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咏叹调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ut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家蔡志松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由许多因素聚合而成,因此一切随时都可能分解和消散,人永远无法掌握变化的规律。他以“浮云”系列雕塑来阐释对人生的看法,通过充气、悬挂甚至磁悬浮技术让钢制的云朵悬浮起来,而这些人为创造距离的形式,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他性格的一种呈现:不温不火、不急不躁,退后一步,在观察事物的同时不断加深自我的认识,最终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宁静。
  蔡志松的经历看似一帆风顺,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来的艺术创作也实现了少见的学术和商业双赢的局面。可是就在当老师到第十年的时候,他突然决定辞职离开学校。谈起那段时间的想法,他说,长期的严重失眠已经让他很难继续维持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于是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
  也许无论看起来多么美满的生活,都会有人所不知的隐痛。种种不可控之事,令我们短暂的生命充满痛苦和困惑。可能正是因此,蔡志松喜欢用艺术创作来探索一些与过去、当下和未来都有关的问题——从关于历史和人性、厚重而深刻的“故国”系列到将铅皮塑作玫瑰、拷问爱情的“玫瑰”系列以及目前还在持续创作的探讨人生的“浮云”系列,他的作品往往以独特视角切入宏大的命题,而他的思考和感悟,则以一种藏而不露的方式逐步呈现。
  幽默的性格、风趣的言谈和时尚的装束构成了表面的蔡志松,而藏在内部、与一切都保持距离的,则是他不愿示人的另一面。他说:
  “有时候人的思维必须超越物象之法,我喜欢就事论理,不喜欢就事论事。”最近,蔡志松的个展“玫瑰·浮云”在北京开幕,也许我们可以从“浮云”系列的有容乃大、万般变化中,一窥这位艺术家耐人寻味的精神世界。
  iLOOK:“浮云”系列的造型特别有意思,云彩的形状您是怎么想出来的?
  蔡志松:这得观察,从想做“浮云”系列开始,我就特别注意观察云,后来发现云这东西很难做,就像浪花、水这些东西都很难做,因为感觉上这是没有边际的东西。虽然雕塑的表现得让它有个边际,可一有边际就特别难处理。这跟画画不一样,画画有时候可以晕染一下,那个感觉就出来了,但雕塑不行。
  iLOOK:作品呈现的效果感觉既有实体,但又有云那种虚无缥缈的特征,您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方面?
  蔡志松:主要还是观察,观察之后脑子里会有个印象。雕塑家的思维跟画家的思维不一样,这种立体的造型做出来以后呢,需要有云那种飘浮的感觉,还要符合立体空间的要求,这个难度其实就不小了。要保证每个角度的效果都还可以,视觉效果还不能太实在。
  iLOOK:您之前的雕塑作品给人感觉比较厚重和扎实,这次突然做了这种飘忽的、没有实体的东西,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蔡志松:我的三个系列的作品中,“故国”系列谈人性、谈历史;“玫瑰”系列谈爱情;“浮云”系列谈人生。我们看东西的时候,都不自觉地把东西看成固定不变的,而未来的事物呢,也希望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发生。比如有人说,我努力、我吃苦,我就能成功……其实事情不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是多种因素聚合而成的,所以也决定了它随时可以分解,随时可以消散,像云彩一样。就像我们坐的这个沙发一样,几年前它是木材,皮子也长在牛的身上,经过加工就变成现在这样了,要是几年后没人管它,它就烂了,分解了……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不散的东西。
  iLOOK:从人生的角度来考虑事物这种聚合、变化的特征,是不是跟您现阶段的心境也有一些关系?
  蔡志松:这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现在的认识跟20岁、30岁对世界的认识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认识还是不断在往前走。“浮云”系列阐释了一个无常的法则,事物都是无常的,都会变化。我们常人想事物都是有常的、不变的,但“永恒”并不是某一个东西,也并不是某个现象,确实有一个永恒的东西存在,比如事物的内部有规律在,但是要再说深了,有可能这个核心的东西它也会变。(笑)
  iLOOK:您曾经面向年轻人写的《知识论》,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浮云”系列作品算不算您这套理论体系的一个思考结果?
  蔡志松:“浮云”只是讲一个道理,呈现不了一个人的全部思维,所以你看我的作品至少是三个系列,所探讨的问题也并不是当下特有的问题,而是过去、当下、未来都会面临的问题,我喜欢探讨这样的问题。至于生活的某个局部细节呢,我不想就事论事地抓一个出来表现。你想啊,爱情不光人有,动物身上也有;至于人生呢,有可能这辈子过完了下辈子还有,无穷无尽的……不光人生,“动物生”也是这样。所以要这么看的话,我的创作既不是最近的过程,也不是缩小的过程,而是通过每个系列的作品来重点传达一个想法和看法。
  iLOOK:近几年,特别在年轻一代的群体中,大家普遍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一切都是“浮云”,您特别关注人生的无常、事物的无常,这种想法相对来说会不会有点消极?
  蔡志松:其实有些人看我的作品,好像有点儿悲观的气氛在里头,包括别人采访我,也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沮丧的事情。我说我很少沮丧。有时候你的思维必须超越物象之法,我喜欢就事论理,不喜欢就事论事。比如说大家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憧憬未来,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其实当你得到一个特别稳定的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并不稳定,它里边还有很多动荡的因素。你看在高校当老师稳定,但老是要让你考试,这个得过,那个得过,过不了教师资格证就没有了。我们对事物有常的、想当然的认识会特别干扰我们的生活,这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好多麻烦和痛苦,所以我这种认识其实并不是消极的,还是偏于冷静一点。
  iLOOK:您的作品会给人带来一种距离感,感觉您不想把事情说得太明白,这样会不会给观者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隔阂?
  蔡志松:这得分几点来说:首先,艺术家是通过各种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在对专业语言的把握。其次,这一点过关了之后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表达得很充分,就算有些人不懂艺术,他说不清楚,但也能给他造成感觉。还有些人呢,可能对艺术根本不感兴趣,看了也跟没看似的。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因素,艺术的范围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通向每一个受众的心,像雕塑语言本身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是有局限性的,那种在刹那之间传达出来的感觉,如果跟戏剧来比的话,永远比不上戏剧的情节性,而这种局限性往往就是艺术的表现力所在。
其他文献
木家具向来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看多了四四方方的桌子和柜子,不免对毫无变化的外观产生厌倦。它们看起来全都差不多,除了坚固耐用以外似乎就没什么优点了,家居环境往往也因此显得沉闷和缺乏趣味。有没有办法将厚重的木家具玩出点儿花样呢?设计师马晓晨想到了在家具的制作工艺上做文章。她的本科毕业设计作品是一系列以曲木为材料的家具,各种尺寸和功能的柜子作为设计主体,与手工陶瓷器具和同样以曲木制作的灯具搭配
期刊
“消失在地平线的灯火摆脱城市的节奏视线在大雨中陷落在这列路过干涸河流的火车……”2012年9月7日,嘎调乐队带着最新EP《灯火》,开始了两年以来的新一轮全国巡演,郑州、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深圳、香港、北京以及杭州,用手机拍下了路途中的一切,与当下流行的那些刻意的、形式化的放逐不同,这是一次真正在城市中心的自我放逐。抛弃城市生活的惯性,从集体无意识中抽离出来,认真面对自己,面对“记忆与幻想的相互
期刊
在谢敏行的生活里,有三条主线:艺术、出走和做梦;有两个头衔:画家、行者;有一个主题:逃避现实。“人不须十分努力,不过一定要沉迷。”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沉迷画画的过程:要去英国学经济的她机缘巧合下选了一门美术课,在这个过程中迷恋上画画,之后去了中央圣马丁,在那里接触到了真正的艺术,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不断交流和互构中领悟到“The Art ofMaking”,开始做有思考、有领悟的艺术,自此沉迷
期刊
四合院里的时尚前锋  在北京安定门西大街上有一排神秘的四合院,门外几乎都没有什么装饰和门牌,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只知道这些是商铺,而过路的行人也只是匆匆走过,没有什么停留就奔向不远处的南锣鼓巷,即使偶尔有人驻足,也只是好奇地在门口张望片刻便离去,而INK BEIJING就掩身于其中一座四合院中。  由于INK的理念更倾向于一种文化感染,因此对他们来说,概念比商业更为重要。为了让顾客能有更好的体验,IN
期刊
受德国当代著名珠宝设计师Katharina Moch大力鼓励并称赞的上海当代首饰设计师柴吉昌,在国内的学习经历几经波折,先误打误撞考入上海东华大学时装设计系,再转投上海著名画家邵隆海先生门下,之后又考入同济大学学习珠宝设计,但毕业后他仍然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工作不是创作,珠宝制作不过是一门熟练工。”他满腔创作的热情总是涌动心头,最后,他自己来到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  柴吉
期刊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有自己的浪花与涛声,却未曾与别人分享。然而互联网像一根闪光的电极将所有人连接在了一起:通过终端就可以触摸着了解世界;想要知道当下的新闻,只需要轻点鼠标的一瞬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我们的生活里越来越模糊,世界变得越大,距离变得越小。  然而抛开互联网本身来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似乎也受到了这种无距离的深层的影响,本期的三位嘉宾就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了这个无距离
期刊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林夏,最终也没能收获自己的爱情,但是却赢得了几乎所有观众一边倒的欣赏和赞扬,林夏的扮演者张歆艺也通过这个角色开始被大家熟悉并了解。生活中的她被朋友和粉丝们称为“二姐”,很多人觉得她的性格和电视剧中的林夏很像,但是她说,大胆、执著的林夏其实只是大学时代的自己。现在的她虽然还是大大咧咧的,但是却已经开始懂得照顾身边的人的感受,会像爷们儿一样扛起自己的生活,也会争取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
期刊
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野,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在用歌声传承文化和情感,他们的声音与外面的世界有所隔阂,外人轻易不得听闻。从事民间音乐采集工作的施坦丁和她的法国爱人Laurent Jeanneau数年如一日地深入少数民族村庄,与当地人一同生活,收集和整理那些未经修饰、原汁原味的“野生”音乐,并通过CD、网络等现代化途径传播。两个平行世界间的距离因此被拉近,在某种程度上,这过程应该也是“采集者”自身的精神回
期刊
小时候我们都觉得妈妈的衣服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花色和样式,而爸爸的衣服总是颜色单一、样式老套,虽说有些经典的板型和舒服的面料,但总是觉得少了些颜色和花样。到了现在,好像男装依然不如女装那样花样繁多,在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总显得有那么点单调。而这也正是一直觉得男装市场很无聊的设计师叶伟城创立“不止WHY”原创男装品牌的原因之一。  “不止WHY”创立于201 2年,是叶伟城和杨朗朗在2011年底所成立
期刊
牛仔裤、牛仔上衣、牛仔衬衫、牛仔帽,甚至还有牛仔的内衣,但凡能想到的时尚单品,牛仔面料都能露一小脸儿。人们热爱牛仔面料的原因已经不是它一开始方便干活儿的特性了,现在的它代表的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精神。今天在牛仔面料的花花世界中,香港设计师廖庆元(Victor Liu)将牛仔面料玩儿得花样百出,他用独特的思想和工艺给人们展现出了牛仔面料的另一面。  牛仔面料经历的年月越长就越好看,这也是“养牛”兴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