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学生经历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学具准备:小棒、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学习数学,就要和数打交道。其实,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你们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吗?(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如学生的年龄、班级人数、课本页码、电话号码等,师随机板书在黑板上)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指名学生判断)你们能迅速地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吗?想不想考考老师,看老师能不能迅速地判断出它们能否被3整除?(师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让学生笔算验证)师:想不想像老师一样判断得又对又快?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引导梳理)师:到底怎样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搜集学生生活中的数,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利用这些数既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又在师生互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自主探究。(1)操作探究。学生4人一组,将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取出,把102、45、124、233、213、82、265、84这8个数在记录表中按数位摆出来。小组内分工合作:一人报数。一人摆小棒,一人笔算试除看能否被3整除,一人根据能否被3整除把摆的数填在如下两个表内。(2)小组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相应的板书,完成上表。(3)观察思考。学生观察表一、表二,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小棒的根数与“3”有什么关系?摆数用的小棒根数其实就是这个数的什么?你觉得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交流、观察、思考等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使学生逐渐感悟到能被3整除的数与所用小棒根数有关,即与所摆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有关,初步感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交流讨论。
  (1)全班交流讨论,形成猜想: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2)学生举例,笔算验证。
  3.揭示特征。(1)引导学生在讨论、验证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2)引导质疑:我们在二、三位数中发现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数的数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呢?(学生写数验证,然后交流汇报,完善结论)
  (3)学生看书,自由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设计意图:在获得一定的感知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初步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并归纳概括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谓是水到渠成。质疑环节更是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了数学模型,学得生动、主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1)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让学生先用特征判断,然后笔算验证)
  54
  83
  114
  262 837
  (2)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
  42 49 78 111 165 655 2016 5988
  
  2.综合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的口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7
  4□2
  □44
  56□
  (2)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7哪些数有约数37哪些数既有约数2,又有约数37
  26 48 65 267 432 753 2140
  (3)你能很快判断出99336570能否被3整除吗?
  
  3.应用练习。
  (1)如果你今年10岁,至少过几年,你的年龄能被3整除?(2)王老师为学校买3张办公桌,每张156元,营业员要王老师付478元,王老师没有算就指出营业员算错了。你知道王老师是怎么发现这个错误的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让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发展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提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2.游戏:“开火车”报数。每人任意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其余学生手势评判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梳理知识,优化认知,感悟学习方法,从学会走向会学。游戏活动再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高潮,使每个学生动脑思考,带着愉悦的体验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总体构想:
  本节课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进行师生互考,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又灵活地复习了旧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优化呈现,创新教学。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教师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创造性地把教材中“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研究性素材,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中,一步步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理解和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先小组分工进行操作活动,再汇报操作情况,在问题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讨论,大胆质疑,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学生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其他文献
孩子已经15岁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平时也经常会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眼看天气越来越热,溺水悲剧又开始频频在各地发生,我决定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对孩子谈谈“野外游泳”这件事。  我看到一块“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牌子,就不失时机地故意问孩子:“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孩子不经意地回答说:“这是警示牌呀。”  “并不是这么简单。”我对他说,“这块牌子其实意味着人生的最后一步,因为下河去的人并不是没有接受过老
在重庆市第二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我有幸观摩了“稍复杂的方程”一课,其在问题情境中学习解稍复杂方程的教学过程,触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将其教学过程摘录如下,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境引入  师:大家喜欢运动吗?(播放运动会画面,将画面定格于两个小朋友观看足球比赛的对话上)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足球上白色皮和黑色皮各有多少块呢?  生1: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2:用方程算一算。  师:今天,我
优质教学是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是对有效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追求。本文拟就小学数学优质教学的本质做一番理性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一、优质教学体现和谐发展观,追求学生的优质发展    1、就目标而言,强调三维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落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重要指示,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  《评价指南》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为本、问题导向、以评促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等新的教材观已被广大教师逐渐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体现“用教材”的课改理念已成为一线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既有许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走入误区的失败表现。那么,究竟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课标教材呢?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认识到对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要在遵循教材编排线索、用好教材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
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人们欣喜地看到富有挑战性的探索和实践,听到激情睿智的对话,感受到真情实感的交流……热闹中冷眼观之,浮躁、放任乃至虚假的现象不断呈现,华而不实、画蛇添足、削足适履、顾此失彼的新问题引人深思。  教育理念 :莫华而不实  案例一:“认识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1:两个。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  ……   思考: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简单回答往往赞赏有
片断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四幅PPT图片,一幅是景宁东坑镇中心小学、一幅是母校北仑区九峰小学、一幅是开国大典、一幅是福娃五兄弟。(学生从这些图片中的时间,可以读懂今天要学习“年、月、日”的数学信息)  师:今天,福娃五兄弟也跟我们一起来学习,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片断二:认识大月、小月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年有12个月,那你们知道每个月有多少天吗?(生答略)  活动(一):动一动,动出合作意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课堂中出现纷繁肤浅且无益低效的教学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后,使我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悟。黄老师那朴实的数学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全场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片断一: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进而把虚拟的、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和富有研究价值的学习活动。
生活中,许多儿童青少年具有偏侧咀嚼的习惯,偏侧咀嚼对牙齿有害,主要表现在:如果经常用一侧牙齿吃饭,该侧面部肌肉发育过度,而另一侧则无法得到正常锻炼,时间久了两边面孔看起来就不一样了,这种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明显。口腔科医生就经常遇到习惯“偏侧咀嚼”的患者,这种坏习惯不仅会导致口腔问题,严重的可致“毁容”。  假期中,有名10多岁的女孩到口腔正畸科,希望医生能帮她纠正一下“歪脸”,原来女孩颜面部发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