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元目标合作探究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16
中国的书院教学,作为在中国本土产生的特殊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自唐代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成绩斐然,教学风格鲜明独特,吸引众多的学生竞相投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春风不度”的今天,学习借鉴中国传统书院教学的成功经验,或许有助于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向,为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添活力,提高教学成效。
启示一:以多元目标促进教学成效。
与现代的高考相仿,作为“抡材大典”的科举考试犹如一根强大的指挥棒,对士人物质和精神地位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与一般官学不同,古代书院教学具有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應在具备扎实的经史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應举,是学者求学、修身、研究的阵地。因此要激活现代高中文言文的课堂,首先就要优化教学目标的结构。
1 知识目标重在学趣激发。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翻译,这恰恰也是最枯燥、最繁琐的内容。教师在教授文言字词翻译的时候,可以通过挖掘文言词语诞生的缘由,以其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构建文言字词翻译的知识体系,使课堂内容鲜活生动。如“刑”字,小篆“刑”字的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即拿着刀,守护井。这是因为古代来井边取水的人很多,往往因争水落井,有人持刀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建立了秩序。“刑”字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解决抢水的纷争。由“刑”的本意往后推,就可得出它的“治罪、刑罚、杀割”等引申义,一个多义词的各种义项变得彼此相关联。
2 能力目标重在文本赏析。传世的文言文佳作,无不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无论是形还是神,都已被打磨得光彩夺目。教师可根据不同文本的特质,设计教学内容,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多样化、生动化、个性化。如上《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单元的讲授时,可适当引入《三十六计》的内容,着重分析文中人物说话及做事的艺术,让初入高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博大精深;还可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赏析、锻炼语言交际的艺术。
3 情感目标重在道德养成。感悟人生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相当多的文言文作品对此进行了不同阐释,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它们昭示的各种人生哲理愈益彰显出生命力。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在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方面势必有所欠缺,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失。如李密的《陈情表》能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孝道,以及当事业与孝道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离骚》《国语》等能让学生在感受伟人不屈与岸然时,学会面对挫折的坚韧;《出师》《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告诉学生應当如何捍卫正义……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备课的指挥棒,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一个好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懂得文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懂文章;不仅仅把对文章的高度评价告诉学生,还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章的魅力;不仅仅要进行文本的解读,还要进行个性能力的优化……新课标三维能力目标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样需要。
启示二:以寻找“愤”“悱”代替复述教参。
伟大的教育家孑L子很早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式,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急于解决问题而尚未搞通时。教师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一教学方式的重点,并不在于把教参要点毫无纰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立足学生学习的“惯”“悱”处,启发点拨、答疑解惑,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当今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也應跳出字词翻译的狭隘形式,深入挖掘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易让他们陷入“愤”“悱”的知识点,以点带面,使他们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可重点讲解其劝谏的攻心策略;讲授《赤壁赋》可紧扣“乐一悲一喜”三个情绪转变的词串起全文线索并以此带出苏轼的人生经历,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其亦儒亦道的复杂思想;讲授《愚溪诗序》可以“愚”为切人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爱溪命名为“愚”,还说它与自己相似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愚”字背后的那份自嘲自慰,以及抑制不住的抑郁和愤懑。教师备课时花时间对“愤”“悱”深入挖掘,可以较好地化解上课时紧张的矛盾,也避免了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启示三:以启发点拨代替字字落实。
文言文与当今社会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再加上要應付升学的压力,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任务大多局限在教材的“字字落实”和简单的作者背景介绍上。而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尽可能多的内容,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这种方式耗时多,收效少,常常是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反观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教师的讲授特点是少而精,重在启发点拨。教师或提取要领,统括全篇,然后由学生自己深钻细究;或选取重点,着重发挥,阐明精义,使学生领悟义蕴;或略作启示引导,指明思路,讲明方法,令学生习读深钻;或指定书目,令学生熟读精思,细心究索,教师从旁指点;或反复质疑诘难,解答问题,师生共同讲习、论辩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也不應该包办学生对文言教材的解读,因为再精彩的文章,失去自己咀嚼品读的过程,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陷入困境或浅尝辄止的时候,通过点拨、诘难、辩驳,引导其自求通达。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增加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有效性。记得我在讲授《逍遥游》的时候,学生普遍感觉艰深且无用,上课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为此我多加一个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与思想。以“笑”作为全文提纲挈领的线索来疏通文章结构,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文章时的感受,总结出了三条很普通但是很实用的技巧:分析题目;分析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分析带有情感的细节描写。穿插在分析文章结构中教授给学 生,形成他们的阅读意识和分析能力。这节课完全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参与的积极热情,见解的深入独到,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去看一些关于庄子的评论文章,自觉地关注庄子、了解庄子,并在好几次的作文中,将庄子的事例、思想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该课也获得南宁市高中语文录像课大赛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启发点拨應立足每节课的特点,重在答疑解惑,以点带面,而不是求全责备。即使是纯粹的翻译训练,也不能字字落实,句句指导,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造字方法,罗列翻译技巧,让他们在反复的具体实践中,将书面的技巧最终变成自身的能力。
启发四:以合作探究弥补层次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贯穿在我国的书院教学之中。虽然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但书院却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考的成绩提高较好地结合起来,教学成绩斐然。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艺术性地进行启发点拨,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现代的高中教学绝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心理、接受能力等有着明显个别差异的个体,总是满堂灌的集体教学,并不利于针对性地提高和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應有意识地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启发学生质疑解疑,艺术性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就曾尝试在进行文言字词疏通的时候,采用合作启发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1)让学生通读全文,略观大意,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由学生互相解疑,并注重让其讲解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3)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教会学生推知词义的方法,或与学生一起进行文言文规律性的知识小结,如文言特殊旬式的判定方法的介绍等。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坚持做下去,能充分引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解决文言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字词积累问题,也调动了文言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艺术性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规律性知识的小结和思维过程的介绍,更避免了学生学习积累过程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学效果比较显著。2006年我在南宁市上了一节研讨课《秋水》,用以上方法进行了25分钟的字词梳理,学生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将教材翻译的重点、难点全部突破,听课反响较好。
总之,加强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真诚回归文本,回归传统文化精华所在,从文言作品和古代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大胆拿来,学以致用。
(责编 马超勤)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16
中国的书院教学,作为在中国本土产生的特殊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自唐代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成绩斐然,教学风格鲜明独特,吸引众多的学生竞相投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春风不度”的今天,学习借鉴中国传统书院教学的成功经验,或许有助于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向,为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添活力,提高教学成效。
启示一:以多元目标促进教学成效。
与现代的高考相仿,作为“抡材大典”的科举考试犹如一根强大的指挥棒,对士人物质和精神地位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与一般官学不同,古代书院教学具有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應在具备扎实的经史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應举,是学者求学、修身、研究的阵地。因此要激活现代高中文言文的课堂,首先就要优化教学目标的结构。
1 知识目标重在学趣激发。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翻译,这恰恰也是最枯燥、最繁琐的内容。教师在教授文言字词翻译的时候,可以通过挖掘文言词语诞生的缘由,以其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构建文言字词翻译的知识体系,使课堂内容鲜活生动。如“刑”字,小篆“刑”字的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即拿着刀,守护井。这是因为古代来井边取水的人很多,往往因争水落井,有人持刀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建立了秩序。“刑”字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解决抢水的纷争。由“刑”的本意往后推,就可得出它的“治罪、刑罚、杀割”等引申义,一个多义词的各种义项变得彼此相关联。
2 能力目标重在文本赏析。传世的文言文佳作,无不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无论是形还是神,都已被打磨得光彩夺目。教师可根据不同文本的特质,设计教学内容,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多样化、生动化、个性化。如上《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单元的讲授时,可适当引入《三十六计》的内容,着重分析文中人物说话及做事的艺术,让初入高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博大精深;还可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赏析、锻炼语言交际的艺术。
3 情感目标重在道德养成。感悟人生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相当多的文言文作品对此进行了不同阐释,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它们昭示的各种人生哲理愈益彰显出生命力。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在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方面势必有所欠缺,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失。如李密的《陈情表》能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孝道,以及当事业与孝道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离骚》《国语》等能让学生在感受伟人不屈与岸然时,学会面对挫折的坚韧;《出师》《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告诉学生應当如何捍卫正义……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备课的指挥棒,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一个好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懂得文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懂文章;不仅仅把对文章的高度评价告诉学生,还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章的魅力;不仅仅要进行文本的解读,还要进行个性能力的优化……新课标三维能力目标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样需要。
启示二:以寻找“愤”“悱”代替复述教参。
伟大的教育家孑L子很早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式,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急于解决问题而尚未搞通时。教师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一教学方式的重点,并不在于把教参要点毫无纰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立足学生学习的“惯”“悱”处,启发点拨、答疑解惑,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当今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也應跳出字词翻译的狭隘形式,深入挖掘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易让他们陷入“愤”“悱”的知识点,以点带面,使他们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可重点讲解其劝谏的攻心策略;讲授《赤壁赋》可紧扣“乐一悲一喜”三个情绪转变的词串起全文线索并以此带出苏轼的人生经历,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其亦儒亦道的复杂思想;讲授《愚溪诗序》可以“愚”为切人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爱溪命名为“愚”,还说它与自己相似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愚”字背后的那份自嘲自慰,以及抑制不住的抑郁和愤懑。教师备课时花时间对“愤”“悱”深入挖掘,可以较好地化解上课时紧张的矛盾,也避免了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启示三:以启发点拨代替字字落实。
文言文与当今社会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再加上要應付升学的压力,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任务大多局限在教材的“字字落实”和简单的作者背景介绍上。而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尽可能多的内容,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这种方式耗时多,收效少,常常是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反观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教师的讲授特点是少而精,重在启发点拨。教师或提取要领,统括全篇,然后由学生自己深钻细究;或选取重点,着重发挥,阐明精义,使学生领悟义蕴;或略作启示引导,指明思路,讲明方法,令学生习读深钻;或指定书目,令学生熟读精思,细心究索,教师从旁指点;或反复质疑诘难,解答问题,师生共同讲习、论辩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也不應该包办学生对文言教材的解读,因为再精彩的文章,失去自己咀嚼品读的过程,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陷入困境或浅尝辄止的时候,通过点拨、诘难、辩驳,引导其自求通达。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增加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有效性。记得我在讲授《逍遥游》的时候,学生普遍感觉艰深且无用,上课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为此我多加一个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与思想。以“笑”作为全文提纲挈领的线索来疏通文章结构,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文章时的感受,总结出了三条很普通但是很实用的技巧:分析题目;分析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分析带有情感的细节描写。穿插在分析文章结构中教授给学 生,形成他们的阅读意识和分析能力。这节课完全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参与的积极热情,见解的深入独到,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去看一些关于庄子的评论文章,自觉地关注庄子、了解庄子,并在好几次的作文中,将庄子的事例、思想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该课也获得南宁市高中语文录像课大赛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启发点拨應立足每节课的特点,重在答疑解惑,以点带面,而不是求全责备。即使是纯粹的翻译训练,也不能字字落实,句句指导,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造字方法,罗列翻译技巧,让他们在反复的具体实践中,将书面的技巧最终变成自身的能力。
启发四:以合作探究弥补层次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贯穿在我国的书院教学之中。虽然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但书院却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考的成绩提高较好地结合起来,教学成绩斐然。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艺术性地进行启发点拨,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现代的高中教学绝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心理、接受能力等有着明显个别差异的个体,总是满堂灌的集体教学,并不利于针对性地提高和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應有意识地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启发学生质疑解疑,艺术性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就曾尝试在进行文言字词疏通的时候,采用合作启发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1)让学生通读全文,略观大意,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由学生互相解疑,并注重让其讲解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3)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教会学生推知词义的方法,或与学生一起进行文言文规律性的知识小结,如文言特殊旬式的判定方法的介绍等。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坚持做下去,能充分引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解决文言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字词积累问题,也调动了文言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艺术性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规律性知识的小结和思维过程的介绍,更避免了学生学习积累过程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学效果比较显著。2006年我在南宁市上了一节研讨课《秋水》,用以上方法进行了25分钟的字词梳理,学生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将教材翻译的重点、难点全部突破,听课反响较好。
总之,加强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真诚回归文本,回归传统文化精华所在,从文言作品和古代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大胆拿来,学以致用。
(责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