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文学思想浅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980_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其中,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成为梁实秋文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将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作一探讨,以期给文人的思想一个合适的文学定位。
  关键词:梁实秋 文学思想 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梁实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
   二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同时,文学创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
   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反对“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梁实秋与鲁迅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深仇”,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梁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他是作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人性论”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人性观是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1)人性观思想的形成
   梁实秋的思想秉承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追求一种中庸的人生境界。当梁实秋在美国接触到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时,他的人生目标与文学追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人性论”文学思想也因此形成。如果仔细分析梁实秋的思想,并把他的思想和他的老师白璧德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梁实秋的人性论和他的老师是一脉相承的。文学界这样评价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体系:“一端直接通向西方哲学与文论,另一端则勾连着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仔细推敲其“人性论”思想体系,我们会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2)人性论的核心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彰显人性的。在《文学的纪律》中,梁实秋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梁实秋,1988)。”梁实秋的人性论体系包含了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为自然人性和人性的对立。作为一名新人文主义的忠实信仰者,梁实秋继承了白璧德的二元论思想,认为人性是情欲与理智、善与恶二元对立的,人之所以为人,是理性制约情欲的结果,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的感情流露,而是作者在理性的指导下对人的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反映。梁实秋将“人性”与“自我”进行了区分,认为“自我”属于人类情感的感性面,没有经过理性的升华荡涤,不具有人的现实性的刻画。因而,梁实秋这样规定人性:人性是不分古今中外,人性是普遍的、固定的、常态的、健康的(白春朝,1991)。二为阶级论与人性论的对立。梁实秋认为,文学本无阶级之分,只有是否具备“人性”,因为文学无国界,可以超越民族种族的限定,更没有所谓的阶级属性,“文学就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梁实秋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本无阶级可言,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就会使文学坠入一条不归之路。梁实秋反对文学作为革命宣传的政治工具,反对文学中的功利色彩,避免使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反之,无疑是让文学失去了自身的立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的目的不是其故意在宣扬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而是强调人性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只有人性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梁实秋的人性论体现了文学观的一种全局性和历史感的纵横性。
   由此可见,通过对自然人性论和阶级性的对比,梁实秋强调了共同性和社会性,否定了差异性和个体性,从而得出个性是普遍的、常态的、永恒的结论。梁实秋把人性看成了文学的一种根本准绳和写作表现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的阐释,分析区别了与自然人性和阶级性的区别,强调了人性的固有性与普遍性,否定了个人性和特殊性,从而得出“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奠定了梁实秋整个文学的基石。
   (3)人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体系虽然还存在着缺陷,但在新文学伊始的那个年代,当众多有抱负的文人志士致力于彻底地反对传统文学,一味推崇情感、狂热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浪潮中,无暇顾及自身言行得失和行为对错的时候,梁实秋却保持了难得可贵的清醒,努力使自身的西学精髓结合国学的优良传统,从而完成中国文学理论的转型。但在那个政治超越文学、经典永恒的人性的文艺思想还缺乏生长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特殊历史年代,这个观点一直被曲解和排斥,最终破产。
   在道德观念逐渐淡泊、人文精神逐渐丧失,“腐败”和“拜金”日盛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分析中国文学的转型路径,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五四”现代性时,我们会发现,当现代知识分子在强烈反传统精神指导下激情澎湃地进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转型时,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和传承,导致中国文学从开始就出现了追求的片面性。因此,梁实秋人性论中对人性的强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易守难攻的不足和缺憾,拓宽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形成多样现代性并举的“百家争鸣”局面。
   2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论体系
   作为梁实秋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论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梁实秋是新文化运动中较早从事文学评论,把文学评论作为一门学问、作为专门事业的人,在文学评论方面也是颇有建树。
   文学评论是评论家建立在自己对文学的认读基础上进行的评论。梁实秋基于自己人性论的观点,从西方文艺理论中吸取新人文主义批评理论,对中国的新文学进行批评探究,从而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批评理论体系。对于梁实秋的文学评论体系,我们可以分别从批评的性质、批评标准和批评目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批评的性质
   梁实秋把文学批评定义为一种文学的判断,并对判断有两层定义:判,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筛选;断,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价值点评。梁实秋认为,靠人的感觉去欣赏一件艺术品,只能叫作“鉴赏”,根据一个固定的标准去鉴赏一件艺术品才是“批评”。梁实秋反对当时的鉴赏式批评和科学的批评,梁实秋觉得,鉴赏式的批评把艺术和文学批评混为一谈,否定了批评家敏锐的判断力,把批评家局限在鉴赏家的角色;科学的批评把科学的方法施加于文学评论,有很大的缺憾,文学评论不等同于事实的归纳和统计的研究,而是伦理的选择和价值的固定,因此,“文学批评既非艺术,更非科学”。
   (2)批评的标准
   在梁实秋的文艺批评中,只有普遍的、纯正的、固有的人性才是文学批评的准绳。梁实秋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模仿”,他所理解的模仿不是对生活的写实主义,他所著中的是深藏在森罗万象的现实人生中最底层的的人性。罗刚这样评论道:“当我们把梁实秋的文艺观的核心一般地概括为人性论时,仍未接触到他的思想实质。他的文艺思想的真正核心,应该说是理性与理性制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因此,理性的人性才是梁实秋一切文学批评的基本准绳。
   (3)批评的目的
   文学批评的目的就在于确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梁实秋认为,艺术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为了“将要在文学里认识人生,感悟人生”。梁实秋认为:“批评的主要的努力还是在于根据常态的人生经验来判断作品的价值”,“我们不相信文学必须有浅薄的教训意味,但是却相信文学与道德有密切关系,因为文学是以人生为题材而以表现人性为目的”。所以,梁实秋的文学评论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和伦理学的意义。
   对文学批评性质、批评标准和批评目的的阐述,确立了梁实秋文学批评的自足体系,此体系不仅有“史”的研究价值,而且在某些具体的观点上存在着合理的因素。梁实秋主张文学源于人生又高于现实,强调文学净化心灵的道德功用,重视作家的内心生活体验,提倡文学评论中的历史透视法等,而这些文艺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思想的局限性
   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说:“梁实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他所试用的新人文主义总的是一种向后看的守旧的文学馆,用来评价像‘五四文学’这样一种变革的激进的文学潮流,当然就南辕北辙了,只好用非历史的观点去历数和指责新文学的‘浪漫的混乱’。这个‘定论’限定了他,成了他的盲点,使他不能从本质上肯定这‘浪漫的混乱’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的进步性。”梁实秋试图以文学家的理想主义的眼光在文学的领域建立起一个纯文学的世界,只顾追文学上的理想主义,忽视了当时的社会和民族的需要,此也是造成他思想中合理的成分长期被人忽视的原因。
   三 结语
   在当代文坛,自由开放的文化方针为文人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基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更加提倡文坛的自由创作、流派交流和百家争鸣,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客观地对待、合理地评价。梁实秋与左翼文坛论争的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危在旦夕,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文学必然走向为国家、民族服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一方向。而在这样严肃的历史时刻,像梁实秋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们,仍然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点不放,这就违背了历史的要求,与整个时代和社会大环境不符,因此在当时看来难免偏激。然而,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对曾经的文坛也有着警示作用,对眼下的文艺界以及将来更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虽然在漫长的时间内,他的文学思想被质疑,甚至被忽视,但历史终究不会遗忘他曾经的努力,让中国已经成熟的文艺界还梁实秋文学思想一个客观的定位,给文人一个贴切的文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北条早云:《双百方针》,百度百科,2011年8月11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667.htm.
   [2] 翟二猛:《为了文学的尊严——梁实秋文学人性论新解》,《文学界》,2011年第4期。
   [3] 罗刚:《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4]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偏见集》,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版。
   [5]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白春超:《对梁实秋人性论文艺思想的再认识》,《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7]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新月》,1929年第6、7期合刊。
   [8]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9] 梁实秋:《文学批评辩》,《浪漫的与古典的》,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版。
   [10] 梁实秋:《文学的严重性》,《偏见集》,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版。
   [11] 梁实秋:《文学评论》,中华书局,1934年版。
  
   作者简介:代玉华,女,1969—,河南新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综合了文学与音乐价值,同时也具有舞台演出价值的明清传奇的范本。这部作品已经300年未全本演出过,在上海昆剧团和制作人唐斯复的复原下,这部昆剧艺术经典在当今戏剧舞台上得以活态地呈现。  关键词:《长生殿》 明清传奇 昆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洪 的《长生殿》是明清传奇发展的巅峰之作
期刊
摘要 五指山地区黎族婚俗的简化,导致了婚俗用乐环节减少,创作民歌、流行音乐替代传统民歌的现状。婚俗音乐的功能虽在,但各地用乐情况却不一样。衰微的婚俗音乐既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黎族文化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现代文明冲击下黎族传统音乐传承体系、机制缺失造成的。  关键词:黎族 五指山地区 婚俗音乐 变迁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海南省五指山地区
期刊
摘要 在舒伯特灿如繁星的艺术歌曲中,《魔王》和《死神与少女》这两首艺术歌曲是他的早期作品,两首歌的诗歌内容都与死亡相关,本文将两首歌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来分析舒伯特创作手法上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魔王》 《死神与少女》 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作为浪漫乐派的开创者,以一生创作634
期刊
摘要 面对当前国内外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错综复杂的艺术形势,其中也不乏各阶段的特殊案例。囿于篇幅,笔者只抓住了西方绘画史的主脉,及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梵高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把油画如何超越目前的“精神性匮乏”状态,定位在呼换创作激情和打动画者和读者的心灵的艺术感召力之上,结合梵高的绘画语言和艺术感染力,来加以探究。阐明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或明或暗地隐
期刊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美国女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05年出版后不久就迅速打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并于2007年被英国《卫报》评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之一。2009年,由著名导演罗伯特·斯文克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票房斐然。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讲述了一种可以舍弃生命、用尽一生的时间去维护和等待的爱情:图书管理员亨利是一个时间错位症患者,这
期刊
摘要 城市环境雕塑是解读城市的“名片”,本文试从城市环境雕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来探讨黑龙江省城市环境雕塑的发展现状,阐述如何坚持黑龙江省城市环境雕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 发展现状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环境雕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件成功的城市环境雕塑作品往往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期刊
摘要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部科幻小说,它以时间旅行为背景,带领读者跟随主人公游走于时光的隧道、生命的长河。同时,它也是一部精彩的爱情小说,引导人们展开了一个关于爱情与时间、爱情与距离的思考与讨论。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独特新颖,不仅带给读者新奇的感受,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试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和结构形态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穿越小说 蒙太奇 叙述视角 结构形态  中图
期刊
摘要 都市知识女性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常常因几千年的男权社会文化积淀所造成的“他者”地位而深感焦虑。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苏青《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和21世纪初张抗抗《作女》中的卓尔、陶桃们为例,探讨在这60多年来都市知识女性所共同遭遇的婚姻中欲望与情感的焦灼、事业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为了生存和消费而不得不面对的物质困惑等,解读都市知识女性的生存焦虑。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董仲舒“人性论”的探索,发现人性不属于阶级的范畴,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应该只以阶级的立场和社会功用角度为出发点。同样,《雷雨》中周朴园性格特点的实质并不是阶级的必然产物,他在对鲁侍萍的情感变化上的种种表现,实属人性的正常体现,也是中国男性性格的典型。  关键词:“人性论” 周朴园 性格特点 男人典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麻油西施柴银娣是张爱玲小说《怨女》中的主人公,她一心幻想通过婚姻摆脱穷困,侥幸地抱着对异性的幻想嫁入姚二爷家。银娣自己要进入这个外表闪着金光的塔,从此,她的青春、人生都将被活埋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只有寂寞与恐惧缠着她,直到把她的心缠得酷毒、变态、发狂,直到把她缠死。银娣,一个在男权、族权罗网中挣扎的怨女、怨妇、节妇、恶妇,她长期为黑暗所笼罩和折磨,最后,她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