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在重庆市高校展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现状调研,并运用SPSS分析软件,指出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后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提出解决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民族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234-02
  民族认同感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一种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感是中华儿女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杆[1]。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历史重任。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手段,是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重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式,先从重庆市各大高校选中6所高校,再随机抽取其中520人作为调查对象,从而构成此次调查的样本。调查共发放5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达97.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男生305人,女生200人;汉族294人,其他少数民族211人。
  (二)调查工具
  1.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量表。第一部分包括样本的性别、民族、年级、学历、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以及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可以用来了解样本之间的基本情况与检验样本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差异性。第二部分为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量表,是问卷的核心部分,共有19道题目,根据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课程价值、课程功能和思政课老师的教学素质三个层次划分为课程价值、课程功能、教学素质三个维度。该量表的计分方式是对题目叙述的认同程度为标准,采用5点计分,分别为1=很不认同,2=不太认同,3=一般认同,4=比较认同,5=完全认同,得分越高认同度越高,得分越低认同度越低,3为中间值。
  2.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首先,我们对该量表进行题项筛选。本次研究自编的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4,大于0.9,表示各题项与量表总分之间的可靠性非常高,这说明了该量表的各题目与量表的核心概念关系十分密切。其次,我们在结构效度方面,可用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进行检验,对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量表的各个维度之间、各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總分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具有高相关性,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0.8左右,相关性较高,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收集后,采用SPSS17.0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所调查的505名大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因为本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中间值为3,分数越接近5表示水平越高,接近中间值表示趋于中等,越接近于1表示水平较低。我们由表1可知,思政课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量表的总体得分均值为3.15,标准差为0.777,高于中间值3,反映出样本总体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样本总体在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不太大,其中课程价值得分最高为3.25分,其次是教学素质的得分为3.13,最后是课程功能得分为3.02,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相对于课程价值维度是最低的。
  (一)当代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中华民族持有较高的认同感,均值达到3.15分。在课程价值方面,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信念,认为其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历史、了解国情。
  (二)少部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现状堪忧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较强,也与国家主流价值观一致,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少部分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观念淡薄
  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93.2%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提升了其中华民族认同感,5.5%的大学生认同感不太高,而仍有1.3%的大学生完全不认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对高校思政课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是持认同态度的,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的构建毫无意义。这部分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淡薄,缺乏与社会、国家发展的联系,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
  2.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认同感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表2可知,不同民族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的课程价值、课程功能、教学素质因子和总分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汉族大学生的认同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程度。所以,在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时,高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其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感。
  3.学生党员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不高,未体现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从表3可知,在本次调查中,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在中华民族认同感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党员并没有比非党员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并不突出,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说,大学生党员在引领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这一方面未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向外传播其文化价值观,企图误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弱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价值观念都还未成熟,对待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各种外来的西方不良思潮席卷大学生群体,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都误导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极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实际上,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侵蚀,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更是弱化了其中华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强决心,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二)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国家重视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对于民族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常常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相较于汉族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都给了西方敌对势力可乘之机[2]。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宗教进行的一系列渗透活动绝对不是简单的宗教问题,而是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的一个部分。在改革开放、国内外合作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我们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指导。因为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三)部分党员干部的不良影响
  我们从本次调查可知,高校的学生党员干部并没有发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在中华民族认同感上没有对非党员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部分学生党员只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发展而积累政治资本,并没有真正为人民服务,使非党员大学生对共产党员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四、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说明,虽然重庆市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认同度较高,但有少部分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淡薄,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不够。这些都表明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总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网络的多元化传播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如何提升大學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如何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和难点、盲点地区。结合我国国情和重庆巴南区农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问题,需要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培育壮大维护农村社会法治公信队伍、多措并举营造农村社会法治环境、精心打造农村社会法律服务宣传阵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会治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历年立项建设的300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00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工学占垄断地位、获得立项的高校数量在增加、学校办学同质化现象有所改善、专业发展与社会热门行业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认为浙江省专业建设与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逐步建立,特色、国际化专业建设将从“量的增加”进入“质的飞跃”阶段,专业建设标准将与行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有机结合。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解析了互联网+资助育人的新要求,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分类育人功能和资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网络信息技术在权威信息发布、贫困生认定、学生评价、育人功能融合、资助服务建设以及贫困生数据库应用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资助育人 
期刊
摘 要:以旅游业为切入点与突破口,是西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通过亲赴旅游地体验、去林芝旅游相关部门调研,与游客深度访谈等方法,在对林芝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西藏城乡旅游发展中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林芝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动力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与政策保障机制,以期进一步缩小西藏城乡差距、促进西藏城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西藏城乡
期刊
摘 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关系着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关系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在目标上追求全才与塑造,在实施上追求完成任务、达到规定,在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了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利于新时代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兼顾“社会实用”与“个人发展”,明确培养目标,提
期刊
摘 要:网络流行语凭借其简洁、新颖、多样、含蓄的风格受到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种全新话语体系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利用网络流行语重塑教学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话语主导,消除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流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建立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适应网络
期刊
摘 要: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其法治素养十分重要。调查发现,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着法治素养不高、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法治课余活动不丰富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体都应当提高认识,创新教育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共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关键词: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黑龙江省地域抗战文化资源丰富。依托这些地域抗战文化资源,突出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通过开设专题教学课、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探索新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等教学形式,系统讲好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历史进程,这是高校“纲要”课落实“十四年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概念认同的重要教学理念。  关键词:地域抗战文化资源;十四年抗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纲要”课 
期刊
摘 要:西方左翼理论家齐泽克对当前西方左翼政治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西方左翼理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真理维度的缺失、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的悬置、行动上奉行交互被动原则。西方左翼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模糊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割裂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不敢改变资本主义现实秩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宗旨。通过重述列宁,齐泽克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主张,认为当代的
期刊
摘 要:两性老年人在健身的参与度和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异,从社会性别角色定位、自我认同、情感沟通途径三个方面解读两性老年人在健身活动中存在的差异,探尋促进两性老年人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老年人;健身;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89-02  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