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课程改革,数学教材更加科学,老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更新,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讨论,再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转换角色,激内在活源动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观中,作为教师就应当站在三尺讲台,讲授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讲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首先,作为教师不认真讲课,任何问题都先问学生,做学生“补漏”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你是一位不成职的教师,学生会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
其次,教师面对教学任务和各种评价,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因此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不准有异类的火花出现。常此以往,学生创新的灵感被抹杀了,学生陷入了接受、记忆、模仿的怪圈。学生的能力培养从何谈起,而《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笔者认为在更大程度上是演员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演绎课程,学生对问题可以当堂发表见解,这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这个“痛苦”是短暂的,它对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有一种成功的愉悦。
再次,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促进作用。我的一位同事曾经从事过小学教育,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 研究教材,做好传统内容与新增内容的教学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作用。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既有传统内容又有新增内容,对于传统内容,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教法。对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形成一定的共识,往往也是自认为比较成熟与得意之作。但部分内容作了删减或降低了要求,如“三垂线定理”、“两面角的平面角”、“函数”等内容。对于部分内容完全排除等于对自己的完全否定。对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有一定的“度”。对于新增内容比较陌生,如算法等,对教材的把握往往不透,不深入。讲授起来缩头缩尾、亦步亦趋、照本宣科,有一种抱着石头过河的感觉,笔者认为应多钻研教材,多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化知识。
总之,《新课标》较旧教材相比有较大变革,每节都设计了问题情境,很能激发学生兴趣。其中设计“思考”这一环节,往往又是下一节要阐述的内容。习题中“探究”这一环节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采用启发式和活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发潜激能,培养学生的思素养维
教室系统、全面、细致地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并接受现成的间接知识和结论,而不去参与教学活动,这是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同时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敏捷,不落俗套,打破陈规,不受条条框框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教学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鼓励学生發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比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这一节时,课本有一例题,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这一例题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我先要求学生先用初中知识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本题还有哪些解法,结果同学们想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能不能对此题加以改编呢?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同学们改编出不同的题目类型,现列举如下:
1. 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没有实数根。
2. 求证:函数f(x)=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3. 求证:函数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4. 讨论 零点的情况。
这一大胆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深味数学的内涵与外延的美,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很高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深奥,同一知识点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以上也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贯彻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俊凤.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中学数学,2003
(2) 于先金. 一个数学问题的再研讨.福建中学数学,2005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讨论,再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转换角色,激内在活源动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观中,作为教师就应当站在三尺讲台,讲授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讲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首先,作为教师不认真讲课,任何问题都先问学生,做学生“补漏”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你是一位不成职的教师,学生会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
其次,教师面对教学任务和各种评价,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因此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不准有异类的火花出现。常此以往,学生创新的灵感被抹杀了,学生陷入了接受、记忆、模仿的怪圈。学生的能力培养从何谈起,而《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笔者认为在更大程度上是演员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演绎课程,学生对问题可以当堂发表见解,这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这个“痛苦”是短暂的,它对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有一种成功的愉悦。
再次,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促进作用。我的一位同事曾经从事过小学教育,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 研究教材,做好传统内容与新增内容的教学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作用。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既有传统内容又有新增内容,对于传统内容,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教法。对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形成一定的共识,往往也是自认为比较成熟与得意之作。但部分内容作了删减或降低了要求,如“三垂线定理”、“两面角的平面角”、“函数”等内容。对于部分内容完全排除等于对自己的完全否定。对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有一定的“度”。对于新增内容比较陌生,如算法等,对教材的把握往往不透,不深入。讲授起来缩头缩尾、亦步亦趋、照本宣科,有一种抱着石头过河的感觉,笔者认为应多钻研教材,多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化知识。
总之,《新课标》较旧教材相比有较大变革,每节都设计了问题情境,很能激发学生兴趣。其中设计“思考”这一环节,往往又是下一节要阐述的内容。习题中“探究”这一环节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采用启发式和活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发潜激能,培养学生的思素养维
教室系统、全面、细致地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并接受现成的间接知识和结论,而不去参与教学活动,这是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同时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敏捷,不落俗套,打破陈规,不受条条框框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教学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鼓励学生發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比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这一节时,课本有一例题,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这一例题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我先要求学生先用初中知识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本题还有哪些解法,结果同学们想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能不能对此题加以改编呢?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同学们改编出不同的题目类型,现列举如下:
1. 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没有实数根。
2. 求证:函数f(x)=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3. 求证:函数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4. 讨论 零点的情况。
这一大胆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深味数学的内涵与外延的美,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很高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深奥,同一知识点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以上也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贯彻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俊凤.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中学数学,2003
(2) 于先金. 一个数学问题的再研讨.福建中学数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