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欧元正式诞生,到今年1月1日,斯洛伐克正式加入欧元区为止,欧元区总共吸纳了27个欧盟成员国中的16个,涵盖约3.26亿人口,该区域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元自诞生以来,已成为全球持有量第二的储备货币,仅次于美元。今年,欧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迎来了十岁生日,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作为区域合作货币的典范,欧元的出现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准备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1958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包括6个创始国家,即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欧共体成立之初,主要致力于工业品的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对货币合作并未作具体的规定。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欧共体面临着如何稳定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及成员国汇率发生变动时如何保持农产品的相同价格等一系列问题,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合作提到了议事日程。1964年,欧共体成立貨币委员会。1969年欧共体海牙首脑会议公告正式提出,将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作为欧共体的一项重要目标,随后欧共体形成了具体实施的维尔纳计划(Werner Plan),该计划设定10年内分三阶段实现经货联盟。但是,由于标志着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石油危机和西方世界严重的经济衰退,欧共体成员国国内经济随之恶化,加之以西德和荷兰为一方,法、比和欧共体委员会为另一方,欧共体对货币合作政策产生根本性分歧。20世纪70年代初,因无法使自己货币汇率波动限制在既定的幅度之内,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被迫先后退出蛇形联合浮动体系,成员国财长决定将对美元的联合浮动改为固定汇率,其他成员国迫于经济困难,也开始奉行各自为政的经济政策,维尔纳计划的执行实际陷入瘫痪,欧共体货币合作政策的初步尝试失败。
二、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建立。为了摆脱美元频繁剧烈波动对欧共体成员国汇率和经济造成的冲击,也为了促进成员国间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复苏,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成为欧共体的重要政策选择。再加上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滞胀的情况有了一定好转,而“维尔纳计划”第一阶段实行的蛇形联合浮动汇率制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验,1978年7月不来梅会议上,在当时西德总理施密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的积极推动下,两国作为发起国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式建议,并获得通过。次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该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创立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实行对内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和对外联合浮动的汇率并建立相应干预机制;扩大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规模,通过向成员国提供信贷支持增强其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促使欧洲逐步走向一个相对独立的货币稳定区,为国际货币体系从以美元为中心向多元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自从欧洲货币单位创建后,因其价值稳定、外汇风险小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其货币作用与日俱增,已成为当时国际金融市场重要货币之一。
三、欧洲货币联盟(EMU)的实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共体经济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为解决低增长和居高不下的失业问题,欧共体委员会于1985年发表白皮书,制定了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和推动商品、资本及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经济增长战略。在此基础上,1986年2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签署了《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为建立统一的内部大市场奠定了法律基础。作为对真正共同市场的货币金融政策的保证,以目标层次更高的欧洲货币联盟来取代欧洲货币体系已势在必行。1989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关于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阐述了分三阶段实施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其目标层次更高,即建立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最大程度地减弱汇率波动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作用,最终将走向单一货币;实现的手段更为健全,即为此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1992年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Maastricht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的签署确定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先行的目标,使得该条约对欧洲经济与货币政策的深化合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紧接着,欧盟货币合作度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危机。当时因两德合并造成欧洲汇率机制的领头羊德国马克走弱,继而引发市场上对欧洲货币单位的信心下降,市场对意大利里拉、英镑和法国法郎的投机,使上述货币大幅贬值。随后经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欧盟已扩大到15个欧洲国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为解决政治意愿无法跟上货币联合步伐的老问题,1996年欧盟都柏林会议通过德国提议下的稳定和增长公约,规定了对违反趋同标准的制裁和罚款措施,以使欧盟各国增强信心,提高实现欧元的政治联合意愿。该公约还首次公布了即将使用的欧元钞票样式。1997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欧盟15国除希腊之外,其余14国均可达到加入EMU的标准,但英国、丹麦和瑞典已表示不首批加入,因此次年5月的欧盟伦敦会议确定了11国首批于1999年1月1日实现单一货币。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提前开始运作,预先筹备相关事宜。经过欧元与EMU成员国货币同时使用的过渡期后,2002年7月1日EMU成员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领域。
作为区域货币合作的典范,欧元已经诞生十周年。从其走过的十年历程来看,首先,欧元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结构调整。欧元在欧盟内部增强价格透明度,减少汇兑风险和交易费用,充实欧盟共同市场,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际收益,从而促进了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其次,欧元有助于欧盟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三,欧元增强了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地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促进了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平衡发展。第四,欧元标志着欧盟三大支柱之一的经货联盟的实现,极大地促进了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并加快了欧盟扩大的步伐。
如今,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欧盟及欧元区经济的步入衰退,欧元也面临着巨大考验,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凸显,希腊、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财政货币环境堪忧。由于欧央行的独立权限有限,它对货币政策的指导作用受到巨大制约,其非主权国家央行的性质使之行动备受掣肘。而且由于欧盟中东欧地区成员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很可能对欧盟造成新一轮冲击,进而打击欧元区经济。最近,欧盟拒绝了有关波兰等中东欧成员国加速加入欧元区,以帮助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的建议,充分体现了欧元区自保求稳、渡过难关的政策取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有了欧元,欧盟这个巨大经济体才得以在近两年来剧烈的国际金融动荡中稳住了阵脚,并有能力质疑美国的金融监管失误,提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建议,进而推广自己稳健的货币经济政策模式,力图提高欧盟的国际政治地位。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副主任
(责编/赵哲)
作为区域合作货币的典范,欧元的出现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准备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1958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包括6个创始国家,即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欧共体成立之初,主要致力于工业品的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对货币合作并未作具体的规定。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欧共体面临着如何稳定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及成员国汇率发生变动时如何保持农产品的相同价格等一系列问题,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合作提到了议事日程。1964年,欧共体成立貨币委员会。1969年欧共体海牙首脑会议公告正式提出,将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作为欧共体的一项重要目标,随后欧共体形成了具体实施的维尔纳计划(Werner Plan),该计划设定10年内分三阶段实现经货联盟。但是,由于标志着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石油危机和西方世界严重的经济衰退,欧共体成员国国内经济随之恶化,加之以西德和荷兰为一方,法、比和欧共体委员会为另一方,欧共体对货币合作政策产生根本性分歧。20世纪70年代初,因无法使自己货币汇率波动限制在既定的幅度之内,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被迫先后退出蛇形联合浮动体系,成员国财长决定将对美元的联合浮动改为固定汇率,其他成员国迫于经济困难,也开始奉行各自为政的经济政策,维尔纳计划的执行实际陷入瘫痪,欧共体货币合作政策的初步尝试失败。
二、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建立。为了摆脱美元频繁剧烈波动对欧共体成员国汇率和经济造成的冲击,也为了促进成员国间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复苏,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成为欧共体的重要政策选择。再加上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滞胀的情况有了一定好转,而“维尔纳计划”第一阶段实行的蛇形联合浮动汇率制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验,1978年7月不来梅会议上,在当时西德总理施密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的积极推动下,两国作为发起国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式建议,并获得通过。次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该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创立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实行对内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和对外联合浮动的汇率并建立相应干预机制;扩大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规模,通过向成员国提供信贷支持增强其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促使欧洲逐步走向一个相对独立的货币稳定区,为国际货币体系从以美元为中心向多元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自从欧洲货币单位创建后,因其价值稳定、外汇风险小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其货币作用与日俱增,已成为当时国际金融市场重要货币之一。
三、欧洲货币联盟(EMU)的实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共体经济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为解决低增长和居高不下的失业问题,欧共体委员会于1985年发表白皮书,制定了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和推动商品、资本及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经济增长战略。在此基础上,1986年2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签署了《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为建立统一的内部大市场奠定了法律基础。作为对真正共同市场的货币金融政策的保证,以目标层次更高的欧洲货币联盟来取代欧洲货币体系已势在必行。1989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关于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阐述了分三阶段实施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其目标层次更高,即建立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最大程度地减弱汇率波动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作用,最终将走向单一货币;实现的手段更为健全,即为此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1992年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Maastricht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的签署确定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先行的目标,使得该条约对欧洲经济与货币政策的深化合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紧接着,欧盟货币合作度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危机。当时因两德合并造成欧洲汇率机制的领头羊德国马克走弱,继而引发市场上对欧洲货币单位的信心下降,市场对意大利里拉、英镑和法国法郎的投机,使上述货币大幅贬值。随后经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欧盟已扩大到15个欧洲国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为解决政治意愿无法跟上货币联合步伐的老问题,1996年欧盟都柏林会议通过德国提议下的稳定和增长公约,规定了对违反趋同标准的制裁和罚款措施,以使欧盟各国增强信心,提高实现欧元的政治联合意愿。该公约还首次公布了即将使用的欧元钞票样式。1997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欧盟15国除希腊之外,其余14国均可达到加入EMU的标准,但英国、丹麦和瑞典已表示不首批加入,因此次年5月的欧盟伦敦会议确定了11国首批于1999年1月1日实现单一货币。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提前开始运作,预先筹备相关事宜。经过欧元与EMU成员国货币同时使用的过渡期后,2002年7月1日EMU成员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领域。
作为区域货币合作的典范,欧元已经诞生十周年。从其走过的十年历程来看,首先,欧元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结构调整。欧元在欧盟内部增强价格透明度,减少汇兑风险和交易费用,充实欧盟共同市场,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际收益,从而促进了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其次,欧元有助于欧盟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三,欧元增强了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地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促进了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平衡发展。第四,欧元标志着欧盟三大支柱之一的经货联盟的实现,极大地促进了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并加快了欧盟扩大的步伐。
如今,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欧盟及欧元区经济的步入衰退,欧元也面临着巨大考验,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凸显,希腊、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财政货币环境堪忧。由于欧央行的独立权限有限,它对货币政策的指导作用受到巨大制约,其非主权国家央行的性质使之行动备受掣肘。而且由于欧盟中东欧地区成员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很可能对欧盟造成新一轮冲击,进而打击欧元区经济。最近,欧盟拒绝了有关波兰等中东欧成员国加速加入欧元区,以帮助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的建议,充分体现了欧元区自保求稳、渡过难关的政策取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有了欧元,欧盟这个巨大经济体才得以在近两年来剧烈的国际金融动荡中稳住了阵脚,并有能力质疑美国的金融监管失误,提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建议,进而推广自己稳健的货币经济政策模式,力图提高欧盟的国际政治地位。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副主任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