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运行方案分析

来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n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gas turbine combined cycle systems,GTCC)广泛应用于中国钢铁企业以高效回收利用副产煤气.建立了低热值煤气 GTCC 系统变工况运行仿真模型,分析了环境温度、煤气热值,以及考虑进气冷却时进气温度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过程.研究了3种不同运行方案在环境温度升高情况下,对联合循环性能的改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高于设计值时,通过调节进气温度和煤气热值相结合的运行方案,联合循环机组出力提升幅度最大.以300MW级 M701S(F)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作为分析对象,当在环境温度为 35℃时,进气冷却使联合循环出力提高 28.96MW;当煤气热值可调时,联合 循环的最大出力提升幅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至30.28MW.
其他文献
基于传统单电流传感器(single current sensor,SCS)技术的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系统在运行于过调制区域时,会存在相电流重构盲区(measurement dead-zone,MDZ)的问题.该文基于一种混合脉宽调制技术(hybrid 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HSVPWM),改进传统的矢量脉冲插入法(measurement-vector insertion method
传统的海上风电场通常使用占地面积大且价格昂贵的变压器,以及高压交直流变换器具有双向功率流通功能,增加了海上风电升压平台的体积和重量,经济性较差.因此,直流电网技术将成为深远海大型海上风电系统并网有效解决的方案.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海上风电系统直流汇集和传输的非隔离型、高升压比直流变换器新型拓扑结构,可以低成本连接高电压差直流电网,设计多工况下单向功率流控制方案.所提直流变换器的主要挑战是平衡每个桥臂上子模块电容电压,为此,提出相关的闭环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对所提拓扑进行稳态和短路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氧燃烧能够同时实现低碳和低NOx排放,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烧技术.通过实验研究CO2稀释甲烷的非预混MILD氧燃烧炉内CO2稀释量(30%~80%体积分数)和喷嘴布置(中心燃料喷嘴或中心氧化剂喷嘴)对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燃料稀释程度的升高,炉内温度和NO排放均降低,但CO排放有所升高.另外,过高的稀释度(如80%)会导致炉内燃烧不稳定,易发生熄火.但预热燃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70%燃
依据氦谱线斯塔克分裂效应测量等离子体中电场强度的基本原理,以管内等离子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脉冲放电与辐射光谱仪系统同步,获得纳秒动态传播过程中等离子体子弹的电场强度.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对比研究脉冲上升沿和脉冲下降沿放电时管内氦气等离子体的电场分布与传播过程.发现脉冲上升沿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电场强度高达15.1 kV/cm(距离针尖15 mm处),明显高于脉冲下降沿放电的电场强度.然而,相比于脉冲上升沿放电,脉冲下降沿放电的等离子体传播速度更快.结合等离子体仿真分析发现,高密度的种子电子是造成脉冲下降沿放
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地域、季节限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属性,从而导致供需不匹配.跨季节储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地下跨季节储热具有储热方式单一、热量损失大等缺点.该文将水箱储热(hot water energy storage,HWES)和地埋管储热(borehole thermal energy storage,BTES)方式相结合,建立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研究该复合储热系统的储释热温度和储释热量变化规律,揭示系统热量损失机理.结果表明:复合储热模式的储热量和释热量均大于水箱储热模式和地
氦气等离子体射流在生物医学、材料处理等诸多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通过二维等离子体流体仿真模型,研究正极性直流驱动等离子体射流阴极导向传播的物理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氦气–空气混合层以及放电通道内混合少量空气杂质对放电的影响.仿真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较好地吻合,并进一步表明:氦气–空气混合层内电子能量分布导致的电子碰撞电离速率变化是形成阴极导向流柱和空心截面电离波结构的本质原因;潘宁电离能够促进放电,但是对形成流柱和电离波结构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放电核心通道内少量的N2/O2杂质对放电存在通过潘宁电离促进放电
该文提出一种变结构LC-CLCL拓扑电场耦合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系统,可实现负载变化下的恒压或恒流输出,对电池类负载的稳定充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给出LC-CLCL补偿ECPT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切换策略,并建立等效数学模型;然后,分析恒流、恒压及空载模式下的系统特性,建立恒压恒流实现条件,且能保证系统负载切除时自动进入低功耗状态,此基础上,给出系统参数设计方法;最后,搭建仿真和实验系统,在输入电压恒定情况下,实现1A的恒流输出,50
该文研究不同外施电压下水中灌木状流注的形貌演化过程、间歇发光特性和分叉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流注形态演化与放电注入能量密切相关.随外施电压增加,流注气相通道阴影面积迅速上升,形态从双分支结构逐渐过渡至多分支结构.灌木状流注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间歇发光特性,外施电压增加导致平均发光间隔显著降低.该现象取决于流注通道气—液界面的电荷沉积与消散过程.流注表面电荷的不均匀分布特性及外施场强共同决定了灌木状流注的分叉行为,实验观测与理论分析表明流注通道表面突起形成与分支通道发展在流注半径较小时更为明显,且随外施场强增大而
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驱动系统中.由于MPC是基于系统模型实现的,因此存在系统参数鲁棒性较差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该文针对PMSM提出一种基于预测误差补偿的鲁棒型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在该策略中,电流的预测值与实际采样值之间的误差被作为补偿因子反馈到电流预测中.同时,为保证补偿的准确性,所有电压矢量对应的电流预测误差将在一个控制周期内同时得
超声波电机的接触摩擦模型对电机输出性能优化、控制电路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现有对超声波电机接触摩擦模型的研究,大多基于库伦摩擦模型,其计算结果的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文基于Dahl摩擦模型对一种径向驻波型超声波电机的接触摩擦特性进行建模和分析.首先介绍电机的结构,然后分析定子的振动、定转子间的接触摩擦以及转子的旋转运动,考虑定子振动的瞬态响应过程,基于Dahl摩擦模型建立径向驻波型超声波电机定转子接触摩擦传动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研究接触界面的摩擦力、不同负载下电机的速度响应情况以及电机的转矩-转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