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m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元目标合作探究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16
  中国的书院教学,作为在中国本土产生的特殊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自唐代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成绩斐然,教学风格鲜明独特,吸引众多的学生竞相投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春风不度”的今天,学习借鉴中国传统书院教学的成功经验,或许有助于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向,为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添活力,提高教学成效。
  启示一:以多元目标促进教学成效。
  与现代的高考相仿,作为“抡材大典”的科举考试犹如一根强大的指挥棒,对士人物质和精神地位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与一般官学不同,古代书院教学具有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應在具备扎实的经史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應举,是学者求学、修身、研究的阵地。因此要激活现代高中文言文的课堂,首先就要优化教学目标的结构。
  1 知识目标重在学趣激发。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翻译,这恰恰也是最枯燥、最繁琐的内容。教师在教授文言字词翻译的时候,可以通过挖掘文言词语诞生的缘由,以其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构建文言字词翻译的知识体系,使课堂内容鲜活生动。如“刑”字,小篆“刑”字的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即拿着刀,守护井。这是因为古代来井边取水的人很多,往往因争水落井,有人持刀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建立了秩序。“刑”字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解决抢水的纷争。由“刑”的本意往后推,就可得出它的“治罪、刑罚、杀割”等引申义,一个多义词的各种义项变得彼此相关联。
  2 能力目标重在文本赏析。传世的文言文佳作,无不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无论是形还是神,都已被打磨得光彩夺目。教师可根据不同文本的特质,设计教学内容,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多样化、生动化、个性化。如上《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单元的讲授时,可适当引入《三十六计》的内容,着重分析文中人物说话及做事的艺术,让初入高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博大精深;还可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赏析、锻炼语言交际的艺术。
  3 情感目标重在道德养成。感悟人生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相当多的文言文作品对此进行了不同阐释,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它们昭示的各种人生哲理愈益彰显出生命力。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在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方面势必有所欠缺,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失。如李密的《陈情表》能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孝道,以及当事业与孝道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离骚》《国语》等能让学生在感受伟人不屈与岸然时,学会面对挫折的坚韧;《出师》《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告诉学生應当如何捍卫正义……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备课的指挥棒,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一个好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懂得文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懂文章;不仅仅把对文章的高度评价告诉学生,还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章的魅力;不仅仅要进行文本的解读,还要进行个性能力的优化……新课标三维能力目标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样需要。
  启示二:以寻找“愤”“悱”代替复述教参。
  伟大的教育家孑L子很早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式,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急于解决问题而尚未搞通时。教师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一教学方式的重点,并不在于把教参要点毫无纰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立足学生学习的“惯”“悱”处,启发点拨、答疑解惑,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当今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也應跳出字词翻译的狭隘形式,深入挖掘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易让他们陷入“愤”“悱”的知识点,以点带面,使他们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可重点讲解其劝谏的攻心策略;讲授《赤壁赋》可紧扣“乐一悲一喜”三个情绪转变的词串起全文线索并以此带出苏轼的人生经历,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其亦儒亦道的复杂思想;讲授《愚溪诗序》可以“愚”为切人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爱溪命名为“愚”,还说它与自己相似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愚”字背后的那份自嘲自慰,以及抑制不住的抑郁和愤懑。教师备课时花时间对“愤”“悱”深入挖掘,可以较好地化解上课时紧张的矛盾,也避免了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启示三:以启发点拨代替字字落实。
  文言文与当今社会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再加上要應付升学的压力,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任务大多局限在教材的“字字落实”和简单的作者背景介绍上。而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尽可能多的内容,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这种方式耗时多,收效少,常常是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反观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教师的讲授特点是少而精,重在启发点拨。教师或提取要领,统括全篇,然后由学生自己深钻细究;或选取重点,着重发挥,阐明精义,使学生领悟义蕴;或略作启示引导,指明思路,讲明方法,令学生习读深钻;或指定书目,令学生熟读精思,细心究索,教师从旁指点;或反复质疑诘难,解答问题,师生共同讲习、论辩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也不應该包办学生对文言教材的解读,因为再精彩的文章,失去自己咀嚼品读的过程,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陷入困境或浅尝辄止的时候,通过点拨、诘难、辩驳,引导其自求通达。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增加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有效性。记得我在讲授《逍遥游》的时候,学生普遍感觉艰深且无用,上课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为此我多加一个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与思想。以“笑”作为全文提纲挈领的线索来疏通文章结构,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文章时的感受,总结出了三条很普通但是很实用的技巧:分析题目;分析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分析带有情感的细节描写。穿插在分析文章结构中教授给学 生,形成他们的阅读意识和分析能力。这节课完全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参与的积极热情,见解的深入独到,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去看一些关于庄子的评论文章,自觉地关注庄子、了解庄子,并在好几次的作文中,将庄子的事例、思想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该课也获得南宁市高中语文录像课大赛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启发点拨應立足每节课的特点,重在答疑解惑,以点带面,而不是求全责备。即使是纯粹的翻译训练,也不能字字落实,句句指导,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造字方法,罗列翻译技巧,让他们在反复的具体实践中,将书面的技巧最终变成自身的能力。
  启发四:以合作探究弥补层次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贯穿在我国的书院教学之中。虽然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但书院却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考的成绩提高较好地结合起来,教学成绩斐然。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艺术性地进行启发点拨,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现代的高中教学绝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心理、接受能力等有着明显个别差异的个体,总是满堂灌的集体教学,并不利于针对性地提高和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應有意识地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启发学生质疑解疑,艺术性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就曾尝试在进行文言字词疏通的时候,采用合作启发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1)让学生通读全文,略观大意,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由学生互相解疑,并注重让其讲解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3)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教会学生推知词义的方法,或与学生一起进行文言文规律性的知识小结,如文言特殊旬式的判定方法的介绍等。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坚持做下去,能充分引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解决文言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字词积累问题,也调动了文言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艺术性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规律性知识的小结和思维过程的介绍,更避免了学生学习积累过程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学效果比较显著。2006年我在南宁市上了一节研讨课《秋水》,用以上方法进行了25分钟的字词梳理,学生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将教材翻译的重点、难点全部突破,听课反响较好。
  总之,加强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真诚回归文本,回归传统文化精华所在,从文言作品和古代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大胆拿来,学以致用。
  (责编 马超勤)
其他文献
【关键词】工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51-02  一、解读理念  本课教材以“我国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题,介绍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及其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解读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学习素养,能通过图表资料和数据总结相关的地理信息,所
期刊
【关键词】英语课堂情感教育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17  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巧用情感教育,能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巧妙地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巧妙向学生“示爱”  巧用教师的爱
期刊
【关键词】化学教学 有效课堂认知过程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32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柳卅I地区高中的韦斌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构建有效课堂、优化认知过程的可供借鉴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哲学。  对学生认知四阶段的提炼,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韦斌老师在教学中发现
期刊
“啪啪啪(拍掌),坐好来,准备好了就OK;掌心向前我明白,手背向外不明白;要发言,先举手;节奏鼓掌相鼓励;我发言,向大家,你发言,我倾听;对打√,错打×,拇指向上我真棒;二人小组面对面,四人小组聚一起,合作学习相关照,学习成果属大家。”  这是河池市天峨县教师编写的有效教育实验中关于学习方式训练的约定操口诀。口诀把学习方式训练中的约定要求童谣化,朗朗上口,通俗生动,非常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天
期刊
我国将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本刊讯 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二)按照注重师德
期刊
校本教研是基于本校实际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来宾市武宣县中学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实为细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校本教研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下面是武宣县中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  1.做细“自我反思”,做到“三思”、“三写”。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抓好自我反思,才能使校
期刊
他是一名出色的化学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他也是一位细心的心灵导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走出心中的阴霾;他更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就是柳州地区高中的化学特级教师韦斌。  一  上韦老师的课,能学到的不仅是化学知识,更能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是很多学生对韦老师的评价。韦老师认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是学生将知识内化则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训练,因此,他非
期刊
桂林市平乐镇榕津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43年的老牌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335名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7.4%,然而,没有一个留守学生辍学。这主要得益于榕津中学下大力气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立长效机制 建管护网络    在榕津中学,留守学生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地处劳务输出大镇,学校里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山区,长期与父母分离,
期刊
在作家的笔下,一般来说,群体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为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广阔的时代背景。《孔乙己》中的酒客们亦是如此。一个“短衣帮”、一个“长衫主顾”外加“一站一坐”、“一里一外”,就将当时壁垒分明的等级、贫富悬殊的环境、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来了。  但作为群体形象塑造的酒客,不仅仅具有反映社会背景的作用。在鲁迅这样的大师笔下,《孔乙己》中的酒客们在其形象塑造上,还有独到的特点,即他们的群体
期刊
团队活动式教学,主要是引入团队协作、创造学习、成功激励机制,以团队为学习活动单位,充分发挥学生人力资源互补作用,进行预习表达、展示交流、問题探析、检测应用、学习反思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促进学生有效交流、互动学习、能动发展。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建立共同愿景和共同的学习目标,大家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团队成员“多赢”的局面。  团队活动式教学与合作学习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以集体的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