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历史研究诸领域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对文化考察、分析与论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之一环。尤其是在今天,国家倡导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国家软实力,历史教育中“文化”的部分较以往更为凸显。然而,由于文化的复杂性,针对文化问题的争论也是层出不穷。与历史教育其他领域的争论不同,文化问题的争论,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更直接更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对历史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的思辨务须谨慎,应力求全面、客观,切忌片面武断。
  在文化问题的争论中,九十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段经典公案,它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当时及今后的发展路径。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新文化运动也向来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当时的那场文化大辩论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触动问题之深刻,实非教材上几页概括性的文字所能解释清楚,所以十分有必要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辨析和审视。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大潮涌起,已成席卷之势,凡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都能赚上几分眼球,这就把中西文化之辩这一新文化运动时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以汉字为例,最近不少人呼吁恢复繁体字,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附和者也为数不少。遥想九十多年前,以钱玄同、刘半农为代表的一干新文化干将极力鼓吹取消汉字,采用西方的字母文字。前后对比,相去何止万里!为什么竟有这么大的反差,课堂上的学生常有此问,作为教师,又如何回答呢?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崇尚科学、民主的精神,也有对中国固有文化的自卑感和自信心的缺失,而且这种文化基因就像种子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损,反而愈发成长,结出种种怪果。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驱除已经在国人头脑中扎根的文化自卑感。国家提倡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学历史教育实有不容推脱之重责,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在新文化运动章节的教学中,应该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功课。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特点,其内在生命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中国近代以来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文化的原因,但也不能全部归因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顶峰,其思想内核与同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相近之处,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传统文化中的鲜活气息一度消沉,稍后清王朝的封闭、禁锢政策更使得中国的文化死气沉沉,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展步伐。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的打击下,国人萌生出“变”的意识,由器物而制度,由制度而思想文化的顺序逐层深入,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被认为于中国的沉疴无法奏效,而思想文化这一社会结构中最稳定也是最深层次的因素被人们发掘出来,当做挽救中国的最后法宝。正所谓积重难返。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的一批有识之士,在中西势力对比极其悬殊的事实面前,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和痛恨,于是才有了那些现在看来令人震惊的主张和言论,那是当今的我们根本无法切身体会的。这样的历史背景准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可观的心理评价。这就是历史情境的作用,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考虑的课堂背景因素。
  其次,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全景。新文化运动争论的双方都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思想者,他们的思考有可取之处的。虽然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要求除旧立新,但对“旧”的一面应该辩证地对待。仍以汉字为例,当时主张废除汉字者如钱玄同声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鲁迅也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甚至以为“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这些主张的确令人震惊,须知文字是文化的血脉所赖,就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的奴化教育首先要推广日文而消灭汉语一样,欲亡其国,先灭其文字,如果真如上述主张那样,今日之中国,还能称为中国吗?因此,在授课中,要尽可能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对新文化运动中各派的主张要辩证地看待,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其“新”的一面的描述和肯定。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新文化运动对其后中国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激进派的主张并未全部实现,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打击却十分巨大。当下的文化倾向,无论是唯科学论、全盘西化论,还是传统至上的主张,都有值得反思之处,而这些倾向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就埋下了伏笔,所以,追究其身后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还以汉字的问题为例,当前,不仅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对汉字本身质疑的声音仍然时有听闻。有论者认为,在计算机时代,汉字的形式和本质,与计算机编码的原则不相符合;同时,使用汉字不利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学习,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世界的根源所在。对此种论调,我们不妨一笑置之,但其背后的文化推动力量却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在授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能自省、自新。
  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力,不妨以“新儒家”思想为钥匙。新儒家思想在台湾、香港和海外汉学界有深厚的基础,但是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中涉及甚少,教师可将其精华及其要领授予学生,有利于启发学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发现其新的生命力。
  比如,新儒家重新解释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核心思想,在现代条件下,“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又如由儒家文化开启的资本主义,即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这些新颖的思想是这个传统思想与时俱进发挥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指导,中学生有选择性地接触新儒家思想,对其树立健康积极的文化观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有争议性的和探讨空间的文化问题是开启学生历史思维的窗口,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思考,应尽量避免文化上的形而上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对文化问题作辩证考察,一方面采用文化相对论的方法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只有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其具备甄别良莠的眼光,扬弃各种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独秀主编.新青年[M].上海:上海群益书社, 1916~1918.
  [2]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4]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4.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一、把握高考动态,《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指针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规定看,高考政治科考查的内容与高中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备考中只有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才能把握住高考动态,做到有的放矢。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是基础    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考查
摘 要:海洋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对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学旅行的综合性课程属性决定了其在海洋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海洋研学旅行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从课程“五育”目标确立、课程内容优化设计、知行合一推进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的科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口头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是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的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一种评价。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激励性口头评价。“激励性”既是一种评价的原则,也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开展激励胜口头评价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注重这种氛围的创设,努力使每一堂课做
[摘要]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观察与调查,以及对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缓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提出个人见解。旨在让从事教育的同仁对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寻找到有效处理学生学习压力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学习压力 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97  随着社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班主任工作的载体,学校工作的好坏与班级工作的成败息息相关。良好的班集体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顺利成材的根本保证。做好班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良好班集体的形成,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一如既往方可取得成效。要做好班级工作,我认为应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奋斗目标,坚持常抓不懈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
如果你走在英国的街头巷尾,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路标、广告等英语词汇的表达非常丰富,但在国内中学教科书中都很罕见,甚至没有。可见国内英语资源的实用性及情境化程度偏低,许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却无法用英语表达,知识与能力无法同步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就告诉我们,英语教学的情境化、实用化是多么重要。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教师重眼前教学的“有效性”(上级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估之必需),而轻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有效性”;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是“课内损失课外补”,运用题海战术打持久战;有些教师上课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貌似知识渊博,实质离题万里,以上种种,不一而足,到头来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
摘 要:从2020年福建省中考地理答题情况发现,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浅表认知导致涉及地理基本概念的试题容易出错。鉴于此,在地理二轮复习中,应以地理基本概念如“气候”为专题,借助概念图工具,通过对概念进行解构分析、关联概念体系建构、情境运用处理,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概念图;概念解构;体系建构;情境运用;深度学习  一、概念认知浅表化,阻碍知识体系建构  表1是2020年福建省中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学校园,改变着中学师生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新课程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所熟悉的字眼和关注的大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    在中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听慵懒老歌,喜欢翻泛黄老书,喜欢看黑白老片,喜欢怀旧的思绪,喜欢用胶片代替数码去记录瞬间,也喜欢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仰望带有厚重划痕感的胶片投影在大荧幕上,仰望上方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在漆黑的影院里,我又回顾了一遍那让我永久难忘的《纵横四海》,而《纵横四海》,又再一次勾起我的香港情结。  香港,一个有着美丽名字,有着特殊地位的城市,身上负载着“东方之珠”的盛名,足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