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殊异传》对魏晋志怪小说的接受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v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化、政治制度、信仰环境等对志怪小说在新罗的萌芽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接受层面的可能。
   关键词:《殊异传》 志怪小说 新罗 魏晋六朝 接受研究
  古代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关系密切,特别是在朝鲜民族依赖古汉语进行创作的古代时期。新罗《殊异传》产生于新罗末期高丽初期,收录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奇异故事,是朝鲜古代汉文小说的滥觞。《殊异传》记录了当时的文学发展状况,为朝鲜古代汉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韩关系史、朝鲜汉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殊异传》中的部分篇章转录鬼怪灵异之事,间或撰述历史人物故事。因成书年代久远且后世多战乱,原本已不复存在,故事多散见于后世著作。现有《殊异传》遗文共13篇,多是由后代文人根据民间传述整理编写而成。包括《阿道传》《宝开祈祷》《圆光法师传》《迎乌细乌夫妇》《心火烧塔》《虎愿》《竹筒美女》《老翁化狗》《首插石楠》《仙女红袋》《崔志远》《解脱王》《唐太宗牡丹子并画花》[1]等。
  《殊异传》的内容、题材、形式等与汉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相仿。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以及后期衍生出的志怪小说数量之多、篇幅之长、内容之精彩都是新罗《殊异传》无法比拟的。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产生时间一前一后且内容高度相似,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关联?能否判定新罗《殊异传》的源头就是六朝志怪小说?文章将对新罗《殊异传》与汉魏六朝小说的渊源进行一些探索。
  一.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发展状况
  汉魏六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腐朽专横、荒淫奢侈,内部矛盾不断升级。加之封建统治者瓜分势力范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民众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志怪小说寻找精神寄托。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主要记叙神异鬼怪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曹魏旧题曹丕的《列异传》、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以及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等。
  汉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带有浓厚的神怪色彩。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交融,鬼神形象更加丰富立体。为使信徒更好的理解教义、皈依宗教,各大宗教总是会创作出一系列的鬼怪神仙的形象。干宝曾在《搜神记序》里说到,他写书的目的是用来“发明神道之不诬”。从其坚定的言论可知,六朝时期佛、道等宗教的盛行之势。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较最初的志怪小说在题材、领域、主题方面都有所拓展。《搜神记》中的優秀作品,情节更加完整丰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并且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的形态;刘义庆的《幽明录》更注重人生情趣,更有文学性;《卖胡粉女子》其中的女性已经显现脱离志怪、偏向人间生活的倾向;旧题陶潜所作《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即民间“田螺姑娘”的传说,流传甚广;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文辞清丽,叙事委曲;《阳羡书生》一文则借用佛经,奇幻至极。
  魏晋六朝小说涵盖的人物形象上达王公贵族,下至街头商贩;涉及的题材包括弘扬佛法、渗透道风以及追求自由反对封建;故事内容也是“我类”与“非类”联姻,阴阳穿插、神奇频现;小说的创作阶层更是由山野雅士到达官显贵。结合当时佛教道教之盛况可知,魏晋时期人民广泛地接受并喜爱志怪小说这种文学创作形式。
  二.《殊异传》对志怪小说的接受背景
  新罗与中国多朝交好,中国文化特别是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两国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在封建管理制度、外国人在唐留学制度、对新贸易往来制度、典章礼仪、文化思想等方面皆对新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为魏晋志怪小说在新罗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的可能和背景的积累;新罗文人汉文水平的提升、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以及佛教的盛行和普及为汉文《殊异传》篇章的创作、广泛流传提供了接受的土壤。
  1.中国(唐朝)与新罗的交流史况
  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享有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国王朝几经更迭,双方始终保持联系。入唐(公元618-公元907年)之后,新罗在唐朝的扶持下完成统一大业后。公元654年-公元660年,新罗与唐朝确立了正式的朝勤纳贡关系。新罗崔致远曾在《上太师侍中状》一文中称:“贞观中,我太宗皇帝亲统六军渡海,恭行天罚,高丽畏威请和,文皇受降回桦。我武烈大王请以犬马之诚,助定一方之难,入唐朝渴,自此而始”。[2]
  双方采取使节制度、入唐宿卫制度、外国人在唐留学制度、双方贸易往来制度等,促进友好往来。同时,新罗也全面学习中国的封建管理制度、科举制度、文化思想、典章礼仪、天文历法等。双方使臣、高官、文人们采取以官文、书信往来和以书会友的形式进行沟通,留学生和留学僧则在求学、求法的旅途中,不断从唐朝带回旧籍和新书。商业买卖也为诗歌、传奇、志怪等文学作品传入新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据《三国史记》等史书记录,在官方贸易中,书籍是唐朝向新罗输出的重要一项。输出的书籍包含《道德经》、《孝经》、佛经等内容。[3]此外,民间书籍的买卖行为也颇为频繁,唐代诗人曾撰文描述当时盛况。元稹曾以“鸡林贾人,求书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斤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辨别之。……”[4]描绘新罗人购书的热闹场面。《唐书》中亦有记载,新罗、日本的使臣以重价争相采买《游仙窟》及其作者张鷟的作品。
  2.新罗社会的志怪小说接受环境
  随着入唐朝留学、访问、做官、经商等人的回归,新罗文人的汉文水平整体得以提升,汉文素养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又因为新罗积极接受唐的先进文化,仿照唐朝设立太学、博士、助教。设读书三品科,指定《孝经》等儒学经典为考试科目。[5]文人雅士以汉文作诗抒怀已是常事。同时,具备入唐学习、生活经验的先进知识阶层、士大夫阶层,积极地接受包括传奇、志怪等文学样式在内的盛唐文化,并尝试创作。这为其后新罗殊异传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此处的虎女完美地展现了新罗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她体现出了虎女“非类非社会性”和“同类社会性”的双重特点:作为异类的女性,她与志怪小说中的众多女鬼女神女妖们一样,是男人们渴求与爱慕的对象,不受道德的钳制;作为社会性的女人,她们是改造与规范的对象。这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态度高度贴合。
  《崔致远》是殊异传类小说中篇幅最长、艺术水准最高的一篇文章。主人公崔致远旅唐期间调任溧水县尉,游经双女坟时偶遇亡故两姐妹。文中“乃姊年十八,年十六,父母论嫁阿奴则定婚盐商,小妹则许嫁茗估,姐妹每说移天,未满于心,郁结难伸,遽至夭亡”告知两姐妹不屈于父母之命,以死殉志。但当“幸遇秀才,气秀鳌山”之时,“红锦袖与紫罗裙”便鼓起勇气幻身人形,与爱慕之人共享欢愉。姐妹两人活着的时候不屈服封建社会为女人量身定做的“三从四德”之枷锁,死去之后苦苦等待有缘人的出现,并赴之如飞蛾。女性对礼教压制的反抗和对爱情自主追求意识的觉醒,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作。
  而唐代张鷟(公元660年-740年)的《游仙窟》,成书较早于崔致远(公元857年-?)。描写了作者奉使河源,夜宿“神仙窟”的故事。并与年方十七的十娘、十九的五嫂谈笑戏谑的风流故事。其人物设置同样是男主人公、两位女主人公和侍者。虽然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有仙、鬼之分,但故事情节基本吻合。另外,思想主题同为在封建制度社会儒家思想的管辖里,女主人公对自由恋爱的大胆追求。两部作品创作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人文背景拥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3.对行文叙事的接受
  《殊异传》的行文叙事方式借鉴了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许多特点。比如从语篇上讲,文章篇幅简短、语句凝练、多以“从残小语”的形式出现;从故事架构上讲,作者多构建“现实空间”和“超现实空间”,给予“我类”与“非类”充足的舞台展现奇异故事;从文章撰写的艺术手法来看,《殊异传》多借鉴志怪小说的白描、对话、用典等手法进行文本创作。
  在语篇层面,纵观目前《殊异传》残存的13篇文章,除《崔致远》一篇有志怪小说向唐传奇小说过渡的倾向篇幅较长外,其余文章篇幅皆短小精悍。就外形幻化类作品《老翁化狗》而言,其全文不过68余字;《竹筒美女》一文,共计148余字;《首插石楠》,故事情节相较于前者较为丰富,也不过191余字。寥寥数笔就写明了事物幻化之神奇,封建社会可歌可泣的自由爱情故事。“残从小语”“尺寸短书”这些特征与韩魏六朝志怪小说的语篇特征是一致的。
  在故事撰写层面,作者的行文风格、叙事手法颇受唐朝影响。以《崔致远》为例,意象选取、典故使用等方面作者信手拈来。作者以诗词唱和往来的形式与姐妹沟通情感,推进情节的发展,这与《游仙窟》的行文方式一致;诗文中多处用典,比如崔致远与二女酒至半酣,提议曰“尝闻卢充逐猎,忽遇良姻,阮肇寻仙,得逢嘉配,芳情若许,姻好可成?”其中“卢充逐猎”出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讲的是卢充狩猎时奇遇婚事的故事;而“阮肇寻仙”初见于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讲刘晨、阮肇天台采药,遇仙成亲的奇遇;选“嫦娘”“仙宫”等神仙传说意象,在文中表达二女愤恨离世、泉下孤眠的不甘;主人公以“虞帝”“周良”自喻,渴望能与二女交好;以“谢女”“班姬”喻其才情又以“草没铜台”诉说二女悲惨遭遇。作者还借用“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来形容婢女翠襟擅歌且清雅绝世。
  文章立足新罗《殊异传》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接受的角度,从新罗当时的接受背景、《殊异传》的文本表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新罗《殊异传》萌芽之前,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带有濃厚的神怪色彩,题材自弘扬佛法渗透道风至追求自由反对封建,与道教、佛教紧密相连,深受民众喜爱。因当时唐朝与新罗友好交流,新罗文人文风多受其熏陶,志怪小说开始传入新罗。又因新罗当时的汉文字环境、政治环境、民众信仰等综合因素,新罗社会具备了接受汉魏六朝小说、形成本民族同类小说——《殊异传》的胎动环境。
  通过对《殊异传》中《竹筒美女》、《首插石楠》等和《卖胡粉女子》、《梵志吐壶》等六朝志怪小说多篇文章进行对比发现,新罗《殊异传》在母题、主题思想、行文叙事等层面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进行了接受和借鉴。《殊异传》颇具代表性的文章《崔致远》更是含有诸多志怪典故和意象。
  参考文献
  [1]魏影,古代朝鲜志怪小说与魏晋志怪小说的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2:8.
  [2]柳斌,八、九世纪唐与新罗关系简论[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3]姜昌求,新罗人与唐代人的赠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8.
  [4]刘昫等,旧唐书,白居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57.
  [5]孙万基,新罗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苏童和毕飞宇,“文革”影响了他们的少年时期,这段记忆成为了他们小说的精神资源。两位作家在新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河岸》与《平原》均以“文革”乡村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乡村风物的描写、乡村权力的解构以及村民生存状态的揭露,追溯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民间文化形态,展现了权力陷阱下人性的扭曲与生命的荒诞。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我们能够领会独屬于60年代作家的乡村记忆,亦能体
内容摘要:源于对俗世人生的忧患和人性异化的考量,迟子建的作品是苍凉的。在对众生命运挣扎的无奈又不甘的扼腕中,试图为他们构筑一个安放身心的文学家园,诠释了一个作家直面生存的坦诚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迟子建 文学家园 守望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范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尽管家园的意义被图解、实体被解构、内核被悬置,但家园的根性决定了她始终是一种萦绕终极的生命惦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所选取的文章篇目富有教育启发的重要内涵,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传承中,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值得被学生认识、接受、效仿。在《短歌行》中,除了曹操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抱负之外,所反映的也是建安文风慷慨悲壮的风格。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在艰难困苦中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和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短歌行》 建安风骨  在高中教学的诸多的篇目中,通常会以时代为线索来串联去所有的名家
内容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是描述美国内战期间种族歧视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到黑人蓄奴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即使蓄奴制废除后人们心中仍根深蒂固存在着的歧视。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 种族歧视 《飘》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的种族歧视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奴隶贸易时期,通过三角贸易路线,欧洲人将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出售给美洲的种植园。在此过程中,黑人没有人权可言。奴隶贩子总是使黑人人数增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三方面,通过探讨《夜叉国》与《鲁滨逊漂流记》两则故事的文化背景、主人公、情节走向,展现明清之际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之巨大差异。   关键词:《夜叉国》 《鲁滨逊漂流记》 世界观 人生观 民族观  《夜叉国》记录了商人徐某在夜叉国的故事。《鲁滨逊漂流记》记录了商人鲁滨逊流落孤岛的故事。两者不乏相似。首先,两则故事的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段,蒲松龄生于1640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作为格非沉寂十年之后的回归之作,诞生于21世纪初。虽然是面向新世纪的小说,但文中的怀旧气息与革命想象跃然纸上,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的创作者如何穿越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文学潮涌,依靠经验与想象重返历史现场。   关键词:《人面桃花》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思潮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追溯三代人的百年追梦史讲述了桃源遗梦的建构与节节溃败,其开卷之作《人面桃花》从革命女性陆秀米的视角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
内容摘要:《厨房的钟》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旁观者视角描述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只能和一只厨房的钟相依为命的悲惨命运。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博尔歇特经典短篇小说《厨房的钟》的叙事特色,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仍然要铭记,战争带来的沉重伤痛。  关键词: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厨房的钟》 叙述特色 叙述视角 象征符号  
内容摘要: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割裂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跳脫出传统诗学的框架,倾向于对文本语言与形式的分析,并以此突出文本的个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三种反差特征:亮与暗的色彩反差;近与远的场景反差;实与虚的物象反差。这三种反差特征保留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平衡了诗中感性的诗情与理性的诗思,在意象的跳跃以及新奇的联想中完成了生命体验向生命哲思的转化,“金黄的稻束”最终
内容摘要: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独特手法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主义。本文主要分析冯内古特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关于虚构小说手法的运用,并以书中三部小说为例分析其对《第五号屠宰场》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中的小说 《第五号屠宰场》 作用  《第五号屠宰场》作为享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巧妙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叙述手法,扩大小说的意义范围,突出一系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