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中的科学发展观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围绕着“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进课堂”、“哪些内容进课堂”、“怎么进课堂”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教学实践,通过一个阶段的培训和自学,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把科学发展观引入课堂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中学政治课的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将科学发展观引入课堂的责任和意义十分重大。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的头脑具有深远的意义。让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可以说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义不容辞。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主要推进者
  
  教师首先自身要深入、长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地从理论上和思想上提高自己,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避免出现对科学发展观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充实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心态,与学生建立协调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严师、慈父,更应该是学生的挚友;不仅仅是教材的中介,同时又是教材的开发者;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又是开拓、创新的领路人。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当导演,而且要做场记、剧务,为广大学生服务。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优良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
  
  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进课堂”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过程,扎实做好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因课制宜、因材施讲,从不同角度宣传、讲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特别要从理论的逻辑高度和资料的选用方面有意识、自觉地凸显科学发展观。每次政治理论课都要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在相关的章节中,以专题讲座、讨论、学生讲坛、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武装到头脑中去。
  
  三、广大学生是普遍接受教育者,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对当今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法制、国际形势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常常难以准确把握。这就需要在政治课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党的最新的思想、方针、政策,让他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使他们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四、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协调地完成教学任务。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贯彻和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扩大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将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外,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合力作用下,全面、协调地发展。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教师要精心组织,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搬到课堂上来,教师和学生真情互动,让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代替“一言堂”。通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召开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社会焦点、热点进行讨论,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祟尚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充满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光辉。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紧密,内容博大精深。作为政治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完善教学方法,并以“进学生头脑”为根本,从而使政治课堂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努力进取,为将来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而奋斗。
其他文献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期刊
摘要:在体育活动中,顶髋或进髋动作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动作,但人们往往不能做好这个动作,从而影响了整个动作的质量。本文通过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两个方面对原地推铅球、骑撑前回环的顶髋动作进行相关性的分析,总結出顶髋或送髋动作形成的一般规律,为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相似类动作 顶髋    一、动作要领的分析    (一)原地推铅球(以右手为例)  最后用力阶段
期刊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评价也应该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在政治活动课中,自我评价有重要意义。自我评价还应与其他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立体的评价网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自我评价 多元化 内驱力 评价网络    在长期受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的影响下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在实践中给予落实。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国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
期刊
摘要:解题后的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解题后的反思呢?就是一道数学题解答出答案后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了哪些概念和知识点?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命题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是否可以二题多解?通过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认识,使学
期刊
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全新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生活态度及文明的行为方式。学校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作为担负直接培养教育对象
期刊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正是科学探究课的精髓所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上好探究课呢?根据多年的科学课教学,我认为
期刊
打开英语课本,无论是句型、对话,还是阅读材料,含有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热爱祖国、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等,为教师开展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想教育基本素材。因此。教师要备好思想教育课,不可轻描淡写或一带而过。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恰当结合一些转变学生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指导鞭策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文明礼貌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
期刊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与交际能力低下是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一些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口语交际和书面翻译能力不能胜任涉外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一段时期以来,“费时低效”和“哑巴英语”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合乎高职英语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对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会话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职英语 公共英语 课堂会话
期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教学中,这个源头活水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和谐,是教育环境的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和谐中尊重个性的发展。发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课堂,这也正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在和谐中感知民族精神    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六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