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要言之有据”的写作策略研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e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并非是言词的堆砌,写作是个人思维的具象,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素材不足;议论文的结构框架过于模仿、松弛;写作逻辑性不强;写作理念不够具体和深入。针对当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用书的相关内容,组织开展写作训练活动,为不断探索中学议论文写作,加强中学议论文写作训练,改进议论文写作学习模式,提供借鉴。
   一、以“群阅读”为驱动,积累作文素材
   群阅读——是指以提高学生写作思辨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教材中的课文及经典文章为教学内容,以“阅读”为教学手段,构建的阅读任务。“群阅读”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任务使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提出独到的观点,质疑文本,从而提取文本要素,积累写作素材。采用“群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能够更好地提炼文章要素,发掘文章的论证手法,从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积累作文经验。
   让我们以《劝学》和《读书:目的和前提》两篇文章为例。这两篇文章,以“读书的合理性”为主,具有较强的勉励意义。两者主旨一致,但议论手法不同,《劝学》中通过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论证,运用隐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学习的功能,鼓励人们学习,并指出了学习的方法。而《读书:目的和前提》本文主要阐述了阅读的目的和作用,劝说人们学习经典,以不断提高自己,了解世界。当我们研究这些文章时,我们会发现,要点非常清楚,语言非常有内涵,值得推测。通过任务引导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感知中国古代散文和外国文学作品的不同意义。一般而言,文章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意义、文本意义和深层意义。本文中主要注重讲文本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意义的理解需结合语境,这要求阅读者要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寻找抽象意义;深层意义需在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延伸,从抽象到具体,对文章的深层意蕴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文本具体意义的理解,拟写出两篇文章的语境。通过对语境中具体句子意义的探究,学生可以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内容的详细分析,还可以了解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此外,通过对意义的分析,学生还能够获得文章中的主体意识,掌握阅读的目的,从而不断端正阅读的态度。因此,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文,探究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使课文材料“为我所用”,并为学生安排阅读笔记,提炼课文中的好词汇、好句子,灵活运用并熟练地进行议论文写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思辨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
   二、以“辩证要素”为内核,深化逻辑推理
   论证有一个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议论文能够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合适素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议论文本身的逻辑性,它给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严格的逻辑思维过程。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基础部分构成。写好一篇“言之有据”的议论文,需要牢牢把握这三大要素。首先,论点是文章的核心,是作者的观点,但除中心论点外,通常伴随着子论点。论点具有普遍性、准确性和新颖性。其次,论据是论点的支架,论据具有事实与理论论证两种方式,论据的充实可以为论点作出有力的支撑,当论点失去论据只能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说”。第三,论证,及用逻辑性的严谨证据去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反映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一般分为论证和反驳,论证方法包括例证论证、理性论证、对比论证、隐喻论证、因果论证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议论文中,这三个要素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的。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从“三要素”入手,形成一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领会作者的感悟。
   例如《过秦论》,其主要内容是总体概括当前天下的局势,分析指出秦国灭亡的缘由。这篇文章全文以对比论证为主要论证方法,使整篇文章形成横纵对比的逻辑脉络。首先,文章中将秦国与九国的战力进行横向对比表现出秦国赢得天下时的大势所趋。以当时秦国的实力为论据,展现秦国的国力辉煌。当时的秦国“君臣固守”,国势壮大,“蒙故业”“因遗策”拓疆土,九国结盟抵御秦国,不可克,诸侯退却,秦国“宰割天下”。这样的横向对比论证为接下来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留下了伏笔,紧紧相扣。再者就是将秦国统一前后的实力进行纵向对比,秦灭六国后,国力盛大,开皇之先河,然而始皇遗忘“仁义”实施暴政,致使秦国走向灭亡。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写作中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逻辑推理因素。没有逻辑推理,议论文作者很难完成一篇议论文。因此,读者要想真正理解一般的论证和质疑文本,就不能忽视逻辑推理的存在。
   三、以“理性辩驳”为思路,构造紧密论证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实践性,学习任务组也对语文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在学习任务组的批判性论证写作教学中,可以运用图尔敏的论证模式进行批判性表达,为批判性论证写作打下基础。从议论文的产出来看,理性辩论是议论文写作的前提。根据当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寻找多样化的辩证方法,组织全面的论证论文,有利于促进观点的平衡,得出合理的结论。批判性议论文写作能体现具体的表达效果,能帮助中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方式建立严谨的议论文思维。在图尔敏的论证模式中,批判性思维是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图敏的论证模型主要包括数据、保证、支持、局限、反驳和结论六个部分。在这六个部分中,事实论证和理由论证可以为辩论提供理由,正反论证限制了结论的出发点,可以形成一定的论证假设,辅助论证进行理由论证,可以呈现为两个对立的子论证,并提供论证的依据、结论的依据。其中,在反驳的过程中,需要有具体的论据作为保证,可以通过论证反驳予以驳斥,并将反例列明,以保证论据的彻底性。
   例如,在议论文选题“买不买房哪个更幸福”這一论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幸福的含义,清楚买房与不买房的意义,这样才能建立起最基本的论证模型。
   结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买房热潮。
   数据:买房所带来的是对幸福的投资而不是幸福的本身。
   保证:不要用房子来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标准。
   对于买房就会幸福的这一论据,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买房会与幸福形成直接关联?”继而可以提供“幸福需要房子维持”这一有力的支撑。当议论文的观点找到了支撑后,就可以进行有力的辩驳了。根据对“买房就会幸福”的论断,进行理性买房的分析。需要对中国已有的舆论场进行理性辩驳,发现幸福与买房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这样,就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思维框架,为论证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通过议论文的“理性辩驳”的写作模式,依托议论文范本的材料,建立完善的思维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论证。通过实证讨论提供数据支持,辅以否定反驳的重要依据,可以为议论文写作提供重要思路,也可以形成独立的反驳意识,改善反驳状况,为思想的形成提供有效的影响和基础,也可以为反驳找到可靠的使用,提供合理的依据,促进正反双方在辩论过程中能找到明确的论据来支持。
   议论文如何做到“言之有据”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写作的本身,而在于写手的思辨意识培养、批判能力培养。而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缺乏该核心素质的培养,重文本、重技巧,导致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脱离论题的本身,过度依赖固定的行文套路,缺乏思考,即使拥有好的批判观点,也难以从自身所汲取的素材中去构造文章,议论文的写作自然便如无根浮萍,难以“言之有据”,文章自然就经不起推敲。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思辨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
   吴国干,福建省福鼎市第六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而目前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面对问题,教师要开始重视起来,分析原因,探讨改进方法,探索出记叙文写作教学可行的策略。   在写作教学中,作文的评分一直是中规中矩,评判出来的分数相差不大,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分数几乎都在同一个区间。正是因为教师这样的评分习惯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忽略写作,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客观题,在考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对待
《归园田居(其一)》被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年级上册课本,这首诗被认为是陶渊明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的“第一快诗”。“快”即“快乐”,此“乐”集中体现在“三乐”上,即发现之乐、自由之乐和清新之乐;而称其为“第一”,并非仅指写作顺序上的“第一”,更指思想认识高度、深度上的第一,自由、快乐强度、浓度上的第一,体察事物敏度、新度上的第一。[1]此种理解合乎逻辑,因为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而原创古典格律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当前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回归传统的热潮,如何探索出古典格律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认同,鼓舞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部分文学感受力敏锐的学生,他们有大量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文学角度而言,通常是指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在特定情境中,文本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及语义连贯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读者去阅读。文本应具备语句的连贯性及完整性,以具备系统含义的语句传递信息、并指向共通的主题。可见,可将文本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基于此,文本解读应注重整体性,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或形成“整体感悟”,是一种基本的文本阅读方式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于学子的要求与平时作文要求无异,只是需要学子多一份积累与悟性,多一点感触与感动;因此在高考背景下,课堂内外教师的写作教学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有更多的要求。但是不管有多少要求,基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对写作的发挥也有所不同,为了在高考写作上拿到基本分,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始终不能违背作文的一个准则便是不许偏题、离题,需要严格围绕高考作文的主题来进行内容的写作,因此,高考背景下的作文写作
当下语文教学因各种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忽视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与创造性,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维度的教学与语文应试教育的实效,使语文教学趋于肤浅。而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呈现出复杂化、立体化和多元化。应该引导对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的深度追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的审美境界,让语文课更有深度审美。   一、语文课应该有学生阅读的深度之美   语文课一接触到文本首先就是要学生阅读。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
闻一多的《红烛》是其第一部诗集的同名序诗,也是其代表作,无论是从体裁来看,还是从思想内涵来解读,都堪称经典之作,彰显了闻一多作为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渊博知识和昂扬斗志。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文本结构特点和主题奉献精神的解读,并强调这首诗结合了中外诗歌的双重优点。从形式上,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现代诗,具有外国诗歌情感表达强烈的特点;但说到中国诗歌的意象之美,除了开端那句李商隐的诗句,学生无法
类比阅读是通过比较文本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将两类阅读对象之间建立起某种推理关系,将学生思维导向纵向层次的认知推理和横向领域的知识转移的一种阅读方式.[1]《旅夜书怀》《
期刊
审美赏析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作品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利用它们设计专题练习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特点设计专题练习,让学生全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一、整体感悟,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常运用各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又如运用白描、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专题板块,让学生整体感悟古诗
文学即人学,每一篇作品都饱含了作者或悲伤或快乐或遗憾或痛苦的情感.有人说,人到五十方能解杜诗.我相信这句话一定是真的,对我个人而言,唐代诗人中,最喜爱的莫过于李白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