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滑模控制的Buck-Boost光伏逆变器研究

来源 :太阳能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获得较理想的正弦输出电压,优化逆变器的性能,基于Buck-Boost光伏逆变器,采用离散滑模变结构的控制策略.Buck-Boost光伏逆变器可获得比直流输入电源高或低的交流输出电压,详细分析了所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并详细阐述了离散滑模控制原理.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变换器的优点和离散滑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利用AZO陶瓷靶材(98wt%ZnO+2wt%Al_2O_3)在玻璃基体上沉积了AZO薄膜。研究衬底温度对所得薄膜的结构、光电特性及电稳定性的影响。通过XRD、分光光度计
目前大部分国内电厂的控制网络都采用单元机组DCS加BOP方式,BOP采用PLC或者小型DCS构成.但随着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DCS更加成熟可靠、功能更加强大,因此全厂范围DCS控
采用阴极电沉积在导电玻璃上制备TiO2薄膜,作为光阳极组装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通过TG-DTG、XRD、SEM、EIS和I-V曲线研究TiO2的结构形貌和生成历程及其在DSSC中的光电性能
目的明确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我科并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利用改良Schelten量表评定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Ⅲ)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电能质量以及数量的需求都越来越高.而在电力通信运维当中,怎样对其管理系统加以良好的设计以及具体实现,继而促
目的探讨兔自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局部移植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取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分离ADSC并进行传代培养。取每只兔的第3代ADSC进行以下实验。在每只兔每侧耳腹造成6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及局部组织增生情况,记录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和增生性瘢痕形成时间。选择兔左耳创面为ADSC组,右耳创面为对照组,每组36个创面。于创面完
目的探讨miR-145、miR-497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变化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武汉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组,包括轻度神经功能缺损28例、中度神经功能缺损61例、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7例)和同期10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m
目的探讨AMD3100对脑慢性低灌注模型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脑慢性低灌注模型+AMD3100组和脑慢性低灌注模型+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后两组将大鼠一侧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同时夹闭双侧颈外动脉及对侧横窦引流静脉建立脑慢性低灌注模型,并分别于手术当天开始腹腔注射AMD3100 5 mg/(kg·d)或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30 d
目的模拟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探讨中、重度低氧低血清蛋白对人增生性瘢痕Fb(HSF)功能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HSF,取第3~6代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0%氧气+10.0%小牛血清(FCS)、5.0%氧气+5.0%FCS、0.5%氧气+0.5%FCS组,先用不含FCS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后,再采用相应体积分数的氧气和FCS培养。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以实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在众多领域都有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首先本文介绍人工技术,其次从电气设备设计和运用、电气设备控制、电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