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垫还是双刃剑: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声誉的异质性效应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积极的贡献。很多企业选择在产品伤害危机(PHC)前构建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声誉以抵御风险,但对于该策略的有效性,理论和实践都呈现矛盾结论。对此,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期望违背理论,立足儒家文化,建立线性\非线性权变模型解析了异质性CSR声誉的异质作用以及集体主义导向的权变作用,从而调和了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观点。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PHC下,商业(慈善)责任声誉与消费者宽恕呈倒U型(正向线性)关系;且消费者的集体主义导向越高,倒U型(正向线性)关系越强。研究揭示了商业(慈善)责任声誉的"双刃剑"("缓冲垫")作用,并诠释了消费者决策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帮助危机企业制定高效的CSR声誉沟通策略。
其他文献
口述史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在实践层面也备受关注。"口述"意味着鲜活的生命形态,但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因此它经常遭受质疑。尤其在司法层面,当口述作为证词出现时,"一个人的证词"常令人陷入绝望的境地。在学术上,口述史也经常遭受所谓历史真相的审查。那么,口述史尤其是一个人的口述是否就不可信?如果它真的不可信,那么口述史的价值又何在呢?本文从中国社会学的口述实践入手,就口述史和社会记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讨论口述史的独特价值所在。
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周年纪念之际,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丹尼尔·夏科特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请人们在一份问卷上填写"你在电视上看到世贸中心南塔被撞击那一刹那的景象",于是,人们纷纷挥笔在问卷上写下了自己从电视直播上当时看到的景象与心情。但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家精心设计的实验——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为了验证一个假设:即使事件过去并不久远,记忆也存在诸多错讹——因为事出突然。
社会学界一直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分,这种区分,主要是根据研究资料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定量研究所倚赖的资料是数据,操作方法上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定性研究相对来说复杂一些,不像定量研究那样有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更因为具有很强的"手工性"而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①如果从基本特征的角度,一般将定性研究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其一专注文本的研究,比如内容分析以及信件、日记与档案研究;其二实地调查或称田野研究。
针对以往改革开放时代文学史观察视角的狭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社会主义文学"作为方法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厘清改革开放时代文学内部的发展逻辑问题,并对现有的文学史叙述进行补充,打捞以往被忽视的文学现象。同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一历史判断,以"社会主义文学"为视角对改革开放时代前一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学"遗产"和"债务"做出初步梳理,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的继承和调整问题提出建议。
可以从四个方面界定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不存在外在于感知行为本身的功利目的;高度注意被感知物的独特性;瞩目于客体的外表而忽视其现实存在;审美客体不是作为符号行驶功能,是不及物的。乔治·迪基破除了审美态度的神话,认为不存在审美态度或审美注意这样的心理范畴,所有假定性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化约为集中注意。在当代西方学界,随着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客体的身份问题的重视,审美态度走向终结。
"互联网+教育"进程中教师教育生活风险是教师旨在满足学生生命发展以及自身工作与发展等方面需要,利用网络教育工具、平台/系统或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时所带来或引发的伤害、损失、危险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智能风险、健康风险、知识风险、伦理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安全风险等六个方面。"互联网+教育"进程中教师教育生活风险的产生与形成,是主体根源、现实社会背景、技术成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要有效应对教师教育生活风险,需要强化教师教育生活风险意识,提高教育生活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教育
期刊
对于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关注"为何学习历史""学习什么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等问题,其核心要义包括: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其重要价值表现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与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历史要从中国古代历史汲取蕴含的优良传统、精神风尚与治国经验,从近现代历史中吸收蕴含的社会规律、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从世界历史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成果及社会治理经验。历史学习,其基本原则与实践指向是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流和本质,要勇于直面历史认知中的重大问题,要切实提
超越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在人的整全性状态之中,情感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心理和社会元素。作为一种人性结构,情感一方面构成并具体地表征个体生命与需求,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就"个体成人"以及"追求美好生活"这一"类群体"目标而言,人们之间又因为情感的相似性、优先性和意向性,而获得达成共识与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可能。情感的这种特殊位置和作用,使得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个性"与"群性"的紧张关系真正地在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实践中得以消解,而由此出发,或许可以为道德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一种具有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突发事件都会对人类集体行为产生巨大冲击。业已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并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对整个国际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在回顾重大突发事件对国际合作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利影响,探讨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尽快恢复正常建设节奏以及建构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对策,尤其是与沿线国家建构"一带一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联合治理机制,为"一带一路"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