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挑战杯”赛事为牵引,助推青年科技创新实践

来源 :中国共青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团江西省委以办好办强“挑战杯”为牵引,不断提升赛事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最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科创实践,双向促进提高“挑战杯”水平,营造起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的浓厚氛围。
  赛制机动,全力提高高校参与度
  提升高校参与度是提高大赛覆盖面的前提,团江西省委将扩大高校参与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校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环,坚持实践育人宗旨,聚焦全员参与目标,着力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高校都吸引到“挑战杯”赛事中,全方位提升省内高校参与率。
  一是将“挑战杯”赛事开展情况作为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并对取得好成绩的高校给予专项加分。
  二是设置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本科院校等三个组别,注重差异化的评审,让不同院校学生都能同台竞技、脱颖而出。
  三是坚持点面结合,为工作基础薄弱、往年没有参赛的学校“开小灶”,通过召开专门部署会、设置进步显著奖、面对面指导、发函争取学校支持等,充分调动参赛的积极性。
  四是开设“红色专项活动”“5G 智慧校园”等各类专项赛事,在发挥江西独特红色资源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校学生的参赛途徑,坚持将红色基因注入科技创新教育,为“挑战杯”系列赛事铸就精神内核。2019 年“挑战杯”竞赛,江西101所高校中有95 所高校参赛、占比94%,参赛作品7941 件、参赛学生4.86 万人,参赛高校、参赛项目、参赛学生较上届分别提高17%、98.6%和21.5%,均创历届之最。
  高位推动,聚力提高校赛覆盖面
  团江西省委始终将办好校赛、选拔出好作品作为体现大赛普遍性、群众性和落实“万众创新”理念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完善省、校、院三级竞赛体系,着力通过倡导办实校赛,把最广泛的学生发动起来、吸引进来,坚决避免“挑战杯”成为“尖子俱乐部”。
  一是明确要求各高校须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共同参加的领导机构。
  二是积极争取学校党政支持,推动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50 余所高校出台了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或纳入了学生培养方案,在物质奖励和荣誉激励等方面加强调度,充分激发师生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比如,江西财经大学每年投入“挑战杯”赛事专项经费达80 万元,对获国赛特等奖项目指导老师奖励10 万元,并在职称评聘上破格晋升,参赛学生奖励4万元。
  三是制订校级赛事评审规则、校级优秀组织奖和先进个人评审办法,对校赛的办赛流程、组织发动、作品评审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高校规范做好校赛的各项组织工作。2019年,全省共有95 所高校举办了校赛,南昌大学立足“以赛促创”设立“挑战杯”项目办,校团委联合教务处、科技处、创新创业学院等9 个部门协同发力,推动“挑战杯”成为校内覆盖面最广、参与性最高的科创活动,学生参赛率达30%。江西师范大学组建专家指导组进学院开展培训指导和动员,建立三轮立项遴选机制,336 件作品进入校赛,8950 名学生参赛、占比达26.6%,在提高赛事育人覆盖面的同时,培育了重点项目、提升了竞赛水平。
  引领带动,合力提升省赛示范性
  省赛是全省赛事的“龙头”和“牵引”,严格规范省赛对抓好校赛院赛具有示范作用,对于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具有带动作用。团江西省委坚持把“从严”二字贯穿始终,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着力打造高水平、有影响的赛事平台,努力把省赛办成“旗舰赛”。
  一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和关心,每年邀请省领导莅临大赛指导,为大赛提供坚强保障;加强与省科协、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社科院等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严格作品推报程序和资格审查,所有参赛作品必须经过校级赛事评审推荐,省赛获奖作品依据排名择优推报国赛,严肃处理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等违规现象。
  三是建立培训指导制度,每年举办赛前专题培训会,邀请往届“挑战杯”特等奖作品的指导老师开展省级线上公开课做专门辅导,传授参赛经验;制定《参赛手册》明确作品要求,提前发放选题指引,引导学生找准赛事侧重点,帮助大家把握大赛要求、理解核心要义。
  四是全部从省外邀请高水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实行公开答辩,供广大师生观摩学习,接受大家监督,提高了评审质量,确保了严格公正评审。
  五是通过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我的挑战人生”等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现身说法、现场讲学,丰富大赛活动内容,拓宽参赛学生视野。比如,大赛邀请到中科院院士江风益教授,用友网络科技董事长王文京先生等科创“大咖”为大赛加油助力。南昌大学的获奖作品《分子基铁电体的化学设计》在材料科学领域达到了同类领先的水平,其研究成果发表在JACS(影响因子14.695)和Adv.Mater.(影响因子25.809)上,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涛、中国科学院院士洪茂椿的联名推荐。
  宣传发动,大力强化赛事交流性
  团江西省委始终把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使“挑战杯”品牌在高校中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赛育人,围绕大赛开展培训指导、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宣传推广,帮助提升项目质量和参赛学生的科创能力,增强大赛影响力。
  一方面,赛前,每年举办全省“挑战杯”赛事培训交流会,让往届“挑战杯”竞赛成绩较好、进步较快的高校作经验分享,推广可复制、易学习的好做法;赛中,每年举办作品训练营,对创意新颖、潜力较大的作品进行充分打磨;赛后,推动各高校组织获奖师生举办分享交流活动,注重学生的参赛体会和收获,极大地促进了高校间、师生间的相互学习和比学赶超,带动了参赛项目质量和学生科创能力的双提升。如,江西财经大学通过开展“挑战杯归来话感受”“与特等奖团队面对面”等,带动全校上下形成了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另一方面,积极选树典型,对取得好成绩的参赛师生邀请新闻媒体进行专门报道,挖掘感人事迹,在“赣青团学”等团属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广泛宣传推广,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热情支持、积极参与,凸显了大赛影响力。如“挑战杯”全国特等奖获得者江西师范大学彭巧巧同学,从挑战中历练,在历练中前行,接连斩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她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帮助更多的同学将书本上的知识外化为实践经历,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将“挑战杯”精神传递给一届又一届学生。
  成果撬动,致力提升项目孵化率
  大赛成果的转化直接把科技体现在生产力上,能够极大地撬动师生参与热情、提升大赛影响。团江西省委将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的结合作为大赛实效,坚持把“挑战杯”作为助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加强跟踪对接,着力推动大赛成果落地转化。
  一方面,2018 年起,每年在省级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洽谈会,邀请风投机构、投资人、专家教授、创业导师等对大赛项目进行投资或跟踪帮扶,为参赛项目成果转化牵线搭桥。
  另一方面,积极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对有落地意愿、落地可能的项目通过争取省级青创团工委、创新创业孵化园支持等,进行重点跟踪、重点帮扶,推动项目与专业投资人直接对接,让获奖作品“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努力把大赛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生产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基础工作则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团江西省委将紧紧抓住国家高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重大战略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工作基础,积极争取资源支持,大胆探索模式创新,实现新的量变和质变,让江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和“挑战杯”工作迈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中铁十二局集团作为央企中国铁建旗下的一支施工劲旅,现有青年8000 余人,占企业员工的一半以上。集团公司团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主责主业,倾力履职尽责,围绕“党政所需,青年所盼,团委所能”,扎实开展“四项工程”建设,开创了共青团工作新局面。5 年来,集团共有6 个青年集体、3 名青年获得国家级荣誉,60 个青年集体、9 名青年获得省部级荣誉。  创新方式,深入开展
期刊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大会召开后,重庆市学联以全面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对大局的贡献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重点工作切实为同学办实事、解难题,联合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及四川省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双城青才计划”就业服务季活动,为求职大学生提供集岗位推介、技能提升、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服务,努力做好领航青春、助航青春、导航青春、护航青春
期刊
2020年初,中国铁建大桥局团委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按照本级党政和上级团委的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在创新中成长成才,在创新中提质增效”的热潮当中,由此拉开了“青年创新工作室”首批示范点创建活动的序幕。  “青年创新工作室”结合企业实际,在全局选定了10个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氛围浓厚、青年较为集中的施工项目作为首批示范点创建单位。截至目前,“青年创新工作室”共吸纳创新青年208 名
期刊
近年来,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团委秉承“关注、关心、培养、留住”的青年人才理念,以“思想+ 业务”的“双导师带徒”模式为抓手,不断创新青年留心留人、成长成才的各项举措,从单一的注重能力培养,向注意思想引导和体现情感关怀延伸,引导新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感受企业温度,加速成长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能够“小将挑大梁”的青年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路径一:在制度设计上不搞“千篇一律”  “1+2”导师带
期刊
近年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以下简称“铁四院团委”)紧紧围绕新时代共青团“三力一度”工作格局,牢牢抓住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这个“牛鼻子”,为进一步创新青年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联合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模型(试行)》(以下简称“模型”),并开发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模型积分系统。模型采用积分制管理,在遵循青年员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
期刊
中铁建设集团团委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以青年为本,不断强化“虚功实做”,建机制、强组织、抓载体、浓氛围,率先在股份公司系统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大力激发青年员工创新精神,搭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形成思想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借力的良性循环。  加强思想引领,内容常讲常新。道德讲堂活动向青年员工充分讲解党史国情,讲解企业形势任务,引导青年员工爱党爱国爱企,继承和发扬新时代“铁道兵”精神,传承红色基
期刊
“3月6日,鹰潭北站需要5 名志愿者配合开展春运防疫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部门報了4个,其他部门只能再报1个了!”  ……  前不久,中铁十一局桥梁公司团委书记祁建光接到团鹰潭市委的一则志愿服务消息,刚刚读完消息还没来得及在工作群里转发,便已被办公室的同事们“一抢而光”。  从2018年成立至今,中铁十一局“祁建光志愿服务队”共成立了15支分公司级队伍、86支分队,志愿者870余人,志愿服务队
期刊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自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定点帮扶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旧堡乡三里庄村和郭磊庄镇孙家小庄村以来,该集团团委广泛发动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贡献聪明才智,创造青春业绩,以聚焦“志智”双扶、助力产业扶贫、开展公益扶贫为抓手,为贫困群众造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志智”双扶,阻断贫困传递。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三里庄村和孙家小庄村驻
期刊
“双导师”即业务导师+ 职业导师。在中国铁建团委的指导下,在总承包分公司创新开展“项目部配备业务导师教技能,公司配备职业导师做监督”的“双导师带徒”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细耕“责任田”。青年从学校毕业来到企业,渴望有好的环境锻炼成长,渴望能施展才华、贡献聪明才智。他们迫切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找准人生坐标,确定前进方向,而要实现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就要从青年自身特点出发,切实遵循青年成长
期刊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一院)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单位,是全国近三分之一铁路的设计者,4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FIDIC 奖项评选中领跑全球。引领这样一支队伍中的青年群体,铁一院团委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强化政治引领,一心一意跟党走。“党建带团建”是铁一院共青团工作明确方向的关键。强化组织“主动带”,在院本级和下属单位两个层级全面建立“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