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功利,何种功利?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功利思想历来是个聚讼纷纭的话题。如果以西方经典功利主义为参照,我们就会看到,中国传统功利思想追求“我们”的而非“我”的功利,它是自然的而非自由的功利思想,是“同”的而非“和”的功利思想。在功利主义已成为一种强大思潮的今天,我们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自我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大胆吸取西方功利主义的合理要素,彻底改造传统功利思想,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否定因素的新功利思想。
  关键词:中国传统功利思想;西方功利主义;新功利思想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4—0100—06
  
  一般来讲,学术界基本上肯定中国传统的功利论是与道义论相对立的非主流思想。但也有人以边沁、密尔的经典功利主义学说为标准,断然否定中国有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中国不但有与道义论相对立的功利思想,而且道义论本质上也属于功利思想。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有如此丰富的功利思想资源,却为何没有产生出西方经典的功利主义学说。这就要追问中国传统功利思想的根本性质问题:它追求谁之功利?它又属于何种功利?如果以西方经典功利主义为参照,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功利思想追求的是“我们”的而非“我”的功利,这也就决定了它是自然的而非自由的功利思想,是“同”的而非“和”的功利思想。
  
  一、追求“我们”的而非“我”的功利思想
  
  西方功利主义虽然也试图把“我”和“我们”结合起来,但其立足点在于从“我们”中解放出“我”来,充分肯定“我”的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如果说西方功利主义以“我”为依归,试图通过“我们”来确证“我”,以私人功利作为公共利益的根据,那么中国传统功利主义则以“我们”为依归,即使讲个人私利也以王霸为重,试图通过遮蔽“我”来确证“我们”。下面,我们试分别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儒、墨、法诸家功利思想的这一性质。
  首先,儒学功利思想是中国传统功利思想的一条主线。儒学由孔子出发,出现了两条线索。一是孟子开出的重义轻利的路径,中经董仲舒、二程,到朱熹则达到顶峰,它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处在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地位。这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儒学——通常称之为儒学道义论。究其思想本质而言,儒学道义论也是功利主义。一般来讲,儒学道义论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利主要指个人的私利,所谓义(仁、义、道、天理等)表面上指行为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实际上是天下大公掩盖下的皇权的大私。因此,它实质上追求的主要是君王的利益(有时也附带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强调“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认为人们各自图谋私利必然要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董仲舒则完全割裂义和利,认为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把义利之辨进一步深化为理欲之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这种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皇权的合法性,只有在消极意义上,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因为统治阶级经常把其利益冒充为社会的公共利益,诚如黄宗羲所言,专制的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重义轻利的实质是否定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肯定保证皇权利益的神圣至上的不可侵犯性,把“我”的利益完全掩盖在“我们”的利益实即皇权利益之中。
  另一条是由荀子开出的在肯定利的基础上的“以义制利”的路径,中经王安石、陈亮、叶适,绵延到明清时期的黄宗羲、顾炎武、唐甄、李贽、颜元等思想家那里,它肯定“事功”之效,具有公开的功利儒学特色。这是中国传统的非主流儒学——通常称之为儒学功利论。儒学功利论不像儒学道义论那样具有自欺欺人的色彩,它明确肯定追求利益的正当性。荀子主张“以义制利”,开始肯定在义的原则下的利的存在。至宋代,儒学功利论对儒学道义论空谈道义天理的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主张功利与道义相统一。李觏明确反对孟子“何必日利”的思想,他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何为不可言?……孟子谓何必日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叶适也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王安石则明确指出利就是义,他说:“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阿清代颜元则批判董仲舒说:“这不谋不计两不字,便是老无释空之根。……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因此,他主张“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儒学道义论的实质是重公利而扼杀私利,儒学功利论的实质是把公利和私利结合起来,在追求公利的同时也承认私利的存在。这显然比儒学道义论割裂公私关系,否定私人利益,只追求“我们”的而完全漠视“我”的思想要进步得多。但也要看到,儒学功利论仅仅停留在肯定利益这一点上,他们没有看到利益背后人的自由本质和肯定人格的独立存在,并不主张从法律人权的角度保证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和个人的财产权,也不可能提出完全否定皇权的民主思想来。因此,从整体上讲,儒学功利论和儒学道义论一样追求的仍然是“我们”的功利而不是“我”的功利。
  其次,先秦墨家的功利思想。墨家认为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表面看,这与儒家道义论相反,而与儒家功利论相一致。实质上,墨家与儒家道义论是一致的,而与儒家功利论相反对。而且,墨家比儒家道义论在倡导“我们”抑制“我”的问题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墨子》云:“义,利也。”利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而非个人私利,这和儒学道义论的义没有本质不同。墨家主张的大义就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其根据在于“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可见,墨家是以利害作为道德标准的。利人实质上是为了利己,不害人实质上是为了不害己。为了这个目的,墨家不惜走向极端,公然否定个人利益,主张毫不利己地以利天下,实质是以救世主自居的最自私自利的行径,毫无道德价值可言。马克思曾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墨家根本不考虑人们能够生活这个前提,坚决反对个人私利,墨子宣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这种极端虚伪的言论,只能暂时蒙蔽少数人,不可能长期地蒙蔽任何人,诚如王安石所言:“由墨子之道则不仁。”墨学中绝的原因就在这里。
  最后,法家的功利思想。法家认为人的本性自私自利,个人的最高目标就是追求个人私利。为了遏制这种人性之恶,法家主张“开公利而塞私门”,要求统治者通过严酷的法律约束利己之心。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那么,什么是“人情”?人情就是关系,主要是血缘关系和类血缘关系(由血缘关系扩展、泛化开来的人际关系)。王法不能违于人
其他文献
摘要:学界早已将克罗齐当做无可置疑的表现论代表,而海登·怀特对克罗齐的把握更具启示意义。克罗齐语言学、美学祈向着语言和艺术品生成中的“诗意”而不是呆滞不变的“语法”,是既强调“审美活动是赋予形式而且只是赋予形式”,又立足于言说者、创作者赖以不断创造出新“形式”的生命“实体”的。感性的表现与被表现的虚灵之真际之间的张力的被发现,使克罗齐的表现论语言学、美学露出了一道裂隙。  关键词:表现;诗意;形式
期刊
摘要:通过对2001年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新社会阶层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其主要群体大多以参加工商联等形式介入政治,在参加党组织和政府机关方面,呈加深之势;我国民间组织快速发展,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事务显著增加;新社会阶层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新社会阶层;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历史小说一词的出现是进入20世纪以来的事情,1902年《新民丛报》第14号刊载《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一文,指出:“历史小说者,专以历史上实事为材料,而用演义体叙述之。盖读正史则易生厌,读演义则易生感。征诸陈寿之《三国志》与坊间通行之《三国演义》,其比较釐然矣。故本社同志,宁注精力于演义,以恢奇俶诡之笔,代庄严典重之文。”这篇文章虽然提出了“历史小说”的概念,但实际上只是做了一个概念上的引进
期刊
近年来,报刊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追踪的领域之一,报刊史学亦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大公报》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此前学术界对于英敛之时代(1902-1916年)的《大公报》研究却显得很不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一直把此一时代的《大公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最新成果——《<大
期刊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思想话题。时常在想,如果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这两位思想巨人能够聚首的话,不知道他们会谈论、争辩些什么,激发出怎样的思想火花?李君博士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一个从“存在沦差异”展开的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就安排了一场两位思想家的“鹅湖之会”,为我们展示了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激发下,马克思的思想所焕发出的巨大魅力。
期刊
摘要:《城市竞争力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持的关于城市竞争力项目的系列研究报告。在最新的一部研究报告中,倪氏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修订了以往的评估模型,增加了有关“社会环境竞争力”的测评指标,并对全球110个城市、全国200个城市进行了评估,公布了详细数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对天津的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相信能对提升天津的社会环境竞争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
期刊
摘要:法哲学的伦理—经济生态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寻找“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即它的基本概念。伦理—经济精神、伦理—经济意志、伦理—经济冲动、伦理—经济“冲动的合理体系”,就是伦理—经济“冲动的合理体系”的第一个概念基础。冲动追求满足,“幸福”就是作为“冲动的合理体系”或“一切冲动的体系”的“满足的总和”。“幸福”具有双重的法哲学本质:对冲动的自然力的驾驭;冲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幸福
期刊
摘 要:作为纯理论争论,不外乎是两种分析方法的对立:一种是古典传统剩余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另一种是新古典传统供求理论的“技术关系”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坚持的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竞争及其博弈规则的理论;是以货币量值计量的、与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分析无关的、从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联系中讨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经济学;社会关系;本质  中图分类号:F04
期刊
摘要:20世纪初寄居天津的山东商人通过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活动,不仅从经营管理层次上,而且从思想观念上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转变,同时也凸显了整个商人阶层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山东商人;现代化;近代;天津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4-0117-04    天津作为近代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其“河海之要冲”和“畿辅之门户”的地位吸引了各地客商
期刊
摘 要:英国所藏丰富的档案资料,尤其是英国国家档案馆、亚非学院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都藏有丰富的档案及其他文献资料。无论官方档案,还是非官方档案,都为近代天津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  关键词:英国档案;外文史料;天津通史  中图分类号:G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6)05-0129-02  若论西方国家在近代天津的活动、影响及其与天津关系的密切程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