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高校德育方法,既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也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德育方法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选的,而是一个“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无限循环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二是要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三是要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四是要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武转变。
  关键詞:高校;德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高校德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人才的一项根本工作,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工程。当前高校德育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德育方法,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依据
  德育方法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实现高校既定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使德育内容产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求教育者根據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思想实际,在批判继承优秀德育传统方法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对德育方法不断创造。创新高校德育方法,既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也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1.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时代背景。德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在当代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虽然不同的国家对德育的表述不同,如公民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品格教育等,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变革之中,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追求平等与个性自由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凸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环境,既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内容、新途径、新条件,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向前发展,也对高校德育不断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德育方法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发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
  2.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现实需求。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道德教育领域恒久的话题,也是道德教育领域很难解决的―个问题。说它难以解决,从深层根源上看,固然与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奉行的深层的道德教育哲学理念密切关联,但也与德育方法本身的不适当地选择与应用有关。在一定意义上,正确地选择与应用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德育方法滞后于实际,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要想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创新德育方法。
  3.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对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理导人、以情育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道德教育方法为德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现代心理学揭示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及人的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为德育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科学关于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关于如何调动人的极积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德育方法创新值得吸收和借鉴的;数学方法的运用使德育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变,为德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准确性提供了可能;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丰富德育方法提供了现代化的操作平台。
  二、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思路
  创新德育方法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德育方法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以不断引领和促进德育方法创新。
  1.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并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2.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德育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做人、会做事、懂生活、精工作的社会公民。实施德育个性化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发展。冲突的价值取向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利。
  3.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大学生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培养德育自觉性就是使学生形成自觉树立道德目标,主动提高道德能力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
  4.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学校的德育工作,总是把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德育方法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不给学生创造自己认识社会、自己判断思考的机会。这种闭锁性的德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育观念必须更新,德育方法必须改革。学校应从现实出发,把学生从课堂上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出“世外桃源”,自己去观察社会,去思考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德育过程中真正产生免疫力,掌握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本领,最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他文献
“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当今的艺术学习热出现在我们这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同时展现了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十世纪,许多国家的儿童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做过大量的研究,如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杜曼博
在在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即:教师要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大前提之下,高中英语教师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带民事责任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务人严格按照前期的约定以及合同制中的相关规范对共同债务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承担一定的债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更,特别是不少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流血或犯罪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需要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培养健康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中,红色革命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新时代感受“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著名中国心理学家、贵州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王洪礼,为了填补国际著名记忆心理学研究专家、德国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的不足,1985
很多企业会出现员工懈怠工作等问题,这一切归因于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的缺失,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翁意识,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爱,如此才能使员工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与当前各地方的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使人们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文化是各地方、各部门的一个任务。  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其文化教育功能,学习型社区将成为我国城市小区建设的趋势。目前格尔木市现设有3个工行委、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
摘要:舞蹈是一种源于现实生活的、通过人类肢体动作与音乐等艺术配合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的精神面貌为目的的综合性艺术。舞蹈起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高于现实生活的表现语言去表现生活的艺术现象,以此来抒发人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展示人类深层的精神世界。通过舞蹈,不但可以展示舞蹈者自身的体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认真讨论和进一步探索舞蹈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去
本文从《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犯罪一律入刑的立法背景出发,对司法实践中关于“公共场所”和“随身携带财物”的界定进行阐述,进而针对实践中关于扒窃行为的犯罪形态认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