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对各中学提出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新的课堂转型模式。其中特别强调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即让“问题导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中,进而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尝试和总结,就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探讨一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
《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是突出“过程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让问题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立见解,改变学生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2015年5月,在我校初中九年级全体学生中,就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就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七男生占6.3%,女生占4.8%。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有时可能还会招致老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越来越多。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去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对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置身于生动情境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样就产生了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3.重视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善于提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于一个公式的证明并不难,难的是提出公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所以学生不敢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出问题做示范,并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其次,要开放提问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发现者、探索者,尊重学生不同方式的理解和表达。特别是对学生提出有创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先模仿教材进行探究,结果有的学生实验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甚至有的集气瓶炸裂了…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为什么要等到火柴燃尽时再把铁丝放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为什么要预先放水?…然后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再重新实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思考,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了实验原理,而且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要学会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利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上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那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该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呢?
1.设计问题要有阶梯性,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收能力和认知水平
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卡壳”现象,这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使问题的整体难度较大,也要把问题分解成走阶梯的方法,使学生不断处在“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例如在讲解今年刚结束的常州市新北区化学期中考试试卷28题时,题目如下:下图是两种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求:(1)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2)碳酸氢铵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是 。
(3)两袋碳酸氢铵化肥与多少千克尿素化肥中的含氮量相当?
当学生一看到这题的(2)、(3)两题时,都蒙了,要让学生能很顺利的解出这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设计出有阶梯的问题,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
问题(1):纯净物碳酸氢铵中氮元素怎么求?
问题(2):标签中展示的碳酸氢铵是否为纯净物?
问题(3):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怎样求解?
问题(4):此时两种化肥都为混合物,如何联立等式?
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设计问题要有矛盾性,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
问题的设计要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单单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记住,很可能还不会解题,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毫无意义。因此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先抛出两个矛盾的问题: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学生分析,这些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么?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多数同学丈二摸不着头脑,就随便回答“遵守”或“不遵守”,也没有真正领会该定律的内涵,特别是对后继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 探究是毫无帮助,然后再把问题优化:(1)木炭燃烧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呢,减少了什么物质的质量?(2)铁生锈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增加的又是什么物质的质量?学生经过认真交流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内涵。虽然这部分知识是难点,但有这样出乎意料问题情境,就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设计问题要有结论的多元性,拓展思维的空间
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重于集合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促进集合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以形式各种不同的思维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1)要证明溶液的酸性,你有哪些方法?(2)蒸馏水和食盐水鉴别的方法有哪些?(3)能证明溶液中有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考虑,从而出多种方法和途径,可以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天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应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成长的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学校的总体成绩在全区排名虽然在后面,但化学成绩总是在前面,甚至挤进了第一梯队,在各类竞赛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问题的导学意识,在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导学”并不断优化教学,才能使课堂效率得到真正提高,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
《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是突出“过程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让问题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立见解,改变学生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2015年5月,在我校初中九年级全体学生中,就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就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七男生占6.3%,女生占4.8%。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有时可能还会招致老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越来越多。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去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对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置身于生动情境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样就产生了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3.重视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善于提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于一个公式的证明并不难,难的是提出公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所以学生不敢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出问题做示范,并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其次,要开放提问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发现者、探索者,尊重学生不同方式的理解和表达。特别是对学生提出有创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先模仿教材进行探究,结果有的学生实验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甚至有的集气瓶炸裂了…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为什么要等到火柴燃尽时再把铁丝放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为什么要预先放水?…然后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再重新实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思考,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了实验原理,而且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要学会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利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上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那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该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呢?
1.设计问题要有阶梯性,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收能力和认知水平
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卡壳”现象,这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使问题的整体难度较大,也要把问题分解成走阶梯的方法,使学生不断处在“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例如在讲解今年刚结束的常州市新北区化学期中考试试卷28题时,题目如下:下图是两种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求:(1)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2)碳酸氢铵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是 。
(3)两袋碳酸氢铵化肥与多少千克尿素化肥中的含氮量相当?
当学生一看到这题的(2)、(3)两题时,都蒙了,要让学生能很顺利的解出这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设计出有阶梯的问题,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
问题(1):纯净物碳酸氢铵中氮元素怎么求?
问题(2):标签中展示的碳酸氢铵是否为纯净物?
问题(3):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怎样求解?
问题(4):此时两种化肥都为混合物,如何联立等式?
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设计问题要有矛盾性,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
问题的设计要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单单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记住,很可能还不会解题,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毫无意义。因此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先抛出两个矛盾的问题: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学生分析,这些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么?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多数同学丈二摸不着头脑,就随便回答“遵守”或“不遵守”,也没有真正领会该定律的内涵,特别是对后继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 探究是毫无帮助,然后再把问题优化:(1)木炭燃烧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呢,减少了什么物质的质量?(2)铁生锈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增加的又是什么物质的质量?学生经过认真交流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内涵。虽然这部分知识是难点,但有这样出乎意料问题情境,就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设计问题要有结论的多元性,拓展思维的空间
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重于集合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促进集合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以形式各种不同的思维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1)要证明溶液的酸性,你有哪些方法?(2)蒸馏水和食盐水鉴别的方法有哪些?(3)能证明溶液中有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考虑,从而出多种方法和途径,可以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天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应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成长的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学校的总体成绩在全区排名虽然在后面,但化学成绩总是在前面,甚至挤进了第一梯队,在各类竞赛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问题的导学意识,在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导学”并不断优化教学,才能使课堂效率得到真正提高,促进学生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