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探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历史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为现代后人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诗歌文学形式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以唐代诗歌最负盛名,产生一大批文才卓越的优秀诗人。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批判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被后人广为传颂,本文通过对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提升对唐代诗歌理解和诠释能力。
  关键词:唐代诗歌;批评作品;艺术风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
  引言: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成的诗歌流派众多,传世作品众多且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唐代的不同发展时期,形成不同风格的传颂作品,批评作品多出现在中唐以后的历史时期,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国家的没落,引发诗人对社会现状更多的思考,同时也使批评作品逐渐涌现出来,形成风格鲜明的诗歌作品,对其艺术风格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对当时的社会以及诗歌本身更好的理解。
  一、唐代诗歌批评作品对于诗歌发展史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唐代的诗歌作品所体现的诗歌风格理论特点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特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同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批评作品中的艺术理论风格在这一历史时期初见端倪,唐代的诗歌发展水平比较迅猛,其艺术成就也相对较高,诗歌理论体系逐渐成熟起来,虽然在这一时间的诗歌作品中,批评作品的理论性著作还没有完善,没有系统的对这一理论进行评述,相关的文献资料也较少,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后世对其诗歌的品鉴中,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还是能够体会到批评作品存在的艺术理论。
  二、唐代诗歌艺术风格审美取向的变化
  唐代诗歌作品的审美取向在很多的作品中都有明显体现,宗教形式已经逐渐呈现多元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和盛行,对于社会民众以及诗人的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从道教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社会的名流人士都在访仙问道,寻找能够长生不老的丹药,众多的文人雅士谈道论道,形成道教文化的风靡;而在此历史时期,佛教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民间的佛教寺庙香火繁盛,佛教的文化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中实现广泛的影响力。而在这一历史时期,隐逸之风在文人墨客中逐渐盛行起来,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宗教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有重要的影响。刘勰、钟嵘等诗人都有仕途经历,同时又都有归隐山林的体验,而一些僧侣如皎然、虚中等人也加入到诗评的队伍中,影响了诗歌的艺术审美品位,实现了唐代诗歌向艺术层面延伸。
  首先,基于传统宗教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坚守礼乐正统的文化思路,同时能够体现诗歌的思想性以及讽喻性功能,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重视真情实感,表达范式温柔却不失浓厚,对于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同时对摆脱社会的束缚,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于清新洒脱的心境,也是更多诗人的向往,在很多的诗句中都能体现其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能够在诗歌的品读中,感受到诗人对于社会束缚的无奈,对于超然境界的向往。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还有一部分诗人不重视对于唐诗格律的遵从,讲究绮媚清雅的诗风,不受任何宗教以及社会的影响,只发自于诗人的本心,为实现诗歌艺术风格的多元性,同时实现诗歌评论风格的多元性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认识缺陷
  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虽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其理论认识上也有明显的不足,艺术风格是指诗人能够通过媒介将自己对事物的情感认知通过艺术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对鉴赏者的综合印象,艺术风格应该具有明显的凝聚反应,而在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中,却缺少艺术风格的凝聚力,只重视对艺术风格的渲染,对于诗文意境的烘托,在其语言的表达技巧、情感内容以及思想内容都可以成为诗歌的主体结构,评论者在对诗歌进行评论时,只能体会到其体现的文学意境,却无法对其艺术风格进行评论。虽然对于艺术风格和意境没有明显的界定,其间也可能存在联系,但是过分多余意境的烘托和渲染,使得无法对其进行艺术理论的总结,中国古典文学中将“意境”定义为艺术风格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结论:
  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是唐代诗歌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材料相对较少,因而其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和时代对诗格类作品没有广泛的关注,都是针对某一个作品为研究对象,艺术风格理论也散落在不同的文学批评作品中,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唐代诗歌批评作品对于詩歌发展史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唐代诗歌艺术风格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唐代诗歌在理论认识上的缺陷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分析出其对后世文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对唐代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有更为准确的认识,进而提升对唐代诗歌的品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豫韬,李寅生.试论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12):138-141.
  [2]魏宏伟.唐诗中的乡村形象描写[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3):190-191.
  [3]石金凤.唐代诗歌中灯烛意象的多重涵义——以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为例[J].课外语文(上),2016,(5):147-14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科技的进步,全国各地的国学院、国学馆开始与时俱进地利用“微信”这一平台进行线上国学公益讲座。这种方式及时迅速、方便快捷,发布成本与关注成本都较低,故而成为很多家长茶余饭后教育孩子的选择。以下是我在做微信线上国学公益课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世说新语》线上教法所做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国学;线上;教法;示例  作者简介:陈涵君(1990.9-),女,甘肃兰州人,黑龙江大学
摘 要:研究《明史·艺文志》,离不开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关于明代文集的分类编排、数量、著述内容及断代界定,两部目录均不尽相同。对比两部目录,有助于分析明代史志目录沿革以及两部目录的关系。  关键词:黄虞稷;《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明代文集  作者简介:王轩(1992-),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学历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摘 要:在取经的成员当中,沙僧和白龙马处于几乎被忽略的位置,很少有人问津,被看作无足轻重的角色。实则都不可或缺,在二者身上有着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沙僧;白龙马;比较  作者简介:杨晓莉,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以
摘 要:钟嵘《诗品》阮籍条的疏证历来较少,本文基于阮诗和历代评论家评述,对此条进行详细阐释。首先,阮诗继承了《小雅》的现实情怀,“怨诽而不乱”;其次,阮诗虽不重雕词琢句,但在意象布局等方面却颇具“匠心”,钟嵘基于争奇斗巧的齐梁文风背景下认为阮诗“无雕虫之巧”;而且《咏怀》诗常有万物变迁引发的人生感慨,也有对现实政治的有感而发,这种情思往往寄予在“鸟”“香草”“美人”等意象之中,显得隐晦难测,可谓“
目的:  探讨新疆和田部分县乡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  于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以调查问卷及体格检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吲哚美辛(Indomethin IN)对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作用,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 方法:20只健康有色成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称颂的多为才貌兼备,蕙质兰心女子,所以《世说新语 惑溺》这一门中记录的女子则饱受当时社会的诟病。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大多是以有主见、坚强、勇敢等形象示人。可以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代表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她,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折射。故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差异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影射当时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文学作品;世说新语;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刘羽淳(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杨宪益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原著的例证比较,尝试着探究两位译者文化背景及语言背景的差异对其
作者简介:薛冉冉(1991-),徐州人,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  一部《诗经》,一首《关雎》,拉开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序幕。将《关雎》置于《诗经》之开篇,是不是意味着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早在中国古代便已经居于重要地位了?  爱情,是红尘里千丝万缕情感中的剪不
期刊
摘 要:泰伯祠祭礼是《儒林外史》中浓墨重彩的华章,其中寄托了士人阶层对周公制礼作乐的追慕和向往,对古老礼乐文化的复兴。礼乐教化,农兵安邦蕴藏着几千年来儒生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礼乐教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建设在士人阶层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礼乐制度对于等级制度的规范和普通百姓的教化作用逐渐减弱以致消失。因此,泰伯祠祭礼最后成为了匡复礼乐制度,缅怀大儒帮贤的一首挽歌。  关键词:祭泰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