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经济”不存在“罢工”?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车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这一次并不是来自监管部门,而是来自于司机。据媒体报道,4月15日北京地区首次上演滴滴、优步司机万人大罢工,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原因是近期滴滴和优步将司机端的高额补贴砍掉了一半多,那些在这两个平台上依靠补贴获得收入的司机因此以“罢工”的手段来向这两个平台表示不满。
  针对此种现象,有评论者指出,司机罢工现象,意味着“共享经济”的失灵,甚至有人呼吁,应当重回传统出租车的重资产模式。
  必须指出的是,以“罢工”为名来形容那些滴滴和优步司机并不妥当。通常意义上的“罢工”,是指工人为了表示抗议而集体拒绝工作的行为。
  当然,这里的工人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工人,而是泛指一切受雇于特定企业的员工。但专车司机是这些平台的员工吗?显然并不是。
  翻看滴滴的专车使用条款,滴滴是这样来界定它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的:“滴滴出行平台提供的不是出租、租车及/或驾驶服务,我们所提供的仅是租赁车辆及驾驶人员的相关信息。我们只是您和供应商之间的平台。因此,租车服务供应商向您提供的租车服务受到您与租车服务供应商之间协议条款的约束;驾驶服务供应商向您提供的驾驶服务受到您与驾驶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协议条款的约束。”
  换句话说,所谓的专车服务并不是真的由滴滴自己提供,它只是在撮合驾驶员、车辆和乘客三方的信息而已,当然司机也就不是平台的员工。事实上,绝大多数司机也都不愿意成为平台的员工。判断司机是否是平台的员工,或者说是否构成雇佣关系,要看他们是否建立“一方从事工作,另一方对该工作全面且持续指挥、监督,以及管理之常态关系”。
  由此来看,平台企业并未与司机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首先,从主体资格判断,司机并不是适格的主体。而从目前各大平台运营情况来看,那些在平台上登记的司机绝大多数都有固定工作岗位,仅在业余时间进行专车运营;或者是在手机中同时装了几个专车软件,可以同时接收几家平台的指令。而我国法律并不认可双重劳动关系,一个人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劳动关系。
  其次,平台的劳动规章制度并不适用于专车司机。专车司机工作时间灵活,是否提供工作、何时提供工作完全由其本人决定,只要司机愿意,他甚至可以一个月都不上线接客。换句话说,专车司机对于工作与否享有完全的决定权,其并不受平台的约束。
  最后,司机所提供的劳动也并非是平台的业务组成部分。如前所述,平台所提供的是信息的撮合,专车司机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可自行掌握,且非按月获取固定劳动报酬。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合法地在同一个时间段为多个平台提供服务,因此,他的劳动时间当然不是平台业务的组成部分。
  由此来看,专车司机和平台之间更像是企业和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企业内部雇员之间的关系。尽管平台也对专车司机的服务设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同时平台企业还会对专车司机进行培训,这些标准在形式上看很像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约束,但究其本质,是平台对供应商设定的服务标准。
  而企业对外部供应商设定标准在现行的商业行为中并不特殊,唯一的特殊之处在于:传统的供应商以有形商品为主,而打车平台和专车司机之间提供的则是无形劳务,因此很多人会将平台和司机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是劳务关系。
  花这么多篇幅来讨论司机是不是平台的员工,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涉及到专车运营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分享经济的本质:分享经济提供者是在兼职状态下提供服务,而不是全职提供该项服务。
  也正是如此,媒体将那些不满行为称为“罢工”是不确切的,更为严谨的说法是,这些看似“罢工”的现象,本质是供应商不满平台的定价方式而产生的分歧,从而以不提供服务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分享经济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即便近万名司机不愿意提供服务,也不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如果时间回到五年前,这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景象。因为绝大多数的司机都是兼职,这就意味着专车供应的弹性系数很大,如果需求量很大,那么系统就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司机和车辆加入供应,而这是传统的出租车运营模式无法提供的。
  仅以滴滴平台为例,截至2月29日,全国共有400万注册司机,720万顺风车司机,尽管没有北京的数据,但可以猜测,1万名司机,应该只是占据极少部分,他们停止服务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变这个市场的走势。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让出行市场不受少部分司机的停止服务而产生巨大的价格波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司机加入到这个供给端来,从而避免产生传统出租车市场那样由于数量管制而导致的供应短缺。如果专车数量还像媒体报道的专车新规所提到的,要实施严格的数量管制,那么以往出租车市场上出现的管制失灵还将在网约车市场上再次出现。
  在此意义上,将万名司机不提供服务称为共享经济“失灵”并不妥当,我更愿意称之为“共享经济”的胜利。
其他文献
大立光电28年来只做一件事,塑料镜头镜片。如今,用户要求用手机拍出媲美单反机的照片,还要镜头更小更轻,用电量越小越好。要满足如此苛刻的要求,玻璃光学镜片完全没有希望,大立光电赌赢了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性认为创新就应该是孙悟空那般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跨越式前进;唐僧式的一步步往前走,最多也就得到一张“勤奋努力”的好人卡,“创新奖”是绝对拿不到的。企业、政府、投资机构,也包括笔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梦想和
期刊
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人生是诗,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19世纪60年代,已然越过英吉利海峡数十年之久的欧陆唯美主义,引人注目地联袂盎格鲁—撒克逊唯美主义,在商业文化日趋泛滥的英格兰开创了生活艺术化的先河,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虽然不长(大致从1868年到1901年),但影响延续至今的唯美主义运动。  作为对法国人首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接续,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主要旨在反对根深蒂固于英格兰的道德与社会批评,
期刊
与“二战”以后法国知识分子享有的特殊身份相伴而来的,是它的特殊责任。这一特权(或者重担)为法国人和外来者所熟知,尽管在描述上会有细微的差别。对于巴黎的文人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权利——为人类代言、对人类的状况发表看法,以及即便是在明显地讨论地域性论题时,也能让人理解。对于外来者,这意味着巴黎所做的选择或是拒绝将会产生一种影响力,并且在远方某处得到回应,它会被远比其他共同体中的读者更加伟大的受众阅
期刊
2016年4月29日上午,我从微信中看到陈忠实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不由一震。随后,拨通《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电话,询问情况。他给我简单讲述了陈忠实先生患病一年来发生的事情,然后便是一声叹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辞典里,“文如其人”“因内符外”“表里必符”一直是重要的评价体系。我觉得,陈忠实先生是可以担得起这种称谓的。  我读《白鹿原》应该是1992年底或1993年初,当时这部小说先后发表在两期《当代
期刊
斯坦福大学 Rebecca Diamond、Petra Persson  “重要考试中教师评分  自由裁量权的长期影响”  NBER工作论文第22207号  在瑞典,学生进入高中之前的最后一个学年,教师在全国数学考试中有极大的评分自由裁量权。通过展示考试分数分布显著高出离散分数点,将瑞典大量的操纵考试成绩的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利用自由裁量权来提高考试当天发挥不佳的学生成绩,而不是基于
期刊
涉及职工安置、银行贷款等问题,地方畏难和企业抵触情绪较大,再加之一些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还要为完成压减任务投入财力。化解过剩产能,在一些地方处于“胶着”状态  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即为“去产能”,而职工安置又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关键环节。  去产能、职工安置的任务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出现。1998年,中国面临着资源错配、国企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当时国企改革或企业重组等原因引发的员工下岗,因人数众多
期刊
无人驾驶不是辅助驾驶,产业化尚有三道壁垒  你准备外出,打开手机上的APP,点击“出行用车”,并输入目的地。出家门后,你耐心等待专属无人驾驶汽车的到来。车内没有司机,没有方向盘,甚至没有刹车和油门。待你坐上车后,汽车会自动前往之前输入的地点,路上都是这样的无人驾驶汽车,你可以躺下休息,看看电影,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到达。然后在APP上轻击“停车”,汽车就能自动寻找车位。泊完车后,还可以让车自己出去找加
期刊
晚年陈独秀敢于直面政治上的失败,也敢于检视投身政治运动的成败得失,但他唯一没有勇气正视的,恰恰是亡妻高君曼  有人说陈独秀写过一篇回忆性长文《忆君曼》。可是至今没人见过它。陈的子女陈子美、陈哲民都坚信它存在,并为此找寻多年。作为亲历者,他们的直觉并非全然虚妄,虽然小时候不谙世事,但他俩亲历了父母之间的离合悲欢。尤其在南京狱中,兄妹俩多次探监,父亲也许亲口告诉他俩要写此文,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也许动笔
期刊
MC1R基因发生突变,会使人看起来平均老两岁。未来,DNA修复或可延缓人类衰老  追求青春常驻几乎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王尔德笔下的道雷·格林将对青春的渴望走到了一个极端。如今,全世界多个实验室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延缓人类衰老的机制。  4月底,一个多国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对皮肤感知年龄遗传因子的研究,首次从基因层面揭示了,为何有些人更显老,而有些人却能青春常驻。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荷兰伊拉
期刊
虽然全面叫停跨境并购的消息未获得证实,但投行人士表示对于跨界定增审核趋严是确定的  5月11日,一则证监会叫停跨界定增的消息在市场流传,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当日,相关涉及跨界定增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下挫。  目前,上述跨界定增被叫停的消息尚未获得监管层证实。5月13日,证监会发言人变向否认了这项传闻。  一位大型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告诉《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