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辛亥革命刷新了中国历史,迈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并为其进程提供了一些启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因其固有的局限性而留给后人诸多教训,致使革命以后的数十年,中国的民主进程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关键词】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开辟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道路。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深切缅怀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切怀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们。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再次发动武昌起义,紧接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并宣布独立。12月2日和25日,各省代表分别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从上海赶往南京途中在常州停车,在火车站台上向前来欢迎的常州市民发表演讲,随即赴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指出:“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直接采取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都有这种形式。”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爆发形式上是内部矛盾特别尖锐性的表现,实则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政治上高强压迫、经济上残酷剥削,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穷人巴造反”的铁定规律就会起作用,就会爆发革命。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仅是革命的先锋队,真正的主力军是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没有全社会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革命就会失去社会基础,也不可能成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的第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专制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虽然群众还没有深刻理解自己对于民主国家所负的责任,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新世界,但是民主共和已经取代君主专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民主理论经由辛亥革命提升到实践层面,促动了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意识觉醒。他们成立了很多以“民主”为基本纲领的党派政团,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发行了不少革命书籍,向广大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辛亥革命破天荒的功绩就在于它没有重复几千年改朝换代的旧例,公开声言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将是民主共和制。革命派的大力宣传使共和制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谁要是想在中国搞复辟,必将遭到社会的唾弃。对此,董必武明确指出:“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袁世凯的洪宪皇帝,不过百日便被迫取消。张勋扶溥仪复辟,倒得更快,段祺瑞马厂誓师讨逆,十天功夫就把北京的辫子军肃清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都是受了建立民国的影响”。在此之前,是人们都想不到的。七十年前,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经常被低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列宁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高度赞扬:“先进文明的欧洲对中国的新生是不感兴趣的。4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1/4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其局限性, 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魄力,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呢?是因为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这种勇气和魄力上的缺乏,源于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错误认识。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活动家,并不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甚至还天真的认为,由于他们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走过的路,所以西方资产阶级会帮助他们,把中国建设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他们不相信劳动人民,并且害怕人民的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对帝国主义既然存在幻想,因此,他们在行动中就力求避免去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武昌起义以后,各地革命政府为了争取外国的承认和支持,纷纷表示承认清反动政府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几乎完全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最终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孙中山在临终才深知欲达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走出了中国民主进程的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由于其诸多的局限性,特别是革命党人的先天不足、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导致的民主与法制制度缺失等多方面的限制,它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并用武装革命夺取政权且已执政了60余年的今天,面对许多国际国内与历史上“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研究其成败得失,防患于未然,对于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一定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南开学报》,05期,2001年。
[2]范忠程,“毛泽东与辛亥革命”,《中共党史研究》,06期,2001年。
[3]何振东,“辛亥革命的史碑──改朝换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03期,2001年。
[4]戈晶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党史纵横》,04期,2001年。
[5]潘海涛,“论辛亥革命难以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长江论坛》,05期,2001年。
[6]周良书、汪华,“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江海学刊》,05期,2001年。
[7]邢金娥,“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教训与启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05期,2001年。
[8]林文彪,“论绍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遗产”,《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2001年。
【关键词】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开辟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道路。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深切缅怀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切怀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们。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再次发动武昌起义,紧接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并宣布独立。12月2日和25日,各省代表分别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从上海赶往南京途中在常州停车,在火车站台上向前来欢迎的常州市民发表演讲,随即赴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指出:“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直接采取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都有这种形式。”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爆发形式上是内部矛盾特别尖锐性的表现,实则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政治上高强压迫、经济上残酷剥削,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穷人巴造反”的铁定规律就会起作用,就会爆发革命。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仅是革命的先锋队,真正的主力军是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没有全社会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革命就会失去社会基础,也不可能成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的第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专制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虽然群众还没有深刻理解自己对于民主国家所负的责任,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新世界,但是民主共和已经取代君主专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民主理论经由辛亥革命提升到实践层面,促动了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意识觉醒。他们成立了很多以“民主”为基本纲领的党派政团,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发行了不少革命书籍,向广大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辛亥革命破天荒的功绩就在于它没有重复几千年改朝换代的旧例,公开声言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将是民主共和制。革命派的大力宣传使共和制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谁要是想在中国搞复辟,必将遭到社会的唾弃。对此,董必武明确指出:“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袁世凯的洪宪皇帝,不过百日便被迫取消。张勋扶溥仪复辟,倒得更快,段祺瑞马厂誓师讨逆,十天功夫就把北京的辫子军肃清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都是受了建立民国的影响”。在此之前,是人们都想不到的。七十年前,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经常被低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列宁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高度赞扬:“先进文明的欧洲对中国的新生是不感兴趣的。4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1/4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其局限性, 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魄力,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呢?是因为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这种勇气和魄力上的缺乏,源于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错误认识。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活动家,并不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甚至还天真的认为,由于他们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走过的路,所以西方资产阶级会帮助他们,把中国建设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他们不相信劳动人民,并且害怕人民的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对帝国主义既然存在幻想,因此,他们在行动中就力求避免去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武昌起义以后,各地革命政府为了争取外国的承认和支持,纷纷表示承认清反动政府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几乎完全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最终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孙中山在临终才深知欲达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走出了中国民主进程的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由于其诸多的局限性,特别是革命党人的先天不足、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导致的民主与法制制度缺失等多方面的限制,它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并用武装革命夺取政权且已执政了60余年的今天,面对许多国际国内与历史上“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研究其成败得失,防患于未然,对于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一定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南开学报》,05期,2001年。
[2]范忠程,“毛泽东与辛亥革命”,《中共党史研究》,06期,2001年。
[3]何振东,“辛亥革命的史碑──改朝换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03期,2001年。
[4]戈晶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党史纵横》,04期,2001年。
[5]潘海涛,“论辛亥革命难以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长江论坛》,05期,2001年。
[6]周良书、汪华,“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江海学刊》,05期,2001年。
[7]邢金娥,“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教训与启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05期,2001年。
[8]林文彪,“论绍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遗产”,《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