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传说唐朝的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有一年怀孕十个月了,可这孩子就是生不下来,大人也因此得了重病。宫里头御医开了不少药方,就是治不好。
当时唐太宗心想,再这么下去我的皇后得给憋死,干脆我也别指着你们这些御医,我得开个会。于是一天上朝,唐太宗就说,诸位大臣,你们谁给我找个医生去,我的皇后怀胎十月,孩子生不出来。这个时候,徐世绩就说话了。他说,我听说这京兆华原有个江湖郎中孙思邈,那医术可是大大的了不得。当时唐太宗一听,说那你还不赶紧给我请去!于是乎,这徐世绩就亲自把孙思邈请进了长安城,等候给长孙皇后看病。
可这给皇后看病,那就有说道了。孙思邈只是一位民间医生,没有资格给皇后看病,可唐太宗同意,御医们不敢明着反对,就拿孙思邈没品级、“男女授受不亲”等借口企图阻止孙思邈入宫。你想,孙思邈要是给长孙皇后看好了病,这批御医上哪儿吃饭去啊?所以,御医们就借口“男女授受不亲”,说皇上,孙思邈是个江湖郎中,没有品级,看病可以,不能见面。这不见面怎么看病?他不是挺能耐吗?悬丝诊病。拿一根线,线的这边拴在皇后的右手中指上,线的那边捏在他自己手里头,看能号出什么病来。他号得出来,留着他,号不出来,该干吗干吗去。
李世民当时也不相信孙思邈,只听徐世绩这么一说,心想我这不是病急乱投医吗?所以一想,这几个御医说得也对,干脆我给你弄一根绳拴在皇后的手指上。
御医这边就使坏了,那小宦官收了御医的钱,就把那绳捆在一个青铜器底下,这么一系。孙思邈外边拿着那根线,怎么没动静?这好像不是人的手指头。他瞧出来了,换一个,换一个会动的。小宦官又换了一个鹦鹉的腿,拴那儿了。这好像也不对。小宦官这回又拴在一个桌子腿底下。小宦官连续3次作假,都没有难倒孙思邈,他都说这肯定不是人的手。然后紧接着是第4次,这回一号啊,孙思邈说话了,这病好治,这回您把右手中指伸出来吧,我就给您扎一针。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这针扎完了,长孙皇后那边就叫疼,孙思邈还没走到大门口呢,转眼之间那边生下孩子了。
此时,唐太宗说你不能走,你得留在这儿。我这孩子生出来了,大人怎么保啊?你还得给我开药方,治好大人的病啊。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治好了病,唐太宗这个时候说,我让你执掌太医院,你说好不好?孙思邈说,不好,我还是当我的江湖郎中。您什么时候有事,什么时候叫我来。当时把唐太宗感动的,赶紧送黄金、白银、牌匾,还亲自写诗。诗是这么写的:“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写了诗还不算完,唐太宗想,我得把我写的这首诗刻在你们家门口的那座山上。陕西耀县有座五台山,与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同名,唐太宗说改山名,改叫药王山。孙思邈你不要叫孙思邈了,管你叫药王,你是百代医师。唐太宗亲自写上字,找人给刻好了,那孙思邈的名声就更大了。
孙思邈这一次“悬丝诊脉”的惊险经历,让我们惊叹不已。但是,在惊叹之余,我们自然也会心生疑窦,这是真的假的?是真的,也是假的。这几句话,是北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施今墨施老先生在1968年说的。
有人就是看了上面这段故事不懂,请教施老先生。施老先生说,哎,这个我也干过。您想,我就是给清宫那些女眷们看病的,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办?咱得显示出咱的本事来,拴一根绳号脉,怎么号?事先进宫里去,我得事先问好了太监,里边这公主或者是姑奶奶得的什么病啊?什么症状啊?当问完了的时候,这病就看完了。但是号脉的时候你得表现出自己很认真的样子,其实脑子里想什么呢,脑子里转的是药方。所以,“悬丝诊脉”的故事讲到这儿,读者朋友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
原来,孙思邈一面叫来了长孙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當然,御医们眼见皇后十月怀胎生不下孩子来,可是就治不了,孙思邈到宫里给长孙皇后扎了一针就好了,确实是有真本事。
(摘自《千古中医故事》一书)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有一年怀孕十个月了,可这孩子就是生不下来,大人也因此得了重病。宫里头御医开了不少药方,就是治不好。
当时唐太宗心想,再这么下去我的皇后得给憋死,干脆我也别指着你们这些御医,我得开个会。于是一天上朝,唐太宗就说,诸位大臣,你们谁给我找个医生去,我的皇后怀胎十月,孩子生不出来。这个时候,徐世绩就说话了。他说,我听说这京兆华原有个江湖郎中孙思邈,那医术可是大大的了不得。当时唐太宗一听,说那你还不赶紧给我请去!于是乎,这徐世绩就亲自把孙思邈请进了长安城,等候给长孙皇后看病。
可这给皇后看病,那就有说道了。孙思邈只是一位民间医生,没有资格给皇后看病,可唐太宗同意,御医们不敢明着反对,就拿孙思邈没品级、“男女授受不亲”等借口企图阻止孙思邈入宫。你想,孙思邈要是给长孙皇后看好了病,这批御医上哪儿吃饭去啊?所以,御医们就借口“男女授受不亲”,说皇上,孙思邈是个江湖郎中,没有品级,看病可以,不能见面。这不见面怎么看病?他不是挺能耐吗?悬丝诊病。拿一根线,线的这边拴在皇后的右手中指上,线的那边捏在他自己手里头,看能号出什么病来。他号得出来,留着他,号不出来,该干吗干吗去。
李世民当时也不相信孙思邈,只听徐世绩这么一说,心想我这不是病急乱投医吗?所以一想,这几个御医说得也对,干脆我给你弄一根绳拴在皇后的手指上。
御医这边就使坏了,那小宦官收了御医的钱,就把那绳捆在一个青铜器底下,这么一系。孙思邈外边拿着那根线,怎么没动静?这好像不是人的手指头。他瞧出来了,换一个,换一个会动的。小宦官又换了一个鹦鹉的腿,拴那儿了。这好像也不对。小宦官这回又拴在一个桌子腿底下。小宦官连续3次作假,都没有难倒孙思邈,他都说这肯定不是人的手。然后紧接着是第4次,这回一号啊,孙思邈说话了,这病好治,这回您把右手中指伸出来吧,我就给您扎一针。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这针扎完了,长孙皇后那边就叫疼,孙思邈还没走到大门口呢,转眼之间那边生下孩子了。
此时,唐太宗说你不能走,你得留在这儿。我这孩子生出来了,大人怎么保啊?你还得给我开药方,治好大人的病啊。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治好了病,唐太宗这个时候说,我让你执掌太医院,你说好不好?孙思邈说,不好,我还是当我的江湖郎中。您什么时候有事,什么时候叫我来。当时把唐太宗感动的,赶紧送黄金、白银、牌匾,还亲自写诗。诗是这么写的:“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写了诗还不算完,唐太宗想,我得把我写的这首诗刻在你们家门口的那座山上。陕西耀县有座五台山,与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同名,唐太宗说改山名,改叫药王山。孙思邈你不要叫孙思邈了,管你叫药王,你是百代医师。唐太宗亲自写上字,找人给刻好了,那孙思邈的名声就更大了。
孙思邈这一次“悬丝诊脉”的惊险经历,让我们惊叹不已。但是,在惊叹之余,我们自然也会心生疑窦,这是真的假的?是真的,也是假的。这几句话,是北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施今墨施老先生在1968年说的。
有人就是看了上面这段故事不懂,请教施老先生。施老先生说,哎,这个我也干过。您想,我就是给清宫那些女眷们看病的,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办?咱得显示出咱的本事来,拴一根绳号脉,怎么号?事先进宫里去,我得事先问好了太监,里边这公主或者是姑奶奶得的什么病啊?什么症状啊?当问完了的时候,这病就看完了。但是号脉的时候你得表现出自己很认真的样子,其实脑子里想什么呢,脑子里转的是药方。所以,“悬丝诊脉”的故事讲到这儿,读者朋友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
原来,孙思邈一面叫来了长孙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當然,御医们眼见皇后十月怀胎生不下孩子来,可是就治不了,孙思邈到宫里给长孙皇后扎了一针就好了,确实是有真本事。
(摘自《千古中医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