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重逢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文化胡同24号,李大钊先生的故居。五月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古树葱郁,胡同安静,我走进这座小院儿。这里是1920年到1924年李大钊先生和家人居住过的地方。进入院儿门口,一位白衣黑裤、气质优雅的女士便做起讲解,起初以为她是故居讲解员,进到院子里,长凳上站着几位白衣长衫的青年朗诵,一下子回到了百年前那个觉醒的年代。
  朗诵者退去,观众在木凳落座,“讲解员”也坐在了观众席。一场沉浸式话剧其实早已开始,原来这位女士是《播火者》剧中的讲述人。观众被悄悄带入了话剧,带入了故事营造的场域。
  十年前,作家蘭宁远编剧的原创话剧《父亲·李大钊》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十年之后,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又将这部作品改编成了沉浸式话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搬到李大钊故居演出。
  该剧导演杨地、马力达以新锐的艺术思想投入导演编创,用新的戏剧形式讲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讲述了那段岁月。沉浸式话剧近几年在中国受到欢迎,它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观演方式,观众可以全方位融入戏剧环境,身临其境。《播火者》就是这样,把观众带回了历史,带回到百年前这个发生过许多故事的院落。
  这是一座三合院,北房三间均有隔断,东间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的卧室,中间是堂屋,女儿星华住西间。东厢房三间,是儿子葆华和亲友及临时来人的住所。西厢房三间,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厅。院中有两棵海棠树。
  故事在小院儿里上演,共产党早期许多活动在这里酝酿,思想在这里闪光。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倾其所有编辑《新青年》,全心投入撰写文章,积极行动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参与共产党的早期创立,解救革命者,面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恐吓和迫害他从未畏惧,在监视与追捕中没有停止思考和行动。
  仿佛真实地进入人物生活,我们看到李大钊和毛泽东、陈独秀的交往,看到妻子赵纫兰对他的担心和默默理解支持,看到他在海棠树下弹琴教孩子们唱《少年先锋队队歌》,看到共产党北京支部成立前后更加忙碌的李大钊……也看到了革命者闪光的灵魂和对亲人、朋友深挚的爱。
  李大钊被捕就义时还不到38岁,他是孩子们记忆中那个忙碌的父亲,是妻子深爱的守常,是学生敬仰的大钊先生,是革命同志心中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创始人。
  剧中有一段朗诵:“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是李大钊写下的文字,他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诠释。这声音回荡在小院里。麻雀掠过海棠树的枝头、这生命的绝响、属于五月的阳光和风、那扇一次次被推开的家门、被革命者踏过的石板……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吧。我们在历史的深处重逢。没有大剧院的灯光音效布景,却有触摸真实历史的心灵震撼。
  话剧最后,观众全体起立,和剧中人物一起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从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可以读出信仰的光辉,神圣凝重。从故居的院落走出来,穿过胡同,走上繁华热闹的大街……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每一缕阳光都有你的力量,每一张幸福的笑脸都绽放在你为之奋斗的今天,伟大的革命先驱,播火者,这盛世如你所愿。
其他文献
一  韬奋住处在上海万宜坊。万宜坊属法国租界。弄内有房屋四排,白墙红瓦,砖混结构的连排别墅建筑,韬奋一家住在54号。小院特别宁静,从院子到楼上楼下都十分地静。沈粹缜静悄悄地在厨房里准备晚餐。  书房的门开了,韬奋从书房出来。在客厅里玩的邹嘉骊看到爸爸走出书房,高兴地迎了过去,想叫爸陪她玩一会儿。韬奋很内疚地抱起女儿,说对不起,爸爸现在不能陪你玩,爸爸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  沈粹缜闻声从厨房出来
期刊
每天上午,马文海仁兄总会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他写家乡的诗作——自2020年9月14日我们相识至今,一天也没中断过。这不,今天发来的是《永济普救寺》七言诗一首:  大唐蒲州峨嵋平,塔矗云端润蟾鸣。白马飞将济城困,同窗杜救张生莺。西厢实甫钟灵慧,跌宕天撮月下逢。拷红风靡六百载,眷成姻缘启河东。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塬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
期刊
对于大多数航天人来说,能来一次中国航天的启航之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毕生的夙愿。我有幸,在2020年的初秋时节来到这里。  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古姑娘,我的家乡距离神舟飞船的着陆场四子王旗仅有不到200公里的路程,小时候,每当电视上播放神舟飞船的消息时,我都格外关注,也正因如此,我知道了“酒泉”这个名字。如今终于来到这里,我竟神奇地有
期刊
“一分钟准备!”“点火!”“起飞!”这是当年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进入倒计时发射程序时,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调度台前下达卫星发射口令……  “下潜!火箭测试正常!艇内各系统工作正常!”我曾经随我国导弹核潜艇潜入水下执行火箭发射试验任务,紧张而有序的场景常常掠过我的脑海,激励我为航天创作……  “报告总理,发射场火箭故障查清并排除,已重新进入发射程序。”我曾经在北京卫星发射指挥控制室奉命向共和
期刊
人 物 表  (按出场顺序排列)  寻访者 女,26岁,少校军衔,总部派出的寻访人员  柴云振 (青年)男,21岁,志愿军战士  首 长 50岁,志愿军某部队司令员  孙洪法 (青年)男,19岁,志愿军战士,柴云振的战友  柴云振 (老年)男,58岁,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王书记 男,56岁,乡党委书记  柴小云 女,30岁,柴云振的女儿,某报社记者  护 士 女,22岁,内蒙古包头某部队医院护士
期刊
一级火箭  没有华丽的外衣,一身素装,铁骨铮铮,浩然正气。  从不炫耀自己,为了把二级、三级火箭送入轨道,而忠于职守,甘当人梯。和多级火箭紧密团结,产生强大的动力,把卫星送入太空,让神舟与天宫翱翔环宇,便悄然离去。一声令下“一级脱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飞船、卫星啊,当你绕着地球,自豪地飞翔时,要记住是谁把你送入蓝天与太空。可莫要忘了陨落的一级…  发射场  坐落在广袤戈壁沙漠里的航天发射场
期刊
一  沉默  沉默  近代祖国被“三山”压迫  曾几何时  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的祖国遍体伤痕  曾几何  封建主义的奴役  我们的生活历尽千灾万祸  曾几何时  官僚资本的掠夺  我们的前程一路坎坷  雪落在广袤的大地上  寒冷封锁着祖国  饥馑的大地向阴暗的天空伸出的  双臂无力地颤抖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沉默  沉默  祖国不再沉默  十月革命一声惊雷  马列主义伴着五四新风觉
期刊
清代词论家周济曾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更在于它蕴含着的时代缩影。在革命的峥嵘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创作了大量诗词,他们用古诗词的隽永,记录下人间正道的沧桑,用从头越的豪迈,抒写着气吞山河的豁达。一首首诗词,栩栩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中共党史的发展进程。  粪土当年万户侯  1921年8月3
期刊
嫦娥的眼睛  我相信嫦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  她的眼睛闪烁着群星,  她的眼睫围绕着地球的山林,  她的瞳孔透视着浪漫的柔情。  千家万户窗前流淌着她银色的光阴,  连绵的琵琶反弹着她的小夜曲。  她的上弦拨动着肃籁长调,  她的下弦滑行出夜莺的洞箫。  她的眼眶启开碧落坤灵,  她的眼轮罩着尘世黎民。  她忽而笑眯成了蛾眉,  她须臾垂下羞涩的眼帘。  她转过身,暗夜的阴霾将她遮蔽住,  她侧过
期刊
此刻,遥远的太空,成为一群人最亲近的牵挂。  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飞向太空,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一群人魂牵梦绕,时刻牵挂。  他们就是离航天员最近的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科研人员。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该中心主要承担航天员系统和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和试验任务,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