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能力 也要双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p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市第二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我有幸观摩了“稍复杂的方程”一课,其在问题情境中学习解稍复杂方程的教学过程,触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将其教学过程摘录如下,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境引入
  师:大家喜欢运动吗?(播放运动会画面,将画面定格于两个小朋友观看足球比赛的对话上)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足球上白色皮和黑色皮各有多少块呢?
  生1: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2:用方程算一算。
  师:今天,我们就用方程来解决足球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有两个小朋友对话信息的情境图):请同学们在画面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学生经过集体交流,找出了“足球上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的信息)
  师:你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3:足球上的黑色皮有多少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生众多的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用方程求解的方法,并共同开展了以下探索)
  师:用方程解的第一步做什么?
  生4:先找出未知数,并设出来。
  师:请自己找出未知数,并在作业纸上写出解和设。(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写,其余学生在各自的作业纸上写)
  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
  生5:找等量关系。
  师:在上面这个问题中,你觉得哪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等量关系?
  生6:“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这句话重要,从中可以找出等量关系。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谁和谁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在学生理解“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块数的2倍少4块”后,让学生用等量关系列方程。在随后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以下三种等量关系和三个相应的方程:
  1.黑皮块数×2-4=白皮块数 2x-4=20
  2.黑皮块数×2-白皮块数=4 2x-20=4
  3.黑皮块数×2=白皮块数 4 2x=20 4
  师:列出了方程,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
  生:解方程。
  师:观察今天列出的方程和以前学过的方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了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供学生比较)
  生:比以前复杂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师:下面,请大家试着解第一个方程。
  (学生独立解方程后,在集体交流中教师完成两种不同解法的板书,并对两种解法的过程从算理上作了重点讨论,然后师生一起检验,最后以采访的方式让学生代表交流了各自解方程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
  课件介绍足球的发展史,并在介绍过程中出示问题:蹴鞠距今大约已有2400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足球历史的5倍还多1500年,这个最古老的足球有多少年的历史?
  学生用方程解决上述问题,在集体交流结束时响起了下课铃声,课堂圆满结束。
  思考: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的基本模式展开的要求,其教与学的过程也很顺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整节课似乎缺少些什么。从时间分布上看,情境引入和探索新知环节用了30分钟,巩固应用环节用了10分钟;从课堂容量上看,除解决现实情境中的两个问题外,学生对于本课教学重点解稍复杂的方程却只有三个方程的练习。很明显,教学突出了解决问题,而削弱了解稍复杂的方程的训练。这是否有一点喧宾夺主的味道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希望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大幅度降低了对繁杂运算的要求,淡化了某些非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不要求考查学生对某些定义公式、法则与解题步骤的记忆,删去了一些过时的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但这都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和更好地保证“双基”教学的落实。上述教学过程,显然突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双基”的教学训练,而落入了现今课改特别是公开课、竞赛课中普遍出现“三多三少”(即生活化、操作化多,数学化少;动手练习多,动笔练习少;单个练习多,集体练习少)的误区,使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落不到实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必要的“双基”就没有数学能力的发展。试想:如果每一节数学课都这样,那么数学能力的培养将会失去赖以生长的根基,久而久之,数学能力及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的空话。
  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一定要处理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与训练学生“双基”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达成数学课程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其他文献
片断一:分一分,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今天带来的东西真多!谁能介绍一下自己所带物体叫什么?形状是怎样的?  生1:我带来的是魔方,它是方方的。  生2:我带来的是易拉罐,它上下是平平的,中间是圆的。  生3:我拿的是牙膏盒,它是长长的、方方的。  生4:我带来的是乒乓球,它是圆的,还能滚。  ……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自己所带物体都非常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小组,将你们带来的物体按形状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能力目标:把画面阅读和文字阅读结合起来,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准确读出所测量的角的度数。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角的
教师是一门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外,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数学教师而言,则是如何引导、激活、作用、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思维教育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启迪、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郭思乐提出了思维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思维教育的重点是作用于思维场。思维场是伴随着某一问题情境产生的情感、动机、过去有关经验和记忆,以及外部环境与主体状况相互作用所共同组成的
新理念,是构建新课堂的关键元素。事实上,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经验及个性特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得落实新理念,构建新课堂的策略和过程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近期,在一次概念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分数的意义”的三节课。执教的三位国家级名师,着眼“凸显探究过程、优化概念教学”这一共同的理念视角,设计新颖,智慧施教,各自创生了别样的课堂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 钟麒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因此,应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所谓的情境已经成为许多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案例:“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 (出示汉字“吞”“呆”) :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除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外,更重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这一重要思想的渗透与培养必须通过一个个试验来感受和积累,通过学生亲自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去不断体会、感悟。我们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
8青春期健康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自2019年3月1日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使用ICD—11中文版进行疾病分类和编码。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因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引发广泛争议。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是一个良好开端。而“游戏障碍”定义的出现,正好引起各国医学专家对游戏成瘾这一精神现象的重视,促使更多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制定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重要的是它指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能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性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敏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中出现了“评价与反思”这一环节,率先在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内容、方法上作出富有创造性的改革。但笔者在听诸多一线教师研讨课的过程中发
中国人一直都强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而传统教育观非常推崇“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与促进,结果都获得了长进。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在被教育界人士称为“新课改时代”的今天,这个教学相长的“长”,除了“长进”的意思外,还应有更深刻的“成长”内涵: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新华社日前有篇报道说,如今急需的是一批能够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中小学师资力量,但一些高师院校的教学
孩子已经15岁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平时也经常会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眼看天气越来越热,溺水悲剧又开始频频在各地发生,我决定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对孩子谈谈“野外游泳”这件事。  我看到一块“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牌子,就不失时机地故意问孩子:“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孩子不经意地回答说:“这是警示牌呀。”  “并不是这么简单。”我对他说,“这块牌子其实意味着人生的最后一步,因为下河去的人并不是没有接受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