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转向及其制度构建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8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生态化的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形式,必将成为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也将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生态化的必然选择。而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和约束,在实现技术这一转向的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将从探究推动技术生态化转向的原因入手,进一步阐述技术生态化的内涵、特征及系统构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实现这一转向的制度构建。
  关键词:技术 生态化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36-02
  一、生态危机与技术生态化
  (一)传统技术应用诱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1.思想诱因——物理主义世界观的主导
  物理主义认为,物理规律是支配世间万物运动的根本规律。而技术作为人们对物理规律把握的物质性成果,物理主义世界观必然就是一种支持科技发展的世界观。一方面,这种世界观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个终极理论,我们也有能力发现它”,[1]一旦人们发现了这一终极理论,那么人们征服自然的时日也就不远了;另一方面,这种世界观对人与非人事物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人作为主体在对一切非人事物进行认知、改造和征服时都无需对认识对象抱有丝毫的怜惜和同情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的客观真理性,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点,这种世界观还对科学做了一个预设——科学只追求真理,与道德无关。因此,这种世界观就决定了人们在利用科技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打着“征服自然”的旗号,而往往无视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科技高于一切的认知也使得人们只是片面地追求高效、高产,却没有注意到这种高效、高产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2.现实诱因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时代,工业文明促生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至今为止人类发展进程中最为有效和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但这里所说的“有效”和“先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为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利益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指向。这就使得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考虑的只是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取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随意地向自然排弃生产的废弃物,把大自然当成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填之不满的“垃圾回收站”,而全然不顾这些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二)实现技术发展生态化转向的必要性
  1.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狩猎文明、农业社会的农耕文明以及工业社会的工业文明。与之相适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次表现为和谐、被动和谐到不和谐。显然,现代社会正处在这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而这种“不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造成的。在工业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又使得人们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科学技术的工业化特征日渐显著,这就使得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开始将人与自然那种“被动和谐”的關系“斩断”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异常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状态就必须从技术的应用上入手,实现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转向就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2.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文明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2]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它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如果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转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人文关怀。生态文明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同样的,其发展也必然依赖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而这种进步的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与这种文明形式相适应的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如果想要把它诉诸实际,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技术形式,科技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属性,关键要看它与哪种生产方式相联系。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赋予了”科技以工业化的特征,使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同时,也把科技的负面效应发挥到了极致;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则不同,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价值指向,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因此,如果能够实现科技的生态化转向,必将极大地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二、技术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所谓的技术生态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主体的“技术”、作为修饰的“生态”和作为动词的“化”。首先是作为主体的“技术”,在这里它并不仅仅指的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具体技术,它还应该包括一项技术从研发、设计到应用再到管理等整个技术活动中,以及与技术有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等。其次是作为修饰的“生态”,它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一种规定,它要求技术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融合生态学的思想,它体现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人文关怀,以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的。最后是作为动词的“化”,它是这一概念的关键之所在,从字面来看,它体现的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实现过程,通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接受、吸收积累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转化的结果,显然,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实现过程。
  综上,我们可以将技术生态化作如下界定:技术生态化就是将生态学的原理、规律和思想融入到技术的研发、设计、应用和管理等整个技术活动中,以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二)基本特征
  1.生态性
  可以说,生态性是技术生态化最根本的特征。从其提出的背景来看,它是传统技术对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人们对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种反思;从其实现过程来看,它始终把生态学的原理、规律和思想作为基本准则融入到整个技术活动之中,确保技术发展的生态方向;从其价值诉求来看,它始终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其最终的价值诉求,通过“绿化”后的技术来实现对污染的治理和环境的保护。
  2.协调性
  传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表面上来看,反映出的是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事实上,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人类利用技术对自然的过分破坏、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由此可见,一旦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很大威胁。而技术生态化就是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和创新的一次技术的转型升级,它要求技术遵循生态规律,赋予技术以生态内涵,其生态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把协调人、技术与自然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技术生态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推进我国技术生态化转向的制度构建
  (一)建立健全社会公众的参与机制
  1.提升公民的生態素养
  一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是公民参与技术生态化转向的一个重要前提,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普及生态知识,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提升公民的生态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在生态化技术研发的决策和监督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生态思考。
  2.建立公众参与技术研发决策机制
  一方面,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鼓励公众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向生态化的转向献计献策,通过采用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弥补政府决策的不足,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公众的监督意识,赋予并保障公众的监督权利,使公众有权对决策的执行进行监督,以保障决策合理高效地推进。
  (二)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机制
  1.建立以求带供、以销思求的“供求机制”
  一方面,以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原动力,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可持续的生态产品;另一方面,对推出的生态产品的供销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反馈,改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步形成一个以绿色需求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消费反思绿色供求的螺旋式的“供求机制”。
  2.建立以技术促低价、以低价促消费的“价格机制”
  以生态化的技术取代传统的生产技艺,以其自身的属性特质实现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以低价来促进消费,最终实现以消费来促进技术的良性循环。
  3.建立竞争与合作双赢的“竞争机制”
  对于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企业之间既应相互竞争,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还应适时地进行相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互补优缺,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合作中求共赢。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协会的促进机制
  1.设立专门的生态技术咨询和推广平台
  一方面,协会要积极吸纳有关生态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并及时关注国内外生态技术研发的最新信息,以便为企业或公众提供专业的知识解答,并使其能够了解生态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为技术的改进和升级提供借鉴;另一方面,面向企业拟定专门的生态技术推广策略,根据企业的类别推广相关的技术,从而增强技术推广的针对性,使其更具有实效性。
  2.加快推动有关技术生态化转向的立法
  一方面,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听民意、集民智,让公众为相关的立法工作献计献策,还要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立法能够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政府在立法中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协会还应该就立法的进程进行适时地监督和推进,从而使立法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
  (四)建立科学绿色的技术研发机制
  1.提升技术研发人员的生态素养
  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生态思想的灌输,如组织定期的生态理论学习培训、有关技术研发生态转向的研讨会等,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并逐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注重与国外生态技术研发人员的交流与互动,由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生态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也相对丰富,因此,可以适时地组织国内外生态技术研发人员的交流研讨,以轻松活跃的形式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也可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实时的互动。
  2.坚持生态技术研发和传统技术改造并重的技术转向策略
  既要不遗余力地进行生态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技术的生态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确保技术转向的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84.
  [2]S.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M].李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8-49.
  [3]赵成.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172.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文体、语言结构两方面分析了科技英语的特点。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 & T English from two aspects: style and language str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并考察了2-羟基吡啶分子醇式结构和酮式结构进行结构互变的质子转移过程中的4种可能途径:(a)分子内质子转移,
摘要: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一切的科学现象又是那么的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而科学领域恰恰为其提供探索学习的空间,解放幼儿的手脑,相信孩子们学习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在与蒙氏教具的互动中,惊奇地发现幼儿寻找并解决了许多的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目标统一 环境融合 材料充足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31-01  科学探究活动能吸引每一名幼儿
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不清楚,致使课堂质量和课堂效果很差,因此研究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制定高职语文目标定位的依据,然后指出了高职语文
本文以国内外烟煤胶质层指数的测定方法为基础,阐述了我国烟煤胶质层指数系列标准物质的研制思路和过程,总结了标准物质的质量特性和使用方法,展望了烟煤胶质层指数标准物质的应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林太乙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发挥译者主动性,对原文中大量偏离故事情节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地翻译,并始终把目标读者放在第一位,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基本实现功能对等,达到翻译目的。鉴于林太乙身份的特殊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李汝珍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第二部分,简介译者林太乙及其翻译背景。第三部分具体例子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镜花缘》 翻译策略 林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采用拉曼散射,光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气体浓度、退火时间等条件对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制备石墨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腐蚀法制备了超薄柔性石墨烯-硅异质结,测试其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