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利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成长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对各中学提出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新的课堂转型模式。其中特别强调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即让“问题导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中,进而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尝试和总结,就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探讨一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
  《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是突出“过程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让问题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立见解,改变学生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2015年5月,在我校初中九年级全体学生中,就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就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七男生占6.3%,女生占4.8%。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有时可能还会招致老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越来越多。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去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对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置身于生动情境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样就产生了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3.重视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善于提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于一个公式的证明并不难,难的是提出公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所以学生不敢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出问题做示范,并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其次,要开放提问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发现者、探索者,尊重学生不同方式的理解和表达。特别是对学生提出有创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先模仿教材进行探究,结果有的学生实验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甚至有的集气瓶炸裂了…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为什么要等到火柴燃尽时再把铁丝放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为什么要预先放水?…然后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再重新实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思考,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了实验原理,而且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要学会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利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上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那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该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呢?
  1.设计问题要有阶梯性,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收能力和认知水平
  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卡壳”现象,这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使问题的整体难度较大,也要把问题分解成走阶梯的方法,使学生不断处在“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例如在讲解今年刚结束的常州市新北区化学期中考试试卷28题时,题目如下:下图是两种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求:(1)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2)碳酸氢铵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是 。
  (3)两袋碳酸氢铵化肥与多少千克尿素化肥中的含氮量相当?
  当学生一看到这题的(2)、(3)两题时,都蒙了,要让学生能很顺利的解出这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设计出有阶梯的问题,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
  问题(1):纯净物碳酸氢铵中氮元素怎么求?
  问题(2):标签中展示的碳酸氢铵是否为纯净物?
  问题(3):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怎样求解?
  问题(4):此时两种化肥都为混合物,如何联立等式?
  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设计问题要有矛盾性,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
  问题的设计要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单单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记住,很可能还不会解题,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毫无意义。因此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先抛出两个矛盾的问题: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学生分析,这些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么?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多数同学丈二摸不着头脑,就随便回答“遵守”或“不遵守”,也没有真正领会该定律的内涵,特别是对后继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 探究是毫无帮助,然后再把问题优化:(1)木炭燃烧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呢,减少了什么物质的质量?(2)铁生锈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增加的又是什么物质的质量?学生经过认真交流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内涵。虽然这部分知识是难点,但有这样出乎意料问题情境,就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设计问题要有结论的多元性,拓展思维的空间
  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重于集合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促进集合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以形式各种不同的思维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1)要证明溶液的酸性,你有哪些方法?(2)蒸馏水和食盐水鉴别的方法有哪些?(3)能证明溶液中有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考虑,从而出多种方法和途径,可以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天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应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成长的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学校的总体成绩在全区排名虽然在后面,但化学成绩总是在前面,甚至挤进了第一梯队,在各类竞赛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问题的导学意识,在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导学”并不断优化教学,才能使课堂效率得到真正提高,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电力企业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运维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高能耗、高管理成本等问题。国网冀北电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基于当代信息技术下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各种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不断产生,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教育”
[摘 要] 在班级中,除了班委、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不少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各有特点,有的积极,有的消极。他们对班级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认识和了解这些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引导和矫正的有效策略,对学校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无裨益。  [关键词] 高中生 非正式群体 班级管理 矫正 策略  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即那些因个人爱好相同,个人情感深厚,人生观、价值
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在智能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焦产业链发展和市场需求,以重构智能化教育需求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核心目标,以促进科教、产学
【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愈来愈多地使用机器设备,固定资产折旧在生产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愈来愈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由于折旧数额愈来愈大,用不同方法计算的结
设计形态是在人类创造活动中产生的,人在实践中记录对物质的客观感知,赋予艺术品的表现方式,这种外在表现方式即是“形”。“态”是创造物所富含的意义,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具
[摘 要] 倍数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学生往往是见“倍”就乘,或者,见“倍”就除,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搞清一倍数和几倍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倍数关系;加强对比,促使学生搞清倍数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 “倍”的概念 操作 关系 对比  在教学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着见倍就乘(或见倍就除)的现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
【正】 (三) 矩阵 (7)现在我们要介绍矩阵的概念。比如说,对于下列的线性方程组我们可以将其各个方程式内的系数,以及连同常数项在内的数,分别排成如下两个表: 这样的表,在数
【正】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我校政教系和马列室于十一月五日至九日联合召开了第二次科学讨论会。这次提供讨论的科学论文共三十五篇,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