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的人才所需要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环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3)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专家指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将是以人的创造能力为特征的智力资源。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就是思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环节。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浓厚的兴趣是长效的兴奋剂,能催人发奋。可以说,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能激起學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渴望学习,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小青蛙一跃而出,安然逃生。后来把这只青蛙放进盛着冷水的锅里,然后偷偷地在锅底下用炭火烧热,结果小青蛙葬身水中。老师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经过热烈讨论后,自然得出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接着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孟子的这篇文章,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一代表演艺术家、女作家新凤霞的《傻二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外诵读默记模仿体味傻二哥卖药糖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一上课,教师找了位学生登台表演,台下学生眉飞色舞、全神贯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了文章内容,把握住了人物性格。
1.3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自然就会对其产生兴趣。直观教学就是这样,用新鲜的东西,加强对他们视觉上的刺激,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逐渐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核舟记》时,学生对文中的方位介绍较难把握,教师就用纸折船做模型并在黑板上画示意图进行说明。这样,既便于课文的讲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得快也记得牢。
2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
怀疑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破除迷信,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时候由于学生年幼或缺乏经验,常会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问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要热情地对待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否则,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习惯的一些做法有:
(1)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习惯。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习惯。为了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看法,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而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教师要善于设疑。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读书有疑须教无疑。”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教师问:“《死海不死》海还有死活之分吗?”学生此时有了疑问,产生了质疑,“是啊,为什么‘死海’又‘不死’呢?”便有兴致探讨下去,研读课文知道:《死海不死》第一段就列举了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来说明死海“死”的特征。第二段也举典型事例死海淹不死人来说明死海的‘不死’特征。随后又列举四个数据介绍了死海的盐量,这正是死海的本质特征,正因如此,死海才无鱼无草;也正因为如此,人到了海里才不会被淹死。
(3)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老师、对课本提出疑问。例如,北京第80中学宁鸿彬老师教《分马》,一位学生提出“这一课文的标题不好”,教师鼓励他说出道理来,他说:“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分的不都是马,赵大嫂子分的是骡子,老初分的是牛,李毛驴分的是驴。用‘分马’作标题,包括不了这些。”教师马上给予肯定,说:“《分马》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作品,你敢于向名家挑战,值得表扬。”话音未了,另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说错了,注释里说‘本文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他不是向周立波挑战,而是向课本的编者挑战。”教师又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纠正老师错误的精神和做法。学生得到了表扬与鼓励,积极主动性增强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善于发挥想象的人,才善于创造。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狂想: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束,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他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首先归功于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也说过,把高科技与6岁孩子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奇迹。综观古今中外科学巨匠的创造轨迹,他们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无不充满他们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既然如此,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培养想象力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想象,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从而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去思考。语文教学如果没有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就等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的理解玩味,特别是需要补充、组接、“再创造”时,我们架空苍白的分析就应该让位给有了该文相关知识又主动思考想象的学生,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以已有的事实知识为根据,通过合理的想象扩展思维时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创造力的强弱,创造性思维发达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如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分不开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人工作成绩平平;相反,一个思想活跃、勇于开拓的人往往能做出突出的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具体做法:
(1)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开启人的创造潜能的钥匙。当前,许多学校及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聚合思维,压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例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对“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一句话的含义时,学生们说出了几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有学生说李公朴先生无罪被国民党暗杀了,这是一件表明国民党卑劣无耻之事;有人说国民党造谣生事,干了丧尽天良之事后,又把这些事嫁祸在共产党的身上;也有人说国民党不准爱国学生集会開展“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活动;更有学生说国民党假造“桃色事件”为他们的暗杀打掩盖。以上几种答案都不无道理,对于那些能从不同角度,能自圆其说,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该特别加以表扬。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作出合理反映的思维。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课文题目猜想课文内容,这就是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我们在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也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因为逻辑思维能检验、修改和订正直觉思维。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便是逆向思维的启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性分析阅读和写出标新立异的创新性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近墨者未必黑》、《“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这一类题目都是逆向思维训练的好题目。
总之,培养创新精神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我们语文教师理当挑起大梁,自觉地、努力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于语文教学当中,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和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阎立钦.创新教育.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游国经,钟定华.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5]关树文.试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3-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专家指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将是以人的创造能力为特征的智力资源。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就是思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环节。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浓厚的兴趣是长效的兴奋剂,能催人发奋。可以说,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能激起學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渴望学习,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小青蛙一跃而出,安然逃生。后来把这只青蛙放进盛着冷水的锅里,然后偷偷地在锅底下用炭火烧热,结果小青蛙葬身水中。老师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经过热烈讨论后,自然得出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接着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孟子的这篇文章,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一代表演艺术家、女作家新凤霞的《傻二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外诵读默记模仿体味傻二哥卖药糖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一上课,教师找了位学生登台表演,台下学生眉飞色舞、全神贯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了文章内容,把握住了人物性格。
1.3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自然就会对其产生兴趣。直观教学就是这样,用新鲜的东西,加强对他们视觉上的刺激,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逐渐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核舟记》时,学生对文中的方位介绍较难把握,教师就用纸折船做模型并在黑板上画示意图进行说明。这样,既便于课文的讲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得快也记得牢。
2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
怀疑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破除迷信,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时候由于学生年幼或缺乏经验,常会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问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要热情地对待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否则,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习惯的一些做法有:
(1)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习惯。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习惯。为了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看法,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而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教师要善于设疑。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读书有疑须教无疑。”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教师问:“《死海不死》海还有死活之分吗?”学生此时有了疑问,产生了质疑,“是啊,为什么‘死海’又‘不死’呢?”便有兴致探讨下去,研读课文知道:《死海不死》第一段就列举了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来说明死海“死”的特征。第二段也举典型事例死海淹不死人来说明死海的‘不死’特征。随后又列举四个数据介绍了死海的盐量,这正是死海的本质特征,正因如此,死海才无鱼无草;也正因为如此,人到了海里才不会被淹死。
(3)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老师、对课本提出疑问。例如,北京第80中学宁鸿彬老师教《分马》,一位学生提出“这一课文的标题不好”,教师鼓励他说出道理来,他说:“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分的不都是马,赵大嫂子分的是骡子,老初分的是牛,李毛驴分的是驴。用‘分马’作标题,包括不了这些。”教师马上给予肯定,说:“《分马》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作品,你敢于向名家挑战,值得表扬。”话音未了,另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说错了,注释里说‘本文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他不是向周立波挑战,而是向课本的编者挑战。”教师又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纠正老师错误的精神和做法。学生得到了表扬与鼓励,积极主动性增强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善于发挥想象的人,才善于创造。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狂想: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束,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他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首先归功于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也说过,把高科技与6岁孩子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奇迹。综观古今中外科学巨匠的创造轨迹,他们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无不充满他们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既然如此,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培养想象力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想象,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从而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去思考。语文教学如果没有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就等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的理解玩味,特别是需要补充、组接、“再创造”时,我们架空苍白的分析就应该让位给有了该文相关知识又主动思考想象的学生,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以已有的事实知识为根据,通过合理的想象扩展思维时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创造力的强弱,创造性思维发达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如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分不开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人工作成绩平平;相反,一个思想活跃、勇于开拓的人往往能做出突出的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具体做法:
(1)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开启人的创造潜能的钥匙。当前,许多学校及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聚合思维,压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例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对“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一句话的含义时,学生们说出了几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有学生说李公朴先生无罪被国民党暗杀了,这是一件表明国民党卑劣无耻之事;有人说国民党造谣生事,干了丧尽天良之事后,又把这些事嫁祸在共产党的身上;也有人说国民党不准爱国学生集会開展“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活动;更有学生说国民党假造“桃色事件”为他们的暗杀打掩盖。以上几种答案都不无道理,对于那些能从不同角度,能自圆其说,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该特别加以表扬。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作出合理反映的思维。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课文题目猜想课文内容,这就是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我们在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也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因为逻辑思维能检验、修改和订正直觉思维。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便是逆向思维的启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性分析阅读和写出标新立异的创新性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近墨者未必黑》、《“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这一类题目都是逆向思维训练的好题目。
总之,培养创新精神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我们语文教师理当挑起大梁,自觉地、努力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于语文教学当中,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和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阎立钦.创新教育.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游国经,钟定华.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5]关树文.试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