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观察物体”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en91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比较中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课前,教师和学生开展了用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搭建物体并相互介绍的游戏,学生积极踊跃,充满好奇)师: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物体(课件出示图1),当时从哪些方向观察不太容易分辨,后来又是怎么区分的?
其他文献
作为我党我军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王稼祥在长期的革命中,为巩固党的领导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缅怀、回顾王稼祥同志对巩固党的全面领导所做的卓越贡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5.0带来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了产业变革,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思维导向以及行为方式.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迭代和操作技能的便捷更贴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虚拟云课堂的搭建和推进已逐步成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改革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令课程教学更广泛、更灵活、更智能.如何确定一套完善的云课堂应用方案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课题.目前阶段,“产品系统设计”课程“云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课前导学微视频解锁网课、课中以直播间变身网红讲练、课后以大数据构建网课新后端与考评等环节的实践中总结出多维度教学模式
梳理分析西方社会对于中国道路的认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在经济方面,西方社会高度评价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取得的成就,但又在所有制、市场化、分配公平等方面提出批评;在政治方面,既有人指责我们进步不大,也有人认为我们进步明显,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得民心,近年来部分西方学者进行反思;在国际关系方面,西方社会越来越认可中国的崛起及世界影响力,有拉拢的倡议也有遏制的图谋.对于西方社会的认知,无论中听于否,我们都应当认真倾听,批判分析,吸取其有益见解,拒绝其偏见.
【案例】点到直线的距离(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垂线概念后,紧接着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师:我在纸上又画了一条直线L,直线L外有一点P。点P远远地看着直线L,心中充满了好奇,它想笔直地走到直线L上去看看。你觉得点P可能会怎么走?有不同的路线吗?请画一画。展示学生作品后,课件演示(如图1)。
近年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党组织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模式、育人机制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切实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彰显了社工精神风采,使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一、深究一图,初现规律1.探索3×3正方形的不同数法。(1)出示3×3正方形图。(图略)数一数,有多少个1×1小正方形?边数边用涂色或算式表示数法。小组交流:怎样数?怎样列算式?(2)教师出示学生作品,如图1~4,你能看懂他们的想法吗?
曹蕴真(1901-1927),原名曹定怀,安徽寿县瓦埠镇人.1919年考入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在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被党组织推荐到上海大学学习.在上海,经施存统介绍,曹蕴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寿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书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特支书记,还任黄埔军校第三期政治部宣传科员.1925年,曹蕴真从广州回到寿县,组建了寿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寿县五区农协会,会员达200多人.
期刊
从《人民日报》和《华盛顿时报》中各选取20篇关于香港国安法的报道,借助框架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比两刊报道的差异,揭示两刊在报道主题、信源选择、立场表达和语言形式上的相异之处,从而为推动香港国安法的新闻话语研究和媒体框架理论的发展作贡献.
在大规模定制的工件批量生产中,采用多件装夹方法设计数控夹具装置可以有效地发挥数控加工的高效性,从而提高工件的生产效率.多件装夹应力集中导致夹具体结构出现变形,进而影响数控夹具的精密性.对称式夹具结构可有效解决应力集中变形问题,不仅简化了夹具体结构,也提升了多件装夹后的生产效率.
对数学教学来说,“数”与“量”犹如硬币的两面,难以剥离。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不光讲求对“数”的认识和把握,形成应有的数感,也要对“量”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更好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呢?2021年5月,以“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为主题的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会议报道见本刊第7-8期封二)。我们期望通过编发这次会议的一组文章,给老师们答疑解惑,并引发思考: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量感”?如何体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