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作为现代教育数学教学工作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至关重要。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我国学术界认为,凡是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具体说,非智力因素是由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也就是说,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八百名学生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拉大学生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性,不掘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品质。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超常儿童和科技少年大学的少年班学生所作的研究也表明,这些少年大都具有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等。这类材料充分证明了成功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特殊功能上。第一,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他们进行种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且,由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大的内驱力,能维持较长的学习时间。第二,非智力因素具有定向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一个对某门学科怀有浓厚兴趣或学习热情的学习,他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从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甚至终身不改。第三,非智力因素具有维持功能,他能使学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到底。比如,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写道,少年仲永“十岁神童”,“十五才子”,可是二十岁智力却“泯然众人矣”,仲永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智力发展有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的现象。第四,非智力因素具有促进功能。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玩强的学习毅力等能促进学习注意力、思维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爱迪生少时家寒,智力低下,做过报童、木工,但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搞实验经常昼夜不眠,终于成为世界大发明家,不可否认,爱迪生玩强意志品质,是成为他非凡智慧孕育科学研究成果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五,非智力因素具有调节功能。这种调节功能在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只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功能,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井然有序,效果提高。
由上可知,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控制系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革除那种仅仅把教学看成是传受知识的片面认识。应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
1.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有人形象地把动机喻为汽车上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可见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学生的学习总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一个人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放在核心地位。
1.1强化学习目的教育。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形象的方式,启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建设联系起来,体会到掌握科学知识是将来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内驱力是学习强有力的内部因素,这种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它是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心理因素派生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得了知识,就是这种动机的最好奖励。教学的主要职责也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教师切勿等待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以后再进行教学,因为动机既是学习的原因,也是学习的结果,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也就就会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
1.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所谓志向水平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持有稳定的抱负和期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常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志向水平高。而经常感受失败体验的学生,则志向水平低。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最终会导致回避退缩的反应,丧失学习上的信念。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经常努力,较艰险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积累成功的经验,努力提高志向水平。
1.4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困难,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情境。认知派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情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合适时,兴趣最大。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1.5避免威胁性考试与竞争。许多心理学家都建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避免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具有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当学生体验或预测到因学习成绩不好时会丧失自尊心,产生焦虑情绪,从而抑制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当然,适度地运用考试和竞争,是引起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这样,有利于激励进取,避免懈怠。
1.6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把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运用于教学实际。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倾向,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2.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功的起点。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有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大脑有关部分的积极活动,而不兴趣的东西,则令人感到枯燥无味,这种厌烦情绪就会引起大脑的抑制作用。因此,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进行自觉学习的重要一环。 2.1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各学科知识都自己特定的范围,即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因此,教师除了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外,更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如语文的诗情画意;数学的逻辑推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教学;音乐、美术、体育的优美感受等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上课时娓娓动听的讲解,琅琅上口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情,爱憎分明的情感,使学生爱到强烈的感染,觉得听课是一乐趣,一种艺术享受,因而,他的学生大都能够自觉地学习。
2.2克服学习障碍,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越过障碍,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逐步稳定其学习兴趣。如果越不过障碍,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在知识掌握上“欠帐越来越多”,于是学习兴趣锐减,甚至会导致“索然无味”。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或辍学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要善于研究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不易掌握的关键点,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其较难掌握的知识,减缓和防止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学生弄懂学习上的疑难,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们一些教师上课存在着两个弱点,一是对每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二是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不够清楚,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一步跟不上,简单呆板,枯燥无味,因而教得费劲,效果却欠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有趣的内容和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变枯燥为有趣。当然,老师讲课的好坏,不在于他能“侃”,能天南地北地海“说,而在于他能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生动地、条理化地进行语言传授,不要用一低级趣味的语言去迎合学生,而要用知识本身来吸引来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4渗透学科史教育,提高学生兴趣。各科的发展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它是由许多真人真事构成的,这些故事里有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必然和偶然。特别是一些优秀人物献身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人民的巨大贡献,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立志要在“数学皇冠上嵌上一颗明珠”,就是在中学听数学课时立下的志愿。我国在科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会鼓舞学生感到自豪,而在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方的落后状况又会激励学生立志攀登。
2.5利用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兴趣。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的基础知识后,就不会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他们对课外读物,学科小组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比赛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并加强具体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发展学生兴趣。否则,学生在自己的课外阅读、制作、实验等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由于得不到解决而降低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如果得不到正确发挥,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泯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长学生才干,培养志趣的最好方式。
3.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媒介
实践表明,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特殊的内在作用,积极、热烈的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的内在动力,而消极的情感,则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起作关性的媒介作用。
3.1导之以行,激发情感。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行动上尊老爱幼,关心和帮助别人,对人有礼貌,养成助人为乐的品质,把“粒粒皆辛苦”的体验逐步扩大为爱护公物的精神。学会接触实际,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体验发现的快感。总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身体力行,养分成必要的习惯,从而唤起学生美的学习情感。
3.2创设情境,熏陶情感。具体的情感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要唤起和强化学生某种情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感和气氛。例如,少先队,团队活动,升旗仪式可以熏陶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参观工厂,亲自实验等可以唤起学生爱科学、攀高峰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3动之以情,增强情感。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感染学生。马尔连苛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虑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了病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带入课堂。那种把对社会不满或对领导有意见的牢骚话用于课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爱的环境,营造爱的氛围,用爱的情感感染学生。
3.4晓之以理,升华情感。俗语说,知之深,爱之切是有道理的。为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感情,就应该让学生对该科有关知识有所了解,懂得有关道理。例如:数学中圆周率的来历,求根公式的推导,勾股定理的应用等。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浅入地讲清道理,引导诱发学生学好知识,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情感得到升华。
4.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
意志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并根据这种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开始时干劲十足,一但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是意志薄弱的具表现。因此,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致关重要。 4.1加强理想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祟高的生活目标,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理想越在,生活目标越祟高,横在他面前的障碍也越大,困难也越大,而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动力也越大,例如,我国细菌学家高士其同志,早在青年时代就受到甲型脑炎的侵袭,左耳失听,手脚行动不灵,后来发展到四肢瘫痪,可是他不仅带病完成学业,而且不远千里,辗转中跋涉,从国民党统治的上海赶到革命圣地延安,写了大量科普读物。又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田沛发,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上学,他硬是从十多公里的地方背来一所学校。让学生知道他们惊人的意志,非凡的毅力,是和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祟高理想分不开的。
4.2开展有益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关活动让学生参与。比如,开展体育运动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知识库等活动,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坚毅,勇敢,果断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4.3注意因材施教,学生的意志类型各不相同,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措施进行教育,一般来说,对意志薄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学生,应加强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教育;对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加强他们的勇敢、果断精神的培养;对冒失、轻率的学生,应培养他们沉着、细心的品质;对坐立不停、缺乏自制力的“多动症”学生,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对缺乏毅力的学生,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坚韧精神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不同类型意志的学生,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5.培养独立的性格特点,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其独有的生活实践中,同周围人们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好场所,它一方面把人类积累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装,同时,又通过集体活动,借助集休力量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生活的目标,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符合集体和社会要求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也就对他们的性格进行有定向的培养。
5.1思想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文化浸蚀到学校中来,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学生和身心健康,部分学生还染上吸毒的恶习。因此,教师要给合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能分清是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四化的坚定信念,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使学生良好的性格得到肯定,不良性格得到纠正。
5.2树立良好性格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英雄模范所展现的坚强性;教材、电影、电视及报刊中的英勇行为和良好的性格都是生动的榜样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给学生,鼓励他们对照学习。
5.3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性格特点,要及时正确地评价,使他们巩固发扬。而当出现不良好性格特点时,要及时制止,说明它将产生的后果,也要指明改正的方向,引导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
综上所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取得效果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情感——意志三部分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属于认识过程的智力训练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一个他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磨炼他们的学习意志,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智力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小军,朱普涛.谈谈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具体做法的体会.《教育探索》(哈尔滨),1996年第1期.
[2]张佩华,穆毅.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4期.
[3]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二次印刷版.
[4]金惠堂,陆云华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资料选编.上海师范大学教管理系,1987年5月.
[5]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师大.
[7]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苏岳.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10]李善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也就是说,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八百名学生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拉大学生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性,不掘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品质。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超常儿童和科技少年大学的少年班学生所作的研究也表明,这些少年大都具有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等。这类材料充分证明了成功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特殊功能上。第一,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他们进行种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且,由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大的内驱力,能维持较长的学习时间。第二,非智力因素具有定向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一个对某门学科怀有浓厚兴趣或学习热情的学习,他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从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甚至终身不改。第三,非智力因素具有维持功能,他能使学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到底。比如,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写道,少年仲永“十岁神童”,“十五才子”,可是二十岁智力却“泯然众人矣”,仲永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智力发展有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的现象。第四,非智力因素具有促进功能。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玩强的学习毅力等能促进学习注意力、思维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爱迪生少时家寒,智力低下,做过报童、木工,但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搞实验经常昼夜不眠,终于成为世界大发明家,不可否认,爱迪生玩强意志品质,是成为他非凡智慧孕育科学研究成果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五,非智力因素具有调节功能。这种调节功能在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只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功能,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井然有序,效果提高。
由上可知,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控制系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革除那种仅仅把教学看成是传受知识的片面认识。应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
1.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有人形象地把动机喻为汽车上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可见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学生的学习总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一个人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放在核心地位。
1.1强化学习目的教育。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形象的方式,启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建设联系起来,体会到掌握科学知识是将来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内驱力是学习强有力的内部因素,这种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它是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心理因素派生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得了知识,就是这种动机的最好奖励。教学的主要职责也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教师切勿等待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以后再进行教学,因为动机既是学习的原因,也是学习的结果,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也就就会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
1.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所谓志向水平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持有稳定的抱负和期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常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志向水平高。而经常感受失败体验的学生,则志向水平低。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最终会导致回避退缩的反应,丧失学习上的信念。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经常努力,较艰险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积累成功的经验,努力提高志向水平。
1.4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困难,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情境。认知派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情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合适时,兴趣最大。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1.5避免威胁性考试与竞争。许多心理学家都建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避免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具有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当学生体验或预测到因学习成绩不好时会丧失自尊心,产生焦虑情绪,从而抑制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当然,适度地运用考试和竞争,是引起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这样,有利于激励进取,避免懈怠。
1.6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把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运用于教学实际。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倾向,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2.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功的起点。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有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大脑有关部分的积极活动,而不兴趣的东西,则令人感到枯燥无味,这种厌烦情绪就会引起大脑的抑制作用。因此,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进行自觉学习的重要一环。 2.1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各学科知识都自己特定的范围,即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因此,教师除了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外,更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如语文的诗情画意;数学的逻辑推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教学;音乐、美术、体育的优美感受等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上课时娓娓动听的讲解,琅琅上口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情,爱憎分明的情感,使学生爱到强烈的感染,觉得听课是一乐趣,一种艺术享受,因而,他的学生大都能够自觉地学习。
2.2克服学习障碍,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越过障碍,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逐步稳定其学习兴趣。如果越不过障碍,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在知识掌握上“欠帐越来越多”,于是学习兴趣锐减,甚至会导致“索然无味”。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或辍学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要善于研究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不易掌握的关键点,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其较难掌握的知识,减缓和防止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学生弄懂学习上的疑难,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们一些教师上课存在着两个弱点,一是对每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二是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不够清楚,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一步跟不上,简单呆板,枯燥无味,因而教得费劲,效果却欠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有趣的内容和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变枯燥为有趣。当然,老师讲课的好坏,不在于他能“侃”,能天南地北地海“说,而在于他能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生动地、条理化地进行语言传授,不要用一低级趣味的语言去迎合学生,而要用知识本身来吸引来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4渗透学科史教育,提高学生兴趣。各科的发展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它是由许多真人真事构成的,这些故事里有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必然和偶然。特别是一些优秀人物献身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人民的巨大贡献,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立志要在“数学皇冠上嵌上一颗明珠”,就是在中学听数学课时立下的志愿。我国在科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会鼓舞学生感到自豪,而在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方的落后状况又会激励学生立志攀登。
2.5利用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兴趣。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的基础知识后,就不会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他们对课外读物,学科小组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比赛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并加强具体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发展学生兴趣。否则,学生在自己的课外阅读、制作、实验等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由于得不到解决而降低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如果得不到正确发挥,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泯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长学生才干,培养志趣的最好方式。
3.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媒介
实践表明,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特殊的内在作用,积极、热烈的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的内在动力,而消极的情感,则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起作关性的媒介作用。
3.1导之以行,激发情感。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行动上尊老爱幼,关心和帮助别人,对人有礼貌,养成助人为乐的品质,把“粒粒皆辛苦”的体验逐步扩大为爱护公物的精神。学会接触实际,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体验发现的快感。总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身体力行,养分成必要的习惯,从而唤起学生美的学习情感。
3.2创设情境,熏陶情感。具体的情感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要唤起和强化学生某种情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感和气氛。例如,少先队,团队活动,升旗仪式可以熏陶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参观工厂,亲自实验等可以唤起学生爱科学、攀高峰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3动之以情,增强情感。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感染学生。马尔连苛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虑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了病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带入课堂。那种把对社会不满或对领导有意见的牢骚话用于课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爱的环境,营造爱的氛围,用爱的情感感染学生。
3.4晓之以理,升华情感。俗语说,知之深,爱之切是有道理的。为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感情,就应该让学生对该科有关知识有所了解,懂得有关道理。例如:数学中圆周率的来历,求根公式的推导,勾股定理的应用等。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浅入地讲清道理,引导诱发学生学好知识,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情感得到升华。
4.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
意志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并根据这种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开始时干劲十足,一但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是意志薄弱的具表现。因此,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致关重要。 4.1加强理想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祟高的生活目标,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理想越在,生活目标越祟高,横在他面前的障碍也越大,困难也越大,而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动力也越大,例如,我国细菌学家高士其同志,早在青年时代就受到甲型脑炎的侵袭,左耳失听,手脚行动不灵,后来发展到四肢瘫痪,可是他不仅带病完成学业,而且不远千里,辗转中跋涉,从国民党统治的上海赶到革命圣地延安,写了大量科普读物。又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田沛发,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上学,他硬是从十多公里的地方背来一所学校。让学生知道他们惊人的意志,非凡的毅力,是和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祟高理想分不开的。
4.2开展有益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关活动让学生参与。比如,开展体育运动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知识库等活动,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坚毅,勇敢,果断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4.3注意因材施教,学生的意志类型各不相同,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措施进行教育,一般来说,对意志薄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学生,应加强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教育;对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加强他们的勇敢、果断精神的培养;对冒失、轻率的学生,应培养他们沉着、细心的品质;对坐立不停、缺乏自制力的“多动症”学生,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对缺乏毅力的学生,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坚韧精神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不同类型意志的学生,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5.培养独立的性格特点,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其独有的生活实践中,同周围人们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好场所,它一方面把人类积累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装,同时,又通过集体活动,借助集休力量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生活的目标,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符合集体和社会要求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也就对他们的性格进行有定向的培养。
5.1思想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文化浸蚀到学校中来,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学生和身心健康,部分学生还染上吸毒的恶习。因此,教师要给合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能分清是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四化的坚定信念,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使学生良好的性格得到肯定,不良性格得到纠正。
5.2树立良好性格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英雄模范所展现的坚强性;教材、电影、电视及报刊中的英勇行为和良好的性格都是生动的榜样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给学生,鼓励他们对照学习。
5.3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性格特点,要及时正确地评价,使他们巩固发扬。而当出现不良好性格特点时,要及时制止,说明它将产生的后果,也要指明改正的方向,引导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
综上所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取得效果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情感——意志三部分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属于认识过程的智力训练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一个他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磨炼他们的学习意志,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智力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小军,朱普涛.谈谈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具体做法的体会.《教育探索》(哈尔滨),1996年第1期.
[2]张佩华,穆毅.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4期.
[3]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二次印刷版.
[4]金惠堂,陆云华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资料选编.上海师范大学教管理系,1987年5月.
[5]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师大.
[7]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苏岳.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10]李善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