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事,老师是教导员、服务员、合作者。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帮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询、质疑、创造。当好“主导”,正是教改的重要课题,而且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然而,有些教师却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看不到的这种趋势,课堂上仍独占讲台,一灌到底。一句话,这种教学现象的存在,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跟今天的语文教学宗旨及素质教育的实施背道而驰。
为了寻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我在教学中曾作了一些尝试。在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时,我让学生当“老师”讲课。以下我把我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作法及收获作一总结:
一、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模式设计原则是:
1.全体性原则。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面对几个优生,因为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不是冷场,便是答非所问,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答问要符合教师的要求还需启发,占用时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参与机会,促使人人成才,共同提高。
2.开放性原则。传统的“注入”、“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了“顺从”接受的习惯、他们不善言、不会言,即使发言了,也会按老师“圈定的界线”、“意愿”而言,不“越轨”。新的教学模式, 就要打破这陈腐的条条框框,改变万马齐暗的僵局,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怕说错,要大胆的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 鼓励性原则。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用准一个词,说好一句话,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给以充分的鼓励肯定,使学生心灵燃起创新之火;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即使看法偏颇,但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也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下去,不挫伤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
4.质疑性原则。孟子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道:“学者先要会疑。”孟子、程颐等古代教育家都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的确,学贵有疑。疑是智慧的火花,疑是创新的起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并教给质疑的方法——“于不疑处有疑”。如启发学生对书本上的观点、权威的意见,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具体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我将二、三、四、五、六这五个单元的十篇自读课让学生(全班共40人,4人一组一篇课文)根据讲读获得知识信息,掌握学习技巧和多角度思维方式,在课外自学、讨论、然后推荐一名学生作为主讲等台(其余三人可补充讲课),组织大家学习,引导大学分析。我也仍然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从三方面入手;思考学生如何备课,询问学生学习困难,解答疑难,鼓励学生质疑、探索;检查“小老师”的教案,看对课文是否理解,知识传播准确,教法、教学过程是否恰当,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有无创意等,发现问题,指导解决。
2.讲课情况。讲课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小老师”基础知识掌握好,运用能力比较强,教态大方,语言新潮,阐述有个性,补充的事实论据几乎都来自学生生活之中;学生们发言争先恐后,无拘无束,时有笑声回荡。第二种,课文内容基本讲清,重点、难点也都有,板书工整,不足之处是“小老师”离不开教案,提问少,启发创新不够。第三种,“小老师”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或不看同学,只读教案,一节课的任务仅用十多分钟讲完,严重的面红耳赤,满头大汗,因紧张把准备好的全忘了。这几种情况是课前所预料到的,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每节课认真笔记,适时指导。
3.讲课以后,我全面总结,总体原则少批评,多鼓励,要求不能和老师等同,具体做法是:a、“小老师”说感受,谈收获。b、学生评讲课的优劣,言课中不明问题,或提出教好此课的建设。c、我先从知识上查漏补缺,按精讲原则以适当点拨。再从文章的内容、形式上,启发学生联系往日所学,比较异同,发表个人喜好,并举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创造。最后我进行总结评价,从教材内容把握与处理是否把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是否灵活多样,备课深广度如何,教态、书写等方面来评价。特别是对表现好的大力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委婉的提出建议和批评。
三、实践经验和思考
1.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在哲学上讲,就是只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亲自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当老师是一种尝试,就是对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真正的活动核心,教学的主人。
2.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讲课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讲课者具有丰富的知识,能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需要较强的阅读、鉴赏、领悟、分析能力,更需要创造思维能力的运用。如备课时要领悟作者命题立意的缘由,选材布局谋篇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意图,上课时将零散的知识综合分析,先讲什么,如何讲,为什么这样讲,都有明确的思考、选择,这个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过程。另外,在讲课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设想,这些设想是经过提示——思维—— 怀疑——判断——审美得出的,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创新。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心理素质培养大有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就是运用教学的艺术和手段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脑兴奋,情绪激动,在愉悦中最大限度的挖掘潜能,发挥智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传统教育理念已给学生定了“配角”的位,今天,他们拿着老师使用的教参,第一次登上讲台,感到新鲜有趣,由配角到主角,角色的转换,他们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激动和兴奋。为了不负众望,当好主角,熟读教材,翻阅参考,反复讨论,多次演练,以求最佳。结果是,成功者得到了承认,受到了鼓舞,失败者经受了锻炼,找到了差距,有的还再三要求“再给一次机会,我能讲好。”
4.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未当“老师”之前,学生难以亲身体验老师的辛苦,更不了解教师从早到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纠结、自身“充电”不久,他们就感到了当老师的艰辛: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水平不行,没有极强的教学艺术和创新能力也不行,设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根本不行。这一迅速的变化,是老师平时耐心劝导、言行感化等教育手段也难以奏效的。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当“老师”——转换角色,达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为了寻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我在教学中曾作了一些尝试。在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时,我让学生当“老师”讲课。以下我把我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作法及收获作一总结:
一、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模式设计原则是:
1.全体性原则。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面对几个优生,因为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不是冷场,便是答非所问,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答问要符合教师的要求还需启发,占用时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参与机会,促使人人成才,共同提高。
2.开放性原则。传统的“注入”、“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了“顺从”接受的习惯、他们不善言、不会言,即使发言了,也会按老师“圈定的界线”、“意愿”而言,不“越轨”。新的教学模式, 就要打破这陈腐的条条框框,改变万马齐暗的僵局,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怕说错,要大胆的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 鼓励性原则。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用准一个词,说好一句话,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给以充分的鼓励肯定,使学生心灵燃起创新之火;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即使看法偏颇,但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也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下去,不挫伤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
4.质疑性原则。孟子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道:“学者先要会疑。”孟子、程颐等古代教育家都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的确,学贵有疑。疑是智慧的火花,疑是创新的起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并教给质疑的方法——“于不疑处有疑”。如启发学生对书本上的观点、权威的意见,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具体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我将二、三、四、五、六这五个单元的十篇自读课让学生(全班共40人,4人一组一篇课文)根据讲读获得知识信息,掌握学习技巧和多角度思维方式,在课外自学、讨论、然后推荐一名学生作为主讲等台(其余三人可补充讲课),组织大家学习,引导大学分析。我也仍然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从三方面入手;思考学生如何备课,询问学生学习困难,解答疑难,鼓励学生质疑、探索;检查“小老师”的教案,看对课文是否理解,知识传播准确,教法、教学过程是否恰当,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有无创意等,发现问题,指导解决。
2.讲课情况。讲课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小老师”基础知识掌握好,运用能力比较强,教态大方,语言新潮,阐述有个性,补充的事实论据几乎都来自学生生活之中;学生们发言争先恐后,无拘无束,时有笑声回荡。第二种,课文内容基本讲清,重点、难点也都有,板书工整,不足之处是“小老师”离不开教案,提问少,启发创新不够。第三种,“小老师”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或不看同学,只读教案,一节课的任务仅用十多分钟讲完,严重的面红耳赤,满头大汗,因紧张把准备好的全忘了。这几种情况是课前所预料到的,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每节课认真笔记,适时指导。
3.讲课以后,我全面总结,总体原则少批评,多鼓励,要求不能和老师等同,具体做法是:a、“小老师”说感受,谈收获。b、学生评讲课的优劣,言课中不明问题,或提出教好此课的建设。c、我先从知识上查漏补缺,按精讲原则以适当点拨。再从文章的内容、形式上,启发学生联系往日所学,比较异同,发表个人喜好,并举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创造。最后我进行总结评价,从教材内容把握与处理是否把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是否灵活多样,备课深广度如何,教态、书写等方面来评价。特别是对表现好的大力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委婉的提出建议和批评。
三、实践经验和思考
1.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在哲学上讲,就是只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亲自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当老师是一种尝试,就是对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真正的活动核心,教学的主人。
2.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讲课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讲课者具有丰富的知识,能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需要较强的阅读、鉴赏、领悟、分析能力,更需要创造思维能力的运用。如备课时要领悟作者命题立意的缘由,选材布局谋篇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意图,上课时将零散的知识综合分析,先讲什么,如何讲,为什么这样讲,都有明确的思考、选择,这个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过程。另外,在讲课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设想,这些设想是经过提示——思维—— 怀疑——判断——审美得出的,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创新。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心理素质培养大有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就是运用教学的艺术和手段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脑兴奋,情绪激动,在愉悦中最大限度的挖掘潜能,发挥智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传统教育理念已给学生定了“配角”的位,今天,他们拿着老师使用的教参,第一次登上讲台,感到新鲜有趣,由配角到主角,角色的转换,他们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激动和兴奋。为了不负众望,当好主角,熟读教材,翻阅参考,反复讨论,多次演练,以求最佳。结果是,成功者得到了承认,受到了鼓舞,失败者经受了锻炼,找到了差距,有的还再三要求“再给一次机会,我能讲好。”
4.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未当“老师”之前,学生难以亲身体验老师的辛苦,更不了解教师从早到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纠结、自身“充电”不久,他们就感到了当老师的艰辛: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水平不行,没有极强的教学艺术和创新能力也不行,设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根本不行。这一迅速的变化,是老师平时耐心劝导、言行感化等教育手段也难以奏效的。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当“老师”——转换角色,达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