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文本学习”,还应是“体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被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就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具有亲历性、独特性等特征。阅读教学的体验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发现、活化语感,即通过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进入”文本的情境,“触摸”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发生内在意义地交流,造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情绪感受、意义感悟、价值判断等。这次在实验小学举行的安庆市第四届小学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中,参赛老师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以石化一小的徐庆红老师在执教《谁说没有规则》为例,浅谈笔者的体会:
一、调动经验,感受生活中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生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应密切联系实际,寻找课文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获取与文中生活情景的相似性体验,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进行知识探索。
比如:徐庆红老师在课前边出示图片,边讲解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唤起了学生对“规则”的回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到悲伤、难过、残忍等情感。此时,徐老师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个个侃侃而谈,好象自己就是那个违反规则的人,产生内疚之情。他们把自己的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浑然入情入境。
二、细读文本,整体感悟中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都是复杂的结构体,有词语和文化的一面,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安排。在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朗读必须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学生交流时就有话可说,就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人文性也就在其中。
徐庆红老师在课中出示“学习提示”:找一找,这首诗写了哪些规则?想一想:诗中的他是怎样做的?读一读:找出体现人物语气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由学习小组组织学习。当问题解决后,各个小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用心灵去倾听心灵,与诗中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与情,一起揣摩事与情的表达。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情境,从而在情感上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拓展延伸,在辨析交流中体验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他们的情态仍处于初始状态,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还没有真正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才是真切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促进学生用心阅读,真切体会,真实地感受,深刻地感悟,以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谁说没有规则》一文后,为了更好地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违反规则的危害性,就有必要对“违反规则”的事情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认识,徐老师及时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将如何教育违反规则的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规则,从而更完整地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违反规则的危害性。在这些丰富的认识感知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规则”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最后,徐老师请学生小练笔:“谁说没有规则”,这必然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推进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体验;参与辨析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尽力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然会竞相迸射。在辨析交流过程中,没有预设答案,没有统一结论,只有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认知在动态中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要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很好的领悟了课文重点,轻松地理解了文本。这样的体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是语文学习的有效延伸。
总而言之,徐庆红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笔者的启发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以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文本,促进思维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欢乐,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亲身体验,变感受人物为自我流露情感。
一、调动经验,感受生活中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生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应密切联系实际,寻找课文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获取与文中生活情景的相似性体验,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进行知识探索。
比如:徐庆红老师在课前边出示图片,边讲解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唤起了学生对“规则”的回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到悲伤、难过、残忍等情感。此时,徐老师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个个侃侃而谈,好象自己就是那个违反规则的人,产生内疚之情。他们把自己的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浑然入情入境。
二、细读文本,整体感悟中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都是复杂的结构体,有词语和文化的一面,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安排。在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朗读必须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学生交流时就有话可说,就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人文性也就在其中。
徐庆红老师在课中出示“学习提示”:找一找,这首诗写了哪些规则?想一想:诗中的他是怎样做的?读一读:找出体现人物语气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由学习小组组织学习。当问题解决后,各个小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用心灵去倾听心灵,与诗中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与情,一起揣摩事与情的表达。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情境,从而在情感上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拓展延伸,在辨析交流中体验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他们的情态仍处于初始状态,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还没有真正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才是真切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促进学生用心阅读,真切体会,真实地感受,深刻地感悟,以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谁说没有规则》一文后,为了更好地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违反规则的危害性,就有必要对“违反规则”的事情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认识,徐老师及时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将如何教育违反规则的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规则,从而更完整地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违反规则的危害性。在这些丰富的认识感知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规则”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最后,徐老师请学生小练笔:“谁说没有规则”,这必然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推进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体验;参与辨析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尽力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然会竞相迸射。在辨析交流过程中,没有预设答案,没有统一结论,只有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认知在动态中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要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很好的领悟了课文重点,轻松地理解了文本。这样的体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是语文学习的有效延伸。
总而言之,徐庆红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笔者的启发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以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文本,促进思维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欢乐,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亲身体验,变感受人物为自我流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