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报国之心永远澎湃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iji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3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高光亮相,最先接受习近平主席的检阅。
  为国掀起核“巨浪”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功勋。如今,93岁的他面目慈祥,戴着鼻饲管,坐在轮椅上。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彭士禄。
  彭士禄是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为了新中国的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30年。
  “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彭士禄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敌人为了斩尽杀绝,到处搜捕幼小的彭士禄,潮安、金砂一带的贫苦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他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仅在潮安一带,他就有20多位“爸爸”“妈妈”。
  因叛徒出卖,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他亲眼看见了两位曾养育过他的妈妈忍受着残酷的审讯,宁可牢底坐穿,也不供认他是彭湃儿子的情景……1940年,周恩来派人辗转找到彭士禄,并将他送达革命圣地延安。
  回忆童年,彭士禄饱含深情地说:“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我对党和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的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联留学名额,被派往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学习。“当时,苏联教授每给留学生上一节课,我们要付80卢布的报酬。这对经济还很贫困的新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家派出一名留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当时国内25-30户农民全年的劳动收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彭士禄奋发图强,拼命学习,成绩全优。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他是被选中的留学生之一。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这个神秘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93岁的彭士禄记忆力和语言功能明显下降了不少,但当我们问到当年研制核潜艇印象最深的事儿时,彭老挥着手一字一句地说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忘记了大部分的世事,忘记了人生无数的荣誉和辉煌,而毛主席强军立国的伟大号召却始终深深烙刻在他的心中。
  上世纪50年代末,彭士禄开始主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核动力的论证和前期开发。困难时期,彭士禄领导的团队一个月只有5块钱的办公经费。“我们是吃着窝头搞科研,连窝头都吃不上时,我们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与物资匮乏相比,更难的是对核潜艇建造一无所知。当时,彭士禄手里仅有的参考资料是零星的相关报道和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彭士禄带领的团队只有60多人,其中仅五六个人懂核动力。彭士禄一边自学,一边给团队开课,吃着野菜窝头、忍着饥肠辘辘,花了两三年时间,硬是把几十个外行都引领到了核动力学科的前沿。
  在实验基地,彭士禄有个著名绰号——“彭拍板”。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技术上大大小小的問题都需要他拿主意。其实,在每一次拍板之前,彭士禄不知作过多少调查研究,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4年,核潜艇进厂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工作。在一次调试时,彭士禄突然病倒,剧烈的胃痛使汗水湿透了全身。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当手术刀切开他胃的那一刻,主刀医生差点哭了出来:彭士禄的胃上竟然有一个穿孔后已经愈合的疤痕!这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彭士禄49岁。手术后,彭士禄被送回北京,但他在海军医院仅仅住院一个月,就又开始超负荷工作。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
  彭士禄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主张建设核电站,提出我们不能光有“弹”而没有“电”。
  核潜艇成功了,彭士禄又有了新的使命和任务。从到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他带领团队开山填海、不懈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建设成就。至今,国家已建、在建的核电站,绝大部分仍在采用彭士禄带队设计的压水堆设计方案。
  彭士禄院士一生淡泊名利,这位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呕心沥血一生的老人,对“索取”这个词没什么概念,连评“院士”,也都是中核集团替他申请的。“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了,人民给我的太多了。”“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这是彭士禄常说的两句话,他也一直是这样,党和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去做,如核潜艇般寂静无声,却又充满力量。84岁高龄时,彭士禄院士仍担任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总顾问一职,孜孜不倦地为我国核电站事业出谋划策,日夜奔忙。
  (责任编辑:李聪)
其他文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首都师范大学20个院系1600余名师生参与“跨越世纪”群众游行方阵、广场合唱团、广场合唱指挥团队、中心联欢表演、群众联欢表演、志愿者服务6项活动。校党委组织带领全体党员师生,将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了最真切的行动来表达,向祖国母亲交上了圆满答卷。  党组织关怀渗透到了每个细节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10月1日上午,由3000名来自首都各大、中、小学校
期刊
今年国庆期间,十余万名参加游行、观礼、联欢的群众汇聚天安门广场,集结、疏散。按照“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要求,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地铁公司”)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状态”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两次演练及国庆当日运输保障任务,累计开行专列268列,共运送近14万人次的游行、联欢群众和观礼嘉宾。  这次重大集结疏散保障任务,北京地铁1、2、5、6、7、八通线共6
期刊
摘要:班级是学校中最基层的组织,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讲求策略,方法得当,班级管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关键词: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凝聚力;良好的习惯;师生关系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层的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级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豪迈宣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他高度评价新中国70年的辉煌历程,深情展望中华民族的灿烂前景,充分表达中国人民高举旗帜、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必将激励我们为意气风发迈向下一个70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在了时代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期刊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凝望、世界各国的关注眼光中,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成为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沉浸式、体验式大舞台,向世人呈献了一场威武壮美的活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庆祝活动总结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这次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
期刊
摘要:由“松鼠搬家”游戏做热身,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如何应对角色变化?生活中发生变化,该如何应对?引出本课主题,“新的起点,心的开始”;展示课前小调查,明确小升初的热点话题,各组按课前派好的问题讨论收集的资料,展示应对方法,存在的负面情绪,用填空题,引导其理解负面情绪是有价值的;小结升华,以兰喻人。  关键词:变化;应对;适应;成功经验;接纳;探索  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
期刊
摘要: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班主任从细微处着手,加强班级管理,率先垂范,爱心激励学生,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开好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  关键词:班级管理;率先垂范;爱心激励;文化建设;主题班会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
期刊
西交民巷社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的东南侧,紧邻天安门广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安保重点区域的中心区,西交民巷社区党委以“红墙意识”凝聚组织党员群众,把服务保障国庆活动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圆满完成了国庆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为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网格里”排隐患  国庆期间,西交民巷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建在网格
期刊
在十一国庆盛典中,北京市公交集团派出4000多名驾驶员、2000多名辅助保障人员、2300辆公交车,承担了174项运输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国庆观礼台搭建、游行彩车驾驶、群众游行等任务。公交集团公司党委按照“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要求,通过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先锋带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全力以赴,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贡献了公交力量。  运送9.
期刊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斗导航工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从事航天事业60余载,为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孙家栋有一句名言: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打到天上去  1957年11月,正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留学的孙家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