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情感 演绎课堂精彩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新大纲》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达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途径。本文就从童话教学为切点,拟从感情朗读,思维训练,综合读写等方面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一、整体朗读,体验情感
  1.感知
  感知,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初读课文。这是情感培养的第一步,是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接触和其中情感的初步体验。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上课前,我总是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情感的酝酿,早早地来到教室前,从上课一开始,我就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教师就应更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拨动儿童心灵的情弦,非常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联接、相沟通。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就牵拉启动了。其实,学生此时对教材内容的入情,也是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已激起的动机本身,便是一种期待欲,期待着故事如何发生,如何一步步发展。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2.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学生在借助文本,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与童话中的人物以及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产生一种共鸣。是学生一种独特的个性情感体验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文本情感的一种内化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发出过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的确是这样,有时学生的理解十分独特,而且极其深刻。在学生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品质,或者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深入阅读或阅读理解阶段。
  3.动情
  动情即为情所动,为课文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质或优美的自然环境等所感动。这是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初步外化和教师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加强环节。这一阶段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读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读,反复体味、玩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能够溶入课文之中,以至达到“忘我”之境地。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这一环“到家”,就能很好地为学生的“表情”服务。
  二、思维训练,领悟情感
  1.品词析句中领悟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体验教育应该受到重视了。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要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这也正是我们所力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意会、揣摩、体验的过程,也是训练的过程。在语文课上,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等,这些都不是学生头脑中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熏陶、感染逐步形成的。这种形成的过程,当然与老师的指导、训练关系密切。
  2.个性化阅读中领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童话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是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巧加引导,通过学生个性化的积累、领悟,使个性化的表达在课堂中闪光。
  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后,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地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三、综合读写,表达情感
  1.延伸拓展,强化情感
  站在21世纪的讲台上,不但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还要积极探究教法,大胆进行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用课本来学习,而且还要学以致用。例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对比柳树和枣树时,生活中常看到的柳树就被描述的有声有色。而平常看不到的枣树就不一样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生活中的积累,她对枣树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说起来的话语就显得非常苍白。因此,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教育源应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与大自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在平平常常中,在轰轰烈烈中,在日出日落中,学生会体验感悟出人生、文化的真谛。
  2.读写结合,表达情感
  由于课堂提问是很有限的,而且时间紧迫,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在在读课文后,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其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因此,片段写作或续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体验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童话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教材的情感自然留存于学生心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情感,最终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就像小溪流,时刻流淌,让学生的体验激起浪花,不断地冲击学生的心灵,震撼他们的内心世界。
  (浙江省温岭市东浦小学)
其他文献
无论是学校规定的英语课程的考试,还是社会上举行的各种英语水平考试,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阅读理解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阅读理解是对语言能力综合性运用的一种检验,通过阅读理解测试,既可检验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能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往往是最难且分量最重的部分,同时也是令考生最感棘手的部分。  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考生渴望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信
由于信息技术课所出现的问题是,以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
学位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更是合作的世纪。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人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而幼儿期是人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处在游戏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必然会为其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合作意识是顺利开展合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种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COPD 不仅能引起患者日常活动受限,而且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心理和社会
血管性痴呆(Va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病变的原因,因缺血性组织缺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症。近一个世纪,由于人类平均年龄的逐步增加,导致痴呆人群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血管性痴呆,在欧洲被认为是继老年性痴呆后导致痴呆的第二位因素,在亚洲可能占有的地位更为重要。因此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也就显得特别重要。本实验通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通过观察脑立轻胶囊对血管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想使教材的理论变成学生自已可把握、会理解、能运用的知识并提高自已的思想觉悟,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学中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用发挥得再充分,也会收效甚微。因此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是新课程重要理念之一,也
本文对目前职工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电气化运营条件下的职工培训思路,强化培训、突出实践、提升培训效果.
曾几何时,第一课时,“养在深闺人不识”.但近来,随着语文课堂有效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地发现第一课时日渐丰富起来,智慧起来,厚实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还发现提高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