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轴心时代”东西方重要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着很多相似和相异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期对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新课改;启示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与苏格拉底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思想均有着许多相似性,同时也因东西文化的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一) 教育目的
1. 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孔子一生事业在教育,理想却在政治。在各国游说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不得的时候,他转而潜心办教育,通过培养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贤才去取代当时普遍存在于政界的“斗筲之人”,以实现自己“庶、富、教”和“老少安怀”的政治理想。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把培养治国人才看成比自己亲身从政更为重要。
2. 在实现最终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各有侧重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文”学中,伦理问题都居于中心地位,但是他们二者的伦理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的伦理学可以称之为政治伦理学,伦理是达到社会政治目的的手段。而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则可称之为哲学伦理学或伦理哲学。孔子在实现教育目标时更侧重培养入世的躬行者,而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只是入世前的必要准备罢了。苏格拉底关注的更多是人作为个体发展中的心智完善的探索、追求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和使命,推崇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二) 教育对象
1. 二人都主张“有教無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育对象上,他们都遵循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对前来求学的人从来都是不拘一格,一视同仁的。苏格拉底认为“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禀赋优良、精力旺盛者只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最优秀,最有用的人。
2. 招收学生的方式不同
孔子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拜师的礼物,就可以跟随其学习。而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则是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因为他从来就把教育别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义务。
3. 教育态度不同
孔子的教育是“不扣不鸣”,即消极被动地等待愿意学习的人主动到自己门下,然后才给其以教育,让其跟随自己学习知识。而苏格拉底则像墨家那样“不扣必鸣”,积极主动的“往教”。据传说,尤苏戴莫斯害怕苏格拉底指出自己的弱点,回避与苏格拉底谈话。苏格拉底主动前往,巧施妙计,终于使他就范,老实承认自己无知,并心甘情愿接受苏格拉底的教诲。
(三) 教育内容
1. 二者均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悌、忠义等方面。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
2. 二者的德育内容有所不同
因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苏格拉底所提出来的德育内容与孔子也不同。首先,孔子在教学中没有列入宗教科目。《论语·述而》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非宗教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中则有较多的宗教色彩。
(四) 教育方法
1. 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他们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语录。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苏格拉底施教时,也是通过向对方提出问题,并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提出一连串问题,直到对方认识自己的矛盾、错误和无知,自然地达到正确的认识。
2. 启发方式不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孔子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自悟。苏格拉底则是通过逻辑推理,迫使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后去认识真理。
二、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当前新课改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急迫形势,笔者通过比较以上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对当前实施的新课改得到以下启示:
(一) 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公民
孔子和和苏格拉底都非常重视德育,这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一个处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一个是处在民主制走向极端的社会末期。所以二者都不约而同主张要注重道德教育,而且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曾提出“成人”的观点,他的“成人”更侧重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而苏格拉底的“成人”观更侧重于个人心智的完善,即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二) 坚持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彻底转变
孔子和苏格拉底顺应时代潮流,在教育对象上都坚持“有教无类”。任何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想接受教育都可以跟随他们学习,而且他们不会因为哪个学生笨或者懒而放弃教育,反而是“诲人不倦”,“不扣必鸣”。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有教无类”,来者不拒,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要批判那种“精英教育”的做法。
(三) 注重启发式教学,把握“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均能熟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答案的能力,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不同的资质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泉译,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版.
[2]论语·述而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作者简介:
邸芳芳,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车辆中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新课改;启示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与苏格拉底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思想均有着许多相似性,同时也因东西文化的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一) 教育目的
1. 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孔子一生事业在教育,理想却在政治。在各国游说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不得的时候,他转而潜心办教育,通过培养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贤才去取代当时普遍存在于政界的“斗筲之人”,以实现自己“庶、富、教”和“老少安怀”的政治理想。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把培养治国人才看成比自己亲身从政更为重要。
2. 在实现最终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各有侧重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文”学中,伦理问题都居于中心地位,但是他们二者的伦理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的伦理学可以称之为政治伦理学,伦理是达到社会政治目的的手段。而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则可称之为哲学伦理学或伦理哲学。孔子在实现教育目标时更侧重培养入世的躬行者,而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只是入世前的必要准备罢了。苏格拉底关注的更多是人作为个体发展中的心智完善的探索、追求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和使命,推崇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二) 教育对象
1. 二人都主张“有教無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育对象上,他们都遵循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对前来求学的人从来都是不拘一格,一视同仁的。苏格拉底认为“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禀赋优良、精力旺盛者只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最优秀,最有用的人。
2. 招收学生的方式不同
孔子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拜师的礼物,就可以跟随其学习。而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则是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因为他从来就把教育别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义务。
3. 教育态度不同
孔子的教育是“不扣不鸣”,即消极被动地等待愿意学习的人主动到自己门下,然后才给其以教育,让其跟随自己学习知识。而苏格拉底则像墨家那样“不扣必鸣”,积极主动的“往教”。据传说,尤苏戴莫斯害怕苏格拉底指出自己的弱点,回避与苏格拉底谈话。苏格拉底主动前往,巧施妙计,终于使他就范,老实承认自己无知,并心甘情愿接受苏格拉底的教诲。
(三) 教育内容
1. 二者均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悌、忠义等方面。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
2. 二者的德育内容有所不同
因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苏格拉底所提出来的德育内容与孔子也不同。首先,孔子在教学中没有列入宗教科目。《论语·述而》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非宗教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中则有较多的宗教色彩。
(四) 教育方法
1. 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他们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语录。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苏格拉底施教时,也是通过向对方提出问题,并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提出一连串问题,直到对方认识自己的矛盾、错误和无知,自然地达到正确的认识。
2. 启发方式不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孔子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自悟。苏格拉底则是通过逻辑推理,迫使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后去认识真理。
二、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当前新课改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急迫形势,笔者通过比较以上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对当前实施的新课改得到以下启示:
(一) 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公民
孔子和和苏格拉底都非常重视德育,这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一个处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一个是处在民主制走向极端的社会末期。所以二者都不约而同主张要注重道德教育,而且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曾提出“成人”的观点,他的“成人”更侧重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而苏格拉底的“成人”观更侧重于个人心智的完善,即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二) 坚持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彻底转变
孔子和苏格拉底顺应时代潮流,在教育对象上都坚持“有教无类”。任何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想接受教育都可以跟随他们学习,而且他们不会因为哪个学生笨或者懒而放弃教育,反而是“诲人不倦”,“不扣必鸣”。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有教无类”,来者不拒,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要批判那种“精英教育”的做法。
(三) 注重启发式教学,把握“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均能熟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答案的能力,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不同的资质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泉译,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版.
[2]论语·述而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作者简介:
邸芳芳,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车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