涉及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开首第一篇《为你打开一扇门》就在文学的三大功能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二篇冰心的三首小诗,阐明了人生的三点哲理,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不无帮助。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既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艺术课,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即使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材设计,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较多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加速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应用能力。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的是不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指导学生提高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若没有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仅靠体制改革是不完善的。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教材编制不再是静止的、封闭的模式,而是开放的、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材。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