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在学习中已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普遍的学习规律,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激发其对文学的兴趣,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广泛涉猎,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首先强调的应该是“读”,而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重视的则是对文章的分析点评,却往往忽视了“读”这一环节。孰不知,读是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没有初步的感知,何谈深入的思考和领会、有丰富的文学积累。可是怎么读还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读的方法。
  读的方式基本有两种:默读和朗读。采用哪种方式,要依据我们学习的内容而定。对于逻辑性强、构思严谨、语言平实的一些说明文,和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不妨采用默读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能用冷静的头脑准确的领会内容,对诗词及那些文笔优美流畅、感情真挚丰富、用词生动精当的散文等我们就最好要采用朗读的方式。
  默读的最大优点是速度快,面对紧张的教学任务,我们无法在课堂上把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一细致的介绍给学生。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扩大知识视野呢?默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的方法。如何正确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呢?首先训练默读速度,每分钟的阅读量要达到300字左右,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要做到不指读、不出声。其次,用好眼、脑、手。 默读中,要辅助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划划、圈圈、写写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水平,默读效果会更好。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便是这个道理。再次,培养问题意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但是,并不主张糊里糊涂地读,糊里糊涂地背。进行默读训练,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起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而且,学生自身更要在默读中发现问题,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悟的结果要从思中来,思的悬念要从读中生。教会了学生默读的方法,不仅在课堂学习中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应试中以及学生以后的独立学习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更能深刻的领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爱文学、学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省去很多教师费力地讲解;加强朗读教学,还可以增强记忆,加深识记的牢固程度。朗读过程要调动脑、眼、口、耳这几个主要器官,所视信息将有两次输入大脑(看到和听到)和一次输出大脑(读出)的机会,把学习、检查和复习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如何来朗读呢?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任何文章我们也不可能一遍读好,朗读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步是感知性朗读,即对作品内容先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字词障碍;第二步是理解性朗读,即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最后做到表情朗读,这也是朗读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它不仅是一个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入作者思想,领悟作品内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作品只是泛泛而读,不做深入思考,不去体验内涵,针对这一点,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
  如何培养朗读兴趣?我在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首先采用示范朗读的形式去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并不容易,我们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做示范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感情,准确把握作品思想,读的动情,用我们的声音去赋予那些躺在书本里的文字以生命,让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会很认真的听老师读并且潜移默化的去模仿老师的读法。其次,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授一些优美的散文、古诗词等可借助轻音乐、钢琴曲或古典弦乐等优美的音乐去配合文章读,达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去烘托一种文学的意境和氛围,同时还可以配合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画面,在这种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中,在美的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小组朗读竞赛、个别学生读全体学生评、男女同学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读”这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的必经阶段。只有真正把“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把教师从繁重的分析讲解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思考的主体。因此,“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法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面临着改革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之下高校法学专业改革方向及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当前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最后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之下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关键词 法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闫新燕,硕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
摘要:从《劳动法》的颁布及实行以来,“临时工“一词在法律层面上失去了其合法性,然而近些年却频繁出现有关临时工的负面报道。本文从临时工的产生背景,原因,政策法规等有关方面来进行阐述。通过对临时工这一乱象的反思从而提出对策以加强行政执法建设。  关键词:临时工;依法行政;问责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1-01  作者简介:杨思燕
本文介绍了情境教学法在高血压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过程,指出了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理念,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了护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了护生的临床思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改变和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者和政治思想的传播者,关注到时事更新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同学们进行政治学习。自从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新兴媒体的发展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引起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不断涌现。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高校 政治
[摘要]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这一方面的相关理论系统的完善和提高,而且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66-01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代社会的主要人才来源便
课外阅读是将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初中生阅读现状很不理想: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太少,阅读量较小;阅读品位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势在必行。    一、阅读现状分析    2004年4月我们抽取全校950名初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此表可以看出,阅读动机占第一位的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说明了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
摘要:我国是传统成文法国家,不承认判例的强制约束力。但是成文法固有的僵化、抽象、滞后等缺陷需要可以灵活适应客观实践的判例来弥补,以实现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和司法的统一。两大法系相互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司法实践中适当引入判例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成文法;判例法;遵循先例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2-0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司法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民事医疗诉讼中,主要以举证责任为主。文章对民事医疗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该问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事医疗诉讼;举证责任问题;比较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3-01  作者简介:杨曼宸(1995-),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