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业和地方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着主要支撑作用。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对于该模式下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人才
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方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以行业特色高校发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为着眼点,探索适合于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教育模式。通过行业特色高校、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其所属行业和地方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行业特色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一条长效之路。
一、行业特色高校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建国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整合了全国高校有关专业和系科而组建的单科性院校,它们源于原国家行业管辖,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高校依托各自行业的发展都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行业特色高校被划入省区市为主管理。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行业特色高校在促进国家科技进步、服务行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各自显著的办学特色。行业特色高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次,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第三,行业特色高校具有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具有前瞻性的,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原隶属关系的改变,给行业特色高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有:这些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日益弱化;行业服务意识弱化和服务主动性降低;学科专业特色有所削弱;来自行业部门的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明显减少。这些转制的行业特色高校都面临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合作机构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三方(或两边)的联合;其合作的使命是完成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并使取得的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其实施功能是组织科技生产力的纽带,实现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生产力要素的重组与优化配置,开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成为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调控者的实施运行枢纽。
“产学研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多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围绕彰显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加强同原所属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广泛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以服务原所属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身优势。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定单式”培养就是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即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该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全面培养过程,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足、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等弱点,具备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作为企业直接把入职条件和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不同岗位的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订单”学生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这样企业不但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人力、物力的费用支出,有利于实现企业选拔人的目的;同时企业通过这种提前介入的方式,使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就能直接上岗,有效地缩短了人才培养期。
(二)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与行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行业和地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行业主管部门熟知本行业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目标,为行业特色高校提出切实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同研究和解决有关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畅通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及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在行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建设得到及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三)建设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探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共享行业教学资源。学校在划转地方管理以前,行业系统管理部门多以行政指令给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下派实习教学任务,实习基地建设得到行业广泛支持。在隶属关系变化后,由于学校和行业行政关系的断裂,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得到行业部门的积极支持,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恢复和重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共享行业工程示范基地、科技推广基地、行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源,建设一批满足学校教育科研要求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一般行业高校在划转地方前专业相对较少,学生数量也不是很大,实习经费、实习地点由行业部门统一协调安排,学校只需提供每年有哪些专业多少学生需要实习,行业部门将实习任务以文件的方式下发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企业和科研院所则按文件执行学校的实习任务。行业高校划转地方后,解除了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学生实习实训不再由行政命令安排,企业单位对接受学生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真正能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于是,建设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共享行业教学资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这种模式是一般性大学或主要以培养设计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的合作教育模式。大学本科这一层次的多数高校都采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模式,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定向的重要策略与方法,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时期,建设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运作特点是,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项目来实现基地建设。高校设立由教育项目协调人组成的合作教育部,对外项目协调人代表学校与企业联系、谈判和签约,确立具体的合作教育项目;对内他们是学生的顾问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及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劳动力市场情况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有条不紊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教育项目顺利进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这种合作教育项目的形式和学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各具特色。
(四)项目、课题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行业高校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等为纽带,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科研项目为双方的结合点,以产学研基地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校企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高校实现创新教育注入无穷生机。。
这种教育模式一般被研究型、综合型或主要以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大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或本科高年级阶段使用,如美国的NSF、研究中心、科技园及共同的课题项目,英国的TCS和欧盟的COMETY计划等。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大学的资源,即是否拥有众多的高水平师资、高素质的生源、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充足的研究资金。
(五)高校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
形成高校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优秀的行业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行业高校应围绕新时期行业和地方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探索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造就学科优秀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的人才双向交流,一方面鼓励大学通过各类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为大学培养教师、培训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鼓励大学从企业招聘符合条件的老师,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鼓励大学教师脱产到国内大学、研究所、行业的大公司进行“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大学老师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了解行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骥,詹瞻远,行业高校的特色建设与国际化发展—高校特色发展中外校长论坛综述[J],阅江学刊,2010,4:65-50
[2]王义全,赵金洲,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34-36
[3]吴启迪,扩大共建成果,促进高校行业共同发展—在教育部与中央部门(单位)共建相关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5, 3-16.
[4]张振伟,马建琴,省部共建行业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26(1): 99-101
[5]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 [J],中国软科学,2003,5:99? 104
[6]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15: 5-8.
[7]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求是,2002(20): 11-18.
[8]杨琴,刘清生,杨福章,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与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选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24(8): 117-121
[9]闵涛,陈东,冉进财,中国矿业大学:探索与行业高校相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 3: 40-42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人才
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方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以行业特色高校发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为着眼点,探索适合于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教育模式。通过行业特色高校、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其所属行业和地方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行业特色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一条长效之路。
一、行业特色高校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建国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整合了全国高校有关专业和系科而组建的单科性院校,它们源于原国家行业管辖,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高校依托各自行业的发展都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行业特色高校被划入省区市为主管理。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行业特色高校在促进国家科技进步、服务行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各自显著的办学特色。行业特色高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次,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第三,行业特色高校具有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具有前瞻性的,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原隶属关系的改变,给行业特色高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有:这些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日益弱化;行业服务意识弱化和服务主动性降低;学科专业特色有所削弱;来自行业部门的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明显减少。这些转制的行业特色高校都面临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合作机构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三方(或两边)的联合;其合作的使命是完成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并使取得的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其实施功能是组织科技生产力的纽带,实现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生产力要素的重组与优化配置,开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成为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调控者的实施运行枢纽。
“产学研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多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围绕彰显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加强同原所属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广泛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以服务原所属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身优势。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定单式”培养就是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即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该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全面培养过程,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足、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等弱点,具备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作为企业直接把入职条件和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不同岗位的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订单”学生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这样企业不但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人力、物力的费用支出,有利于实现企业选拔人的目的;同时企业通过这种提前介入的方式,使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就能直接上岗,有效地缩短了人才培养期。
(二)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与行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行业和地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行业主管部门熟知本行业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目标,为行业特色高校提出切实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同研究和解决有关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畅通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及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在行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建设得到及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三)建设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探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共享行业教学资源。学校在划转地方管理以前,行业系统管理部门多以行政指令给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下派实习教学任务,实习基地建设得到行业广泛支持。在隶属关系变化后,由于学校和行业行政关系的断裂,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得到行业部门的积极支持,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恢复和重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共享行业工程示范基地、科技推广基地、行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源,建设一批满足学校教育科研要求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一般行业高校在划转地方前专业相对较少,学生数量也不是很大,实习经费、实习地点由行业部门统一协调安排,学校只需提供每年有哪些专业多少学生需要实习,行业部门将实习任务以文件的方式下发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企业和科研院所则按文件执行学校的实习任务。行业高校划转地方后,解除了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学生实习实训不再由行政命令安排,企业单位对接受学生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真正能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于是,建设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共享行业教学资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这种模式是一般性大学或主要以培养设计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的合作教育模式。大学本科这一层次的多数高校都采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模式,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定向的重要策略与方法,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时期,建设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运作特点是,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项目来实现基地建设。高校设立由教育项目协调人组成的合作教育部,对外项目协调人代表学校与企业联系、谈判和签约,确立具体的合作教育项目;对内他们是学生的顾问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及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劳动力市场情况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有条不紊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教育项目顺利进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这种合作教育项目的形式和学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各具特色。
(四)项目、课题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行业高校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等为纽带,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科研项目为双方的结合点,以产学研基地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校企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高校实现创新教育注入无穷生机。。
这种教育模式一般被研究型、综合型或主要以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大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或本科高年级阶段使用,如美国的NSF、研究中心、科技园及共同的课题项目,英国的TCS和欧盟的COMETY计划等。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大学的资源,即是否拥有众多的高水平师资、高素质的生源、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充足的研究资金。
(五)高校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
形成高校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优秀的行业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行业高校应围绕新时期行业和地方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探索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造就学科优秀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的人才双向交流,一方面鼓励大学通过各类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为大学培养教师、培训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鼓励大学从企业招聘符合条件的老师,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鼓励大学教师脱产到国内大学、研究所、行业的大公司进行“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大学老师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了解行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骥,詹瞻远,行业高校的特色建设与国际化发展—高校特色发展中外校长论坛综述[J],阅江学刊,2010,4:65-50
[2]王义全,赵金洲,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34-36
[3]吴启迪,扩大共建成果,促进高校行业共同发展—在教育部与中央部门(单位)共建相关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5, 3-16.
[4]张振伟,马建琴,省部共建行业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26(1): 99-101
[5]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 [J],中国软科学,2003,5:99? 104
[6]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15: 5-8.
[7]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求是,2002(20): 11-18.
[8]杨琴,刘清生,杨福章,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与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选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24(8): 117-121
[9]闵涛,陈东,冉进财,中国矿业大学:探索与行业高校相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 3: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