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中、高考试试题中已有所体现,东南沿海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只考作文,全国高考语文考题第二卷及作文评分中的发展等级部体现了创新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基础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实施主体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在主体教育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古代教育家早有论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王阳明也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
1.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积累竞赛,进行研究性阅读。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催化剂,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载体,用她的美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因为语文学科有其艺术性、人文性,它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较之其他学科更具吸引力,它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愿望,摄取到语文能力之外的更为丰富鲜活的教益和发展。如我让学生说出他们崇拜的才子佳人,并说明理由。学生们便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诸如李白、白居易、纪晓岚、蒲松龄、庞振坤、李清照……问起崇拜原因,即归结到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上。我遂启发道:如果我们心中才子佳人没有广博的知识,如果胸无点墨,他们能有“咳唾随风生珠玉”、“诗赋掷地作金声”的才气吗?能有“七步奇才”“倚马可待”“五风楼手”佳话吗?静思之余,他们都自愧知识积累少得可怜。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开展知识积累竞赛活动,有位同学购了一本神话故事《灶王爷》,他读后摘抄了书中二百三十六条精彩的群众语言。另一位同学看过《为人处世篇》,摘抄了一百五十二条处世名言,其他同学都有不同方面的积累,班里一位学生深有体会地说:“这样学着比学课文还过瘾”。因为他们收获的是课本上得不到的,我看到个个同学那喜悦的神色,真打心里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学习了,其实我心里明白:知识靠积累,只有积累才可以创新。
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积累的内容都是成块或成条的。积累的知识便成为迁移之物。我针对这一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信息,继承文化传统,正象你上山采回来的山珍野味,自己总得说出个味道吧,总不能把酸、甜、苦、辣、咸混在一块,来个大杂混吧。学生们心领神会,有的归纳、概括,有的批判、否定,有的引申发展,还有的写出了如何应用,学生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因为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方式,只做摘抄,做到透彻了解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来创新,不提出新的观点,建立新的思想。这在教学中是极为珍贵的。
2.教给学生学法,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新世纪要求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学法,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要毫不吝啬地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语文教学中,要不拘泥于现行教材,敢于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选出适合自己“胃口”的佳作,拿到课堂共同学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应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如有个学生把陶行知的《创新宣言》拿到课堂上读,同学们拍手称快,争相背诵,对教材中的知识部分,让学生主动去吸收,去消化,让他们用适宜自己的测试方式去与他人交流。通过互测,探讨学习方法,反馈自学效果,如有的学生采用了四选一式,有的采用了正误判断式,有的采用了表格式……这些灵活的方式,要比教师单一的要求效果好,学生这样做,实际上也是高一层次的创新。
3.鼓励学生多问,保护学生求知欲。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把教学难点交给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意见交流,通过交流,撞击心灵火花,进行质疑、释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长疑则长进”,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别人的提问,学习上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万有引力定律产生”,即使学生的提问很幼稚很简单,我们也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毕竟学生有差异,只有善待,才能使差等生进步,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突出,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想学生之所需,进行心理咨询,征求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吸收合理化建议,共同商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投其所好,教其所要。如此,教,有的放矢,学,人人有所得。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情境,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求知领域,探索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成为发现者,如教《荷蓧丈人》一文时,我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加以想象,其中一个是“何蓧丈人如何展示自己的田园生活?”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人见子路长得儒雅清秀,就把他带回家中,以佳肴相待,让女儿亲为斟酒,并伴游溪边,大有让子路作乘龙快媚之意……”这一奇想,实在有点浪漫,颇有点时代味,同学们喝彩声不绝,我也给予了赞扬,让该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一步强化他的探索行为,好使他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最大限度地去开发他的潜能。
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让他们动脑、动嘴、动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讲《雷雨》时,学生建议分小组演练课本剧,课堂上,一个小组中演周朴园的同学,特意弄来了一顶黑礼帽戴在头上,鼻梁上架一幅墨镜,手戴白争尼绒手套,拄一根文明棍,慢慢走上讲台,俨然一个大资本家登台了,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有说有笑。此时,他顺手操起黑板擦“啪、啪”两声,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他随口道:“谁在吵?”仆人上前道:“就是那个工人鲁大海……”就这样巧妙进入课文情节演练,这个突破口找得巧妙极了,这个学生的沉呤、摇头、动怒融进了课文人物形象,这是学生的创造,这样的活动才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实施“作文互评”法,可以增加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每次习作完成后,要求学生请他人评改,指出不足,学会虚其心能听逆耳之言,事实上并不这样,作业后往往因意见分岐写下的辩论内容达百余字,我看过后,很是赞赏,鼓励学生我进行这样的答辩活动,尽管有些认识有明显不足,但这是学生的见解,我针对这些辩词,结合文章内容,做到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让他们每次作文都有新发现,下次作文有个新创造。
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途径很多,在此,我仅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挫见。
一、实施主体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在主体教育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古代教育家早有论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王阳明也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
1.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积累竞赛,进行研究性阅读。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催化剂,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载体,用她的美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因为语文学科有其艺术性、人文性,它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较之其他学科更具吸引力,它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愿望,摄取到语文能力之外的更为丰富鲜活的教益和发展。如我让学生说出他们崇拜的才子佳人,并说明理由。学生们便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诸如李白、白居易、纪晓岚、蒲松龄、庞振坤、李清照……问起崇拜原因,即归结到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上。我遂启发道:如果我们心中才子佳人没有广博的知识,如果胸无点墨,他们能有“咳唾随风生珠玉”、“诗赋掷地作金声”的才气吗?能有“七步奇才”“倚马可待”“五风楼手”佳话吗?静思之余,他们都自愧知识积累少得可怜。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开展知识积累竞赛活动,有位同学购了一本神话故事《灶王爷》,他读后摘抄了书中二百三十六条精彩的群众语言。另一位同学看过《为人处世篇》,摘抄了一百五十二条处世名言,其他同学都有不同方面的积累,班里一位学生深有体会地说:“这样学着比学课文还过瘾”。因为他们收获的是课本上得不到的,我看到个个同学那喜悦的神色,真打心里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学习了,其实我心里明白:知识靠积累,只有积累才可以创新。
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积累的内容都是成块或成条的。积累的知识便成为迁移之物。我针对这一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信息,继承文化传统,正象你上山采回来的山珍野味,自己总得说出个味道吧,总不能把酸、甜、苦、辣、咸混在一块,来个大杂混吧。学生们心领神会,有的归纳、概括,有的批判、否定,有的引申发展,还有的写出了如何应用,学生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因为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方式,只做摘抄,做到透彻了解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来创新,不提出新的观点,建立新的思想。这在教学中是极为珍贵的。
2.教给学生学法,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新世纪要求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学法,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要毫不吝啬地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语文教学中,要不拘泥于现行教材,敢于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选出适合自己“胃口”的佳作,拿到课堂共同学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应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如有个学生把陶行知的《创新宣言》拿到课堂上读,同学们拍手称快,争相背诵,对教材中的知识部分,让学生主动去吸收,去消化,让他们用适宜自己的测试方式去与他人交流。通过互测,探讨学习方法,反馈自学效果,如有的学生采用了四选一式,有的采用了正误判断式,有的采用了表格式……这些灵活的方式,要比教师单一的要求效果好,学生这样做,实际上也是高一层次的创新。
3.鼓励学生多问,保护学生求知欲。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把教学难点交给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意见交流,通过交流,撞击心灵火花,进行质疑、释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长疑则长进”,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别人的提问,学习上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万有引力定律产生”,即使学生的提问很幼稚很简单,我们也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毕竟学生有差异,只有善待,才能使差等生进步,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突出,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想学生之所需,进行心理咨询,征求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吸收合理化建议,共同商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投其所好,教其所要。如此,教,有的放矢,学,人人有所得。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情境,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求知领域,探索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成为发现者,如教《荷蓧丈人》一文时,我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加以想象,其中一个是“何蓧丈人如何展示自己的田园生活?”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人见子路长得儒雅清秀,就把他带回家中,以佳肴相待,让女儿亲为斟酒,并伴游溪边,大有让子路作乘龙快媚之意……”这一奇想,实在有点浪漫,颇有点时代味,同学们喝彩声不绝,我也给予了赞扬,让该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一步强化他的探索行为,好使他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最大限度地去开发他的潜能。
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让他们动脑、动嘴、动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讲《雷雨》时,学生建议分小组演练课本剧,课堂上,一个小组中演周朴园的同学,特意弄来了一顶黑礼帽戴在头上,鼻梁上架一幅墨镜,手戴白争尼绒手套,拄一根文明棍,慢慢走上讲台,俨然一个大资本家登台了,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有说有笑。此时,他顺手操起黑板擦“啪、啪”两声,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他随口道:“谁在吵?”仆人上前道:“就是那个工人鲁大海……”就这样巧妙进入课文情节演练,这个突破口找得巧妙极了,这个学生的沉呤、摇头、动怒融进了课文人物形象,这是学生的创造,这样的活动才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实施“作文互评”法,可以增加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每次习作完成后,要求学生请他人评改,指出不足,学会虚其心能听逆耳之言,事实上并不这样,作业后往往因意见分岐写下的辩论内容达百余字,我看过后,很是赞赏,鼓励学生我进行这样的答辩活动,尽管有些认识有明显不足,但这是学生的见解,我针对这些辩词,结合文章内容,做到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让他们每次作文都有新发现,下次作文有个新创造。
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途径很多,在此,我仅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