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培育公众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公众文化自信面临多重挑战,分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以及其对培育公众文化自信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提出改进微信公众号对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对策,是培育文化自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文化自信;培育;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18SKGH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种新媒体相继产生,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成为新媒体的突出代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是思想文化产出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思想文化产品的快速通道,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这一平台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领域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给培育公众文化自信带来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人们价值选择多样化,如何进一步培育公众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家园,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推出的新增功能模块,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受众多、传播高效的特点。[2]它分为订阅号、服务号及企业号三种类型。微信公众号作为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了解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有利于发挥其在培育公众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一)依托平台优势,访问受众广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3]微信是一款人们使用广泛的即时通信应用,它简单易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微信公众号依托微信平台优势,具有巨大的用户访问量。微信官方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9.02亿。在微信开放平台中,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为350万个,月活跃粉丝为7.97亿人。随着微信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深刻影响着人们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丰富传播形式,用户粘性大
  微信公众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自带社群交互功能,传播形式多样,增强了用户使用粘性。一是微信公众号功能多样,互动体验佳。微信公众号可设置个性菜单与服务功能,并实现了与小程序的关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新闻类别进行浏览,评论与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微信群和朋友圈的相互分享功能也给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发散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扩大了影响力,互动性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更加优化。二是微信公众号即时性强,传播效率高。微信公众号进行一对一订阅推送,通过转发、评论与回复,形成互动交流,用户经常会订阅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信息更新会及时显示在用户的信息列表,促进了用户阅读习惯的养成。三是微信公众号感染力强,传播效果好。微信公众号的转发、分享、讨论等几种用户参与的方法,实现微博、博客、微信、电子邮件、QQ、QQ群等媒介融合。[4]微信公众号形象、生动的传播方式,促进了网民对文化知识和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感悟,感染力强,效果好。
  (三)聚合媒体资源,信息来源广
  微信公众号的强大兼容性使它能聚合多种类型媒体平台的资源,这不仅使网络文化样态发生改变,而且促进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它利用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和信息的线上传播与主流声音在微信渠道的发声,占领了舆论高地。为进一步扩大受众面,适应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抢占用户市场,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注册微信公众号。据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媒体转型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各类传统媒体在移动端传播渠道占有情况中,报纸媒体融合传播度最高,百強报纸微信公众号开通率高达100%。[5]主流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建立舆论阵地,它不仅是新闻的发出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化资源搬上网络,有利于用优秀的文化塑造更多的人,有利于正面回应思想文化领域的迷失。

二、微信公众号对培育公众文化自信的影响


  (一)微信公众号对培育公众文化自信具有优势
  1、丰富了文化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媒体形态的新变化,传统新闻媒体也转战移动网络平台,纷纷进驻微信公众号,占领粉丝市场。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以及其他地方日报都进行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些主流媒体一直是传播主流声音,壮大主流话语的强大“发声筒”。实现了媒体融合后的传统媒体,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如人民网在十九大期间推出的《习近平作报告全场71次掌声 此处最密、此处最长(附原音)》,该作品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的融合,在人民网官方微信推出仅1小时,阅读数就突破了10万。[6]这些融媒体产品,通过创新表达形式,依托微信公众号渠道得到了广泛关注,向广大网民传递了十九大的最强音,因此微信公众号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
  2、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
  一方面,传统纸质媒体存在时效性弱、篇幅受限、风格单一、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而微信公众号依托微信平台巨大的用户资源,拓展了文化的传播范围,潜移默化地对用户人群进行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微信公众号上呈现,使文化符号鲜活起来,贴近人心,贴近生活,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如:诗词天地、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国学生活、书法等一批致力于展现诗词文化、国学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影响力非常突出。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对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全方位宣传,打造一批弘扬时代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品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引领。   3、增强了文化感染力
  微信公众号功能多样,可以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H5、虚拟现实等多个维度传播文化信息,增强了文化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的功能特性能充分考虑各年龄层在线阅读的可视化和便利性,不仅增进用户阅读体验,交互也简单易懂,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文化资讯,接触文化知识,更能满足现代网民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体验。借助微信公众号,打造覆盖范围更广、文化内涵更深、更具吸引力的移动互联网宣传平台,持续深入地向网民传达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更加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成为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微信公众号对培育公众文化自信存在短板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在微信公众号注册、运营和监管等环节已经做了许多改进措施,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微信公众号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专注文化自信传播的品牌微信公众号数量还不多,声音还不大,影响还不深入,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还存在短板。
  1、微信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文化传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
  微信公众号作为我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个别运营者一味追求时效性、阅读量、点赞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微信公众号内容上的抄袭现象,虽然腾讯方面在不断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风险,但由于著作权法对版权保护的规定十分复杂,东拼西凑、“洗稿”等“伪原创”行为屡禁不绝。由于缺乏内容著作版权监管的有效方式,微信公众号一度成为内容的“搬运工”,个别微信公众号甚至全文转载他人作品,而不标注来源出处,制作人从“内容的生产者”变为“背后蹭热度的人”,早已丢掉了内容生产者的身份,这使微信公众号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现象,不仅造成粉丝流失,而且挫伤了文化内容原创者的创新动力,文化传播知识产权受到侵犯,阻碍了优质文化内容的持续产出。
  2、微信公众号信息庞杂,碎片化阅读传播效果差
  传媒是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新媒体要反映并引导人们的文化需求。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微信公众号由于其便捷、即时、互动等特点,适应了订阅用户“碎片化”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数量庞大,各种信息源每天都在推送纷繁的信息,使用户无法选择自己真正需要和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这种“碎片化”的阅读造成了文化知识和理念传递的不完整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体验,不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3、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不正确文化思想,不利于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建构
  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西方借助互联网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图谋没有停止,新媒体传播领域更是文化渗透的前沿。微信公众号注册门槛低,特别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缺乏监管,网络谣言、低俗文化、裹挟着西方社会思潮的文化内容容易在微信公众号传播,对网络媒介素养低、辨别能力弱的普通网民造成了思想波动。微信公众号是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错误思想和谣言的传播,使部分网民把国家发展差异做物质层面上的肤浅对比,从而忽视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分析,这种或明或暗的隐形侵蚀,使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网民对本民族文化情感淡漠。

三、利用微信公众号培育公众文化自信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微信公众号运营监管,营造良好传播环境
  腾讯公司在维护作者权益和保护原创内容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如微信公众平台公布文章“阅读数”和“点赞数”,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微信安全中心、开放转载功能,制定明确的抄袭处罚规则、关停违法违规账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管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监管措施还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些负面行为。因此,需要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局面,来提升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和运营水平。首先,公众号主体要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其次,新媒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主动加强平台管理,优化产品性能,为文化传播开启便捷通道;最后,政府部门也要负监管责任,强化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以健康的文化对冲网络空间的负能量,稀释媒体传播中弥漫的“文化娱乐化”,抵制西方文化入侵,使文化传播回归正轨,营造良好的新媒体文化生态,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作活力,为人民群众生产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做到精准推送
  微信公众号弥补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不足,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内容的选择。互联网技术与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度结合,文化内容的生产和展示方式均发生变化。微信公众号用户数量大,这是开展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订阅者的用户资料、信息获取习惯、阅读行为、信息提取关键词等数据的挖掘,有利于微信公众号运营方更加了解订阅者偏好,向订阅者推送更精准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使公众号良性发展。”[7]公众文化自信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我们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优质文化产品的产出和传播。我们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广大网民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运营者要保持微信公众号的活跃度,就要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优质的文化产品去影响人、塑造人,更要通过大数据监测用户动态,实时追踪用户需求,实现内容个性化及定制化。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巨大的信息流量,在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使用习惯及发掘用户深层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三)加强微信公众号文化内容建设,守卫文化安全
  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戰场,新媒体要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服务。当前,我们要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特别是要在互联网上推出更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的内容,引导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扩大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进一步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自信。二是要打造传播中华文化的特色公众号,激励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文化网络传播的良好环境。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内容,利用重大节日和重大时间节点,通过微信公众号转化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形式,及时向人们传递文化理念和文化知识。三是要把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机制和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扩大文化传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夯实我们的文化自信基础。四是要用法律法规强化监管。针对自媒体平台内容生产途径广泛的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细化网络自媒体平台监管制度,并督促落实。
  注释: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2014(06):155-15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
  0_70488.htm.
  [4]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1):65-72.
  [5]艾媒咨询.2017年中国媒体转型研究报告[EB/OL]. http://www.iimedia.cn/49910.html.
  [6]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聚焦十九大 融媒报道“给你好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1025/c120837-29607713-2.html.
  [7]黄楚新,王丹.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类型及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5(07):5-9.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医学科普期刊的是以宣传普及医药卫生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为办刊宗旨。本文以《保健与生活》为例,认为办好医学科普期刊,把握医学科普期刊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以及实用性是关键。  【关键词】医学科普期刊 科学性 可读性 实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摘要]数据新闻拥有比传统新闻报道更为复杂的叙事维度,使得新闻内容生产在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的叙事模式。《新京报》作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典型代表,开发了多个数据新闻栏目,生产出了契合热点的深度化数据新闻,是数据新闻探索之路的先行者。在未来,新闻媒体还需强化数据新闻的故事性叙事,进行全媒体内容生产,在数据新闻的探索之路上进行更具深度的挖掘。  
阅读历史教材是历史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复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提高阅读历史教材的质量,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关键。  本文就如何阅读历史教材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读出教材的信息,以加深理解    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要把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要通过对结论性语言的阅读和研究,挖掘出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记
【摘要】当下新媒体对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日趋加大,诸多的新媒体平台在带给人们即时通讯的便捷之时,也对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以微信的使用为例,从传播者与受众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微领域思考以及用户应该怎样促进新媒体的环境建构与治理。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环境建构  一、微传播及其环境建构  1、微传播概念  所谓微传播,普遍意义上指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qq、微博、
【摘 要】和当地能接收到的其他广播频道相比,晋江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县级台,不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力资源水平,都无法与地市级的泉州人民广播电台相比,更不用说与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广播电台相比。但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晋江台在经历大的变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并能继续向前发展,在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一些举措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台 竞争力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地方元素  20
编者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小语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阅读下面这组短文,您一定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要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汝南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邵明霞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
回归“人民性”,是党报改进社论文风的关键一步。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宽容的社会,应当是既不禁锢思想、钳制舆论,也绝不放任思想和舆论的杂乱无序,而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加强舆论引导,使社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党报社論要从观念和艺术手法上双重推进,对于重大事件和重要精神的论述,既要与时俱进,还要与时俱新;既要体现开放胸襟,也要追求人文情怀,以“党性”和“人民性”重塑影响力。  社论要敢于触碰“敏感话题
盛夏伏天,酷暑难耐。早上8点钟,记者来到李群斗老师的办公室门前、办公室门开着,他被围在几个学生家长中间,正耐心地讲解高一新生报到须知。即便是在暑假,李群斗办公室的门照样开着。从放假的那天起,他就一直呆在学校里,从处理教导处的日常工作到安排高一新生报到,他一天也没有清闲过。对他来说,假期比平日里还忙。  李群斗,就是这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在2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把自己的全部心血交给了学生,交给了他挚爱
未来3-5年,中国电视仍主导产业发展。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约3628亿元。去除各级财政补贴,创收收入3183亿元。尤其是央视和处于第一阵营的省级广电,各家几十亿数百亿的体量让他们底气很足,可以说,优势仍然存在,而且电视不管是政策、渠道还是创意,都是高门槛行业,所以在短期内,这种优势依然会让电视处于第一媒体的地位。  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清晰的大方向。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新媒
【摘要】本文以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为例,根据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社交媒体主要是从渗透式参与和二次创作后的再次参与两方面影响大众的行为,而这种参与行为也是在媒介场景融合之后出现的结果。希望通过结合实例对媒介情境论的探讨,为当前的大众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媒介情境社交媒体优衣库事件  2015年7月15日凌晨,当大家都还沉浸在睡梦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