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3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高光亮相,最先接受习近平主席的检阅。
为国掀起核“巨浪”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功勋。如今,93岁的他面目慈祥,戴着鼻饲管,坐在轮椅上。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彭士禄。
彭士禄是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为了新中国的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30年。
“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彭士禄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敌人为了斩尽杀绝,到处搜捕幼小的彭士禄,潮安、金砂一带的贫苦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他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仅在潮安一带,他就有20多位“爸爸”“妈妈”。
因叛徒出卖,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他亲眼看见了两位曾养育过他的妈妈忍受着残酷的审讯,宁可牢底坐穿,也不供认他是彭湃儿子的情景……1940年,周恩来派人辗转找到彭士禄,并将他送达革命圣地延安。
回忆童年,彭士禄饱含深情地说:“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我对党和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的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联留学名额,被派往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学习。“当时,苏联教授每给留学生上一节课,我们要付80卢布的报酬。这对经济还很贫困的新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家派出一名留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当时国内25-30户农民全年的劳动收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彭士禄奋发图强,拼命学习,成绩全优。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他是被选中的留学生之一。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这个神秘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93岁的彭士禄记忆力和语言功能明显下降了不少,但当我们问到当年研制核潜艇印象最深的事儿时,彭老挥着手一字一句地说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忘记了大部分的世事,忘记了人生无数的荣誉和辉煌,而毛主席强军立国的伟大号召却始终深深烙刻在他的心中。
上世纪50年代末,彭士禄开始主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核动力的论证和前期开发。困难时期,彭士禄领导的团队一个月只有5块钱的办公经费。“我们是吃着窝头搞科研,连窝头都吃不上时,我们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与物资匮乏相比,更难的是对核潜艇建造一无所知。当时,彭士禄手里仅有的参考资料是零星的相关报道和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彭士禄带领的团队只有60多人,其中仅五六个人懂核动力。彭士禄一边自学,一边给团队开课,吃着野菜窝头、忍着饥肠辘辘,花了两三年时间,硬是把几十个外行都引领到了核动力学科的前沿。
在实验基地,彭士禄有个著名绰号——“彭拍板”。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技术上大大小小的問题都需要他拿主意。其实,在每一次拍板之前,彭士禄不知作过多少调查研究,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4年,核潜艇进厂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工作。在一次调试时,彭士禄突然病倒,剧烈的胃痛使汗水湿透了全身。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当手术刀切开他胃的那一刻,主刀医生差点哭了出来:彭士禄的胃上竟然有一个穿孔后已经愈合的疤痕!这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彭士禄49岁。手术后,彭士禄被送回北京,但他在海军医院仅仅住院一个月,就又开始超负荷工作。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
彭士禄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主张建设核电站,提出我们不能光有“弹”而没有“电”。
核潜艇成功了,彭士禄又有了新的使命和任务。从到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他带领团队开山填海、不懈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建设成就。至今,国家已建、在建的核电站,绝大部分仍在采用彭士禄带队设计的压水堆设计方案。
彭士禄院士一生淡泊名利,这位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呕心沥血一生的老人,对“索取”这个词没什么概念,连评“院士”,也都是中核集团替他申请的。“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了,人民给我的太多了。”“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这是彭士禄常说的两句话,他也一直是这样,党和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去做,如核潜艇般寂静无声,却又充满力量。84岁高龄时,彭士禄院士仍担任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总顾问一职,孜孜不倦地为我国核电站事业出谋划策,日夜奔忙。
(责任编辑:李聪)
为国掀起核“巨浪”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功勋。如今,93岁的他面目慈祥,戴着鼻饲管,坐在轮椅上。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彭士禄。
彭士禄是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为了新中国的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30年。
“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彭士禄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敌人为了斩尽杀绝,到处搜捕幼小的彭士禄,潮安、金砂一带的贫苦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他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仅在潮安一带,他就有20多位“爸爸”“妈妈”。
因叛徒出卖,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他亲眼看见了两位曾养育过他的妈妈忍受着残酷的审讯,宁可牢底坐穿,也不供认他是彭湃儿子的情景……1940年,周恩来派人辗转找到彭士禄,并将他送达革命圣地延安。
回忆童年,彭士禄饱含深情地说:“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我对党和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的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联留学名额,被派往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学习。“当时,苏联教授每给留学生上一节课,我们要付80卢布的报酬。这对经济还很贫困的新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家派出一名留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当时国内25-30户农民全年的劳动收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彭士禄奋发图强,拼命学习,成绩全优。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他是被选中的留学生之一。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这个神秘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93岁的彭士禄记忆力和语言功能明显下降了不少,但当我们问到当年研制核潜艇印象最深的事儿时,彭老挥着手一字一句地说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忘记了大部分的世事,忘记了人生无数的荣誉和辉煌,而毛主席强军立国的伟大号召却始终深深烙刻在他的心中。
上世纪50年代末,彭士禄开始主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核动力的论证和前期开发。困难时期,彭士禄领导的团队一个月只有5块钱的办公经费。“我们是吃着窝头搞科研,连窝头都吃不上时,我们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与物资匮乏相比,更难的是对核潜艇建造一无所知。当时,彭士禄手里仅有的参考资料是零星的相关报道和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彭士禄带领的团队只有60多人,其中仅五六个人懂核动力。彭士禄一边自学,一边给团队开课,吃着野菜窝头、忍着饥肠辘辘,花了两三年时间,硬是把几十个外行都引领到了核动力学科的前沿。
在实验基地,彭士禄有个著名绰号——“彭拍板”。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技术上大大小小的問题都需要他拿主意。其实,在每一次拍板之前,彭士禄不知作过多少调查研究,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4年,核潜艇进厂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工作。在一次调试时,彭士禄突然病倒,剧烈的胃痛使汗水湿透了全身。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当手术刀切开他胃的那一刻,主刀医生差点哭了出来:彭士禄的胃上竟然有一个穿孔后已经愈合的疤痕!这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彭士禄49岁。手术后,彭士禄被送回北京,但他在海军医院仅仅住院一个月,就又开始超负荷工作。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
彭士禄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主张建设核电站,提出我们不能光有“弹”而没有“电”。
核潜艇成功了,彭士禄又有了新的使命和任务。从到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他带领团队开山填海、不懈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建设成就。至今,国家已建、在建的核电站,绝大部分仍在采用彭士禄带队设计的压水堆设计方案。
彭士禄院士一生淡泊名利,这位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呕心沥血一生的老人,对“索取”这个词没什么概念,连评“院士”,也都是中核集团替他申请的。“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了,人民给我的太多了。”“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这是彭士禄常说的两句话,他也一直是这样,党和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去做,如核潜艇般寂静无声,却又充满力量。84岁高龄时,彭士禄院士仍担任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总顾问一职,孜孜不倦地为我国核电站事业出谋划策,日夜奔忙。
(责任编辑: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