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世华 一心为民深得民心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边境村落红岩村,毕世华巡查边境时,一颗地雷让年仅37岁的他永远失去了左小腿。如今,他不得不拄着双拐在家中进行复健训练,无法再像往常一样,花上一两天时间去巡逻他守护的117号至121号界桩,一段6.7公里长的边境线。
  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他认真履职,关注民生,村民评价他:“带领我们致富,也对老百姓好,我们信赖他。”
  作为外事界务员,他曾冒着炮火在边界插上国旗,也曾细致入微处理边民纠纷,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泥腿子外交官”“活界桩”。
  作为曾经的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村民布下的四大产业,让百姓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也让这个边境村落成了一个大的“活界桩”。
  关注民生事业,党代表深得民心
  2004年至2012年,毕世华曾先后担任红岩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等职,他還有个光荣的身份:党的十八大代表。
  2012年,刺树丫口村辍学儿童达到30%。“因为远,父母一般等到八九岁才送去读一年级,读着读着就不送了。”继续送孩子的,生产也常常被耽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党代表,首次履职时,他关注的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当云南团讨论十八大报告时,他就提出了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便这一问题。


  后来,“十八大巡讲团”来到南伞镇时,毕世华专门又为此事作了报告。巡讲团专门派人实地调查,并写了论证报告。
  2014年开始,校点开始恢复,其中刷布场自然村、红岩自然村两个校点进行重修,并增加规模办学,坝子队自然村,直接恢复上课。


  布下致富产业,美好家园固边疆
  毕世华将“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牢记心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和干部。作为党员干部更要积极带头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带头干好村里的事务,群众才会信任,基层党组织才能发挥聚人心、固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毕世华说,通过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最能聚人心,从而达到固边疆的作用。
  1997年,毕世华初中毕业进入红岩办事处(后更名为红岩村委会)做文书,同时参加了云南省委党校镇康分校连续六年的学习。此时,从小尝过贫困的他,开始把改善村里交通,解决群众用水,配置产业,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纳入梦想。
  很快机会就来了,2004年5月, 25岁的毕世华当选红岩村委会主任。之前,他参观了镇康县甘蔗种植示范点白岩村委会,觉得红岩村老百姓也有潜力种甘蔗增收。


  原来习惯种包谷,现在种甘蔗前景不知,还得推掉一部分耕地做产业路,有的村民不愿意了。
  怎么办 毕世华白天跟着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直接在村民家里住下。党员干部齐上阵,用了一年时间才说服每一位农户。
  即便如此,第一年种村里也只种了560亩甘蔗。所幸次年糖价回升,村民很快发现种甘蔗亩产收入是种包谷的近4倍,不用催都主动要求种植甘蔗了。
  2006年,毕世华陆续被派去云南农业大学、华西村、小岗村、农科村学习。“跟各个省的精英讨论,交流后,得出一个发展方向,边境自然村得因地制宜布置产业,靠山吃山,把地盘活才行。”
  毕世华和村“两委”反复商议决定,在海拔1200米以下种甘蔗,1200米至1400米之间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套种模式,1600米至1900米之间种核桃,套种烤烟。
  有了甘蔗的经验,后面的产业发展就顺利了。截至目前,村“两委”带领红岩村群众发展了2000多亩甘蔗、15340亩核桃和烤烟、4060余亩咖啡,套种澳洲坚果。“在我们镇康县,像我们这种家家都有至少一样产业的村委会独此一家。”毕世华不无骄傲地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还修了100多公里的产业路。
  “我们红岩村村民,人年均收入6726元,比以前翻了几番。2004年以前,413户村民不足20辆车,现在户均至少一辆车,最多一户人家有9辆车。”在红岩村委会主任杨文刚来看,毕世华功不可没。
  冒死插上国旗维护祖国边境安全
  镇康县与缅甸果敢地区毗邻,国境线长96公里。县城所在地南伞镇是边境口岸重镇,距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城9公里,距缅甸重要城市腊戌87公里。居住在镇康的广大农民世代生活在边境,对这里的山川河流、界碑界桩、通外出口了如指掌,有些就被政府聘任为界务员。毕世华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8月27日下午,“轰、轰——”刷布场执勤点听到境外传来两声巨响,正在巡逻的毕世华警觉到不对。“我一直喜欢看战争片,知道国旗插上去,就宣示了主权。”毕世华说,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开车去县城买了一捆国旗,带着党员干部和武装干事一起去插国旗。
  由于边境线长,只能分工。有人不敢去,“我就说,不要怕,插上国旗就安全了,最危险最远的地方我去。”毕世华带着李国斌去了119界桩,插好国旗又带着两个人去121界桩往120界桩方向插国旗。


  这是毕世华第一次插国旗,在此之前的2009年8月8日,缅甸国内发生军事冲突,大量边民涌入镇康境内。“我们把边民避难看作投亲靠友,村干部带头领回家里照顾,我就领了七八个回去。”毕世华说,当时大家都不轻松,没有听过这么近的炮火,难民还在自己家里,插上国旗也是为了避免炮弹危及村里。“还真起了作用,双方武装人员没有过界,难民也知道过了红旗就安全了。”
  面对枪炮声,他坦言会害怕,想到家里的幼儿,也会很惜命。“但这是我作为一个界务员应尽的职责,我相信把国旗插在国界线上,我们的群众就安全了。”
  这次工作中,毕世华带领村民们创造了奇迹,在境外边民滞留的近半个月时间里,当地没有出现一例人员死亡,没有发生一起人畜传染病,甚至没有出过任何刑事和治安案件。


  实际上,毕世华18岁参加工作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但正式聘任是2007年4月至今,负责中缅边境117、118、119、120、121号界桩地段6.7公里的界务巡查、管理和维护。
  1998年,他处理的第一起纠纷是争地,面积不足一亩。事关国土主权,不能让的自然就不能让步,也不能让对方吃亏。“处理两国边民的纠纷比协调本村纠纷难多了。”第一次,毕世华感觉到了界务员工作的神圣。“我们与外交官不同的是,除了考虑国家尊严、领土完整,法律政策外,还要考虑民俗民风问题。”
  一直以来,毕世华与境外边民关系都很亲近。毕世华去界桩附近干农活,双方互相请对方吃饭。“唠嗑时顺便把共同维护边境、和睦相处的政策宣传一遍。农忙时,还互相帮忙。”
  外事无小事。毕世华细致的管理赢得了边民的尊重,灵活公正的处理方式,界务员“自家人”的亲近形象,让“有事找界务员”成为边民的共识。被聘为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先后制止过牧行为120多起,处理过伐行为7起、过耕问题4起。

其他文献
到丽江的游客,许多人都看过《丽水金沙》。也许你的思绪还沉浸在玉龙雪山的雄浑壮观中,或者你还在留恋着古城的小桥流水,当大型民族风情舞蹈晚会《丽水金沙》的大幕拉开时,你会发现你走入了“一个美丽的夜晚,一片神奇的世界”。  《东巴经》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叫做“孰”。“孰”与人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当你沿着千年茶马道走进丽江,走进神秘灵秀的古纳西王国,便深深地体会到“孰”的手足亲情。三江并流(怒江、澜
期刊
腾冲是一个地貌奇特、文化多元、历史丰厚,充满了梦幻和传奇的极边之地。亿万年前,地球两大板块在这里剧烈碰撞,一时间几十座火山爆发,岩浆奔涌,天地混沌,山河重组。侧耳倾听,大地深处亿万年前隆隆的响声仿佛还在延续。一位诗人说这里九十九座火山,有九十九倍的激情,这里八十八处温泉,有八十八倍的温婉,热海之畔,水色盛开,触摸大地的呼吸,感受自然地抚慰,心随水灵。  用歌舞演绎故事,以国际水准的现代艺术手法展现
期刊
有这样一座山峰。海拔不足六千米,却迄今为止,无人可以登顶。让骄傲的珠峰不再炫耀高度。原来真正的距离不是外在的,空间的;而是内在的,心灵的。这座山,被当地人和万千朝拜者奉为神。她是玉龙雪山。  有这样一座城市,是纳西族、彝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人民的乐园。他们的语汇,服饰,音乐,舞蹈。乃至信仰,习性,纷繁多姿,迥然有异。却共用一个表情:微笑。她是丽江。  《印象·丽江》是继《印象·
期刊
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  佤族甩发舞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佤族甩发舞的佤语是“搞西尾嘿”,是广泛流传于佤族姑娘中的自娱性舞蹈之一,它以佤族姑娘们乌黑的长发飞舞而名扬四海。剽悍与温柔,刚健与飘逸融为一体,
期刊
勐巴拉娜西,傣语意为“神奇美丽的地方”。传说在很久以前,傣族王子召树屯率领一群青年人在森林里狩猎。他们发现了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怎么也追不上。他们越往前追,沿途的景色越神奇美丽,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珍禽异兽频频出没,溪水清澈常流不断,坝子肥沃一望无际。当他们快追上金孔雀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金湖,湖里开遍了芳香四溢的莲花。金孔雀纵身一跃,消失在金湖里。召树屯转身对众人说:“这里就是
期刊
每一个来到普洱市思茅区这个“茶林里长出来的城市”,就不禁被湖光山色、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所吸引。走进绿海之中的思茅,入眼的树木像波浪一样席卷而来,各种知名和不知名的鸟雀在林荫之间呼朋引伴,跳跃飞翔。这个被茶山与森林包围的城市,就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大氧吧,怡人的空气和香醇的普洱茶一样沁人心脾,让人想住下来赖着不走。  烟波梅子湖  “茶林生长出来的城市”还有另一种阐释。據说,在北京、上海那些被pm2.5
期刊
开门节是云南傣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这天开始,各村各寨农忙结束,开始起房盖屋,讨亲嫁女,走亲访友……据说,这一天也是佛祖探访人间的日子。  每年的这个时候,孟连县贺哈村周边山林的各个角落里都能听到喜庆的锣鼓声,这是村民们在跳着山神舞迎接佛的归来。身着神服,跳跃舞动的舞者,好似神界行走人间的使者,充满灵气;伫立于茂盛的山林之中,他们又宛若大山中的鬼神,让人敬畏。  随着社会同质化进程的推进,散落在
期刊
2016年6月17日,滇沪合作的又一重要篇章——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节(季)在上海东亚展览馆拉开了帷幕。这是继去年(2015)双方成功举办上海民博会云南专场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等相关单位给予了大力配合支持。活动历时三天,主要包括云南文化创意产业上海招商推介会暨滇沪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签约仪式、云南民族服
期刊
前两年就想写孙源,可是思前想后,终究没有落笔。只好在《大家》板块先把他的山水提前介绍。不谋而合,各方都从书法角度,分析了他的山水。别说,反而为读者多了认识他的角度。他的书法如同他的为人,厚道温润,在如此浮躁的书坛,悠然一弯清清亮亮的泉水,沁人心脾。做为老昆明,孙源就像四季如春的气候一般,平和中带着一丝无欲则刚的心绪,淡然中做着自己的本分。自幼酷爱书画,受教于李广平、孙太初门下,孙源是中国书法家协会
期刊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又厚又硬的牛皮在皮影艺人的刀下变得神彩奕奕、姿态万千。  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演绎着生活。皮影这种图案式的平面皮雕,平时是精美的工艺品,只有在表演时才成为剧中的角色而存在,体现出“雕皮作影,以影作戏”的特征。一场皮影表演除配以唱腔和伴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