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原则与策略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ouyaozh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为未来的小学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提问 现状 原则 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基础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质量将影响未来的英语学习。以此,教师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样化的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的形式。要想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教师提升提问问题的质量。优质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促使学生深入研究问题,拓展思维空间,以此培养自身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和推广,促使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互动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学生主动参与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提升主要是由教师提问改变的。其中,依据对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大部分的提问只处于学生理解情况的阶段,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来说并没有引导。第二,在提问的时候,教师没有有效的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以此导致提问缺少真实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提问一些问题,如“What day is it today?/Do you want to see some pictures?”等,这些问题是寻求学生的观念,但是设定的问题是课文中固定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同时,提问一般指向全班,学生只能回答“yes or no”。大部分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依据设定的流程进行,对于学生的回答并不关注,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具备真实的情感。第三,学生发出的提问非常的少。
  二、小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新课程的提出,促使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开始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从知识、技能、方案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促使教师可以设定有效的提问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同时,提问也是实现教学工作目标中重要影响因素。课堂提问不但要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课文知识的理解,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构成完善的理解能力和观念。优质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的构成,以此构成完善的教学成果。
  三、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实施的策略
  1.教师提升要具备针对性。教师在向学生提问问题的时候,不但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系统以及应用能力进行设定,还需要结合学习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例如教师在询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一问题需要结合窗外的天气、学生的兴趣以及本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设定。
  2.课堂提问需要具备情境。教师在实际提问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出一定的、有效的情境,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提问的课堂机遇,包含了创造情境;另一方面是选择有效的时机等候时间。例如,正处于换季时期,班级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患了感冒,正好学习Unit2 What’s the matter,这就是教师就可以依据实际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学习一些预防病情的方法教师可以提问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病情,保护自己。
  T: What’ s the matter?
  S: They are sick.
  T: Who is sick today, too?
  S1: Me.
  T: How do you feel?
  S1: I have a fever.
  3.课堂提问要具备广泛性。课堂提问不能遗忘一部分学生,需要依据整体学生设定教学提问,并且创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提升需要依据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进行创造,要关注问题的坡度,促使学生依据问题去学习知识。
  例如,教师在实际提问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新旧知识一起提问。如“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day is it today?”等,并且在每一节课都有应用,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依据一篇文章的知识点,先与学生复习动词的过去式,从而组织学生小组交流“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Did you ……?”等句型的问答,为后续的阅读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提问要具有引导性。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依据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掌控学习方法,更为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能力和提出能力。要更好的引导学生“敢问”、“会问”,有效的“发问”。大部分的教学课文中都存在一定的时态、句型等,教师需要依据更好的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说道:“Look at me, boys and girls. Am I beautiful today?”学生回答:“Yes!”教师可以依据英语表达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说道:“Can you play?”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教室里一片:“Let me try!”的声音。教师选择一个学生,之后进行游戏,教师获胜。教师回答说道:“I won!”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工作了。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课堂的多变性促使课堂活动展现有一定的特点和灵敏性,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只要从基础上提升课堂提问工作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促使课堂环境更为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陈则航,王蔷.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1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也随之日益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也不断在深入.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样化 教学手段 高中英语课堂 教学 应用  一、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结合。由此
光纤通信的问题rn说起“光纤通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毕竟对于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来说,“光纤入户”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真正的一部分.如今,全世界都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十分普遍。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呈现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真实情景和扩充知识容量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在高中英语教学呈现行为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信息和创设教学情境已越来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容克斯大婶”的传奇rn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后,很多作为军队剩余物资的军用飞机被投入民航客运.战争中诞生的航空技术成果,也在战后继续发酵,使专业化的民航客机和货机很
期刊
【摘要】自新的课程标准开展实施以来,国内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文章表述了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育中,需要拓展的内容、方式、原则等发展策略。英语学科的教育者不再只局限于当下教科书中知识的教授,而是增加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和广泛的延伸空间,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与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深化和拓展  前言  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拓展应当充分利用并立
【摘要】作为城市的名片,公示语往往在国际交流中给人留下直观的第一印象。就公示语英译而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拿来主义”过于强调英语为本族语的使用者,忽略了人数更为众多的非本族语使用者。英语共核在遵循最基本语言规范的同时,以“可接受、可理解”为原则,最大程度的包容来自不同文化的语言变体。因此,本文认为在公示语的翻译中应当注重语言共核,方便最广泛读者的理解。  【关键词】公示语 英语共核 规范性  
【摘要】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要明确评价的基本目标,不断建构新式的评价模式,更好地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 英语课堂 教学评价 目标 模式  英语教学评价是以现代教育价值为根本,根据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方法对英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进而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中学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
本文通过对听力测试的文本分析,以及采访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多名一线教师,对近两年重庆市高考听力试题题型结构和题目设置难度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听力改革的现状,提出教师
【Abstract】Language change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ety. Language in use gets a further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social revoluti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the poli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