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伦敦摄影博览会看摄影收藏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照片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摄影师群体也在不断扩大,不少人怀疑随着摄影门槛越来越低,照片不那么值钱了。在大众传播领域可能确实如此,但作为收藏领域的艺术品,照片的价格却并没有因为量大而下滑,反而越来越值钱。这点从日益热闹的各地摄影博览会就能看出来。
  5月18日至22日,新一届的伦敦摄影博览会(Photo London)又将在泰晤士河边上的萨默塞特官(Somerset House)举办。届时,这座18世纪风格的建筑会迎来17个国家的87家画廊,展示他们代理的艺术家作品,并为之寻找合适的买家。
  伦敦摄影博览会由法里达·法萨德(Fa-rida Farshad)和迈克尔·本森(MichaelBenson)创建于2015年,虽然今年只是第三届,但影响力已不小。本森本人很看好摄影收藏,他曾表示,摄影作品的收藏群体正在快速增长,摄影必将成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媒介之一。
  博览会设立伊始,便有评论说它在挑战隔海相望的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与法国相比,英国同样是摄影的故乡,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摄影组织和媒体,以及很多享誉全球的摄影名家,而且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品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都在英国。这都可以看成是伦敦摄影博览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通过伦敦摄影博览会,我们可以一窥当代摄影收藏的发展。
  重要个展
  如果你关注伦敦摄影博览会,那么下面几个重要的个展不能错过:
  英国摄影师杰森·舒尔曼(Ja sonShulman,Cob画廊代理)受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的影响很深。他的创作方法是将相机对准电脑屏幕,而电脑正在播放某部电影。他用长时间曝光的方式将电影中连续画面压缩到一张照片中,这一系列叫做《电影照片》(Photographs of Film)。他的作品就像是透纳式的风景画,很少有清晰的影像,观众只能依稀辨别出某些场景、人物、形状,影像风格朦胧而抽象。
  透纳还影响了另一对英国摄影师组合乔纳森·安德森和埃德温·卢(Jonathan Anderson&EdwinLow)的作品《航行》(Voyages)。这部作品起初是安德森和卢为伦敦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创作。之所以命名为《航行》,是因为他们拍摄了该博物馆的船模型藏品,也比喻这些模型所代表的航海时代,希望观众从中联想到那段历史。拍摄时,安德森和卢只使用了环境光,模型也都罩着保护膜,借此模拟透纳式效果。
  Camera Work画廊带来著名荷兰摄影师和电影导演安东·寇班(Anton Corbjin)的黑白摄影作品《第五》(Number 5)。寇班是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音乐摄影师,他拍摄的U2、涅槃(Nirvana)等不少乐队的照片已成为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图像。除了音乐人,他也拍摄过不少知名画家。
  Ben Brown画廊带来了巴西摄影师和混合材料艺术家威克·穆尼兹(Vik Muniz)以及德国著名摄影师康迪达·赫弗(Candida H6fer)的个展。穆尼兹的最特别之处是他善于使用多种材料(包括很多废弃物),比如他在創作中会用到盐、番茄酱、旧杂志、灰尘、建筑模型等来创作肖像,之后用相机拍下照片。这些照片远看很容易辨别轮廓,近看则具有讽刺效果。赫弗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代表性摄影师,本次展出的是她的《奥地利》(Austrian)系列。赫弗从1980年代开始倾情于拍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和音乐厅等标志性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作品冷静、客观,具有鲜明的杜塞尔多夫学派特色。
  Alison Jacques画廊展出的是美国知名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梅普尔索普自1976年举办首次个展后便迅速成名,但同时他的作品和个人生活也受到过不少非议,是一个很具有话题性的摄影师:他拍摄了很多在当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题材,如黑人人体、同性恋;他的花卉作品也很具性意味;他死于艾滋病。不过,梅普尔索普的作品价格在近些年一直在上升,单张作品价格常达到数十万美元。
  除了名家名作,本次伦敦摄影博览会也有新人新作。Roman Road画廊带来了年轻波兰摄影师娜塔莉亚·拉赫一拉霍维奇(Natalia Lach-Lachowicz)的作品《是》(Tak)。拉赫一拉霍维奇在铝块表面印上了一系列抹了口红的嘴唇照片,所有的嘴型都像是在发“Tak”的声音,Tak的意思是“是”。这些作品既是摄影作品,也是装置作品,她用这样的方式在探索摄影的多种表达方法。
  The Little Black画廊展出了罗勃·曼迪(RobMunday)的一组3D摄影作品《自然科学》(NaturaEum)。曼迪是全息照片技术领域的先驱之一,1991年,他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3D数字全息图打印机,创造了世界hg一台数码全息图。而且,他还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息摄影硕士学位课程。
  女性摄影师
  今年的伦敦摄影博览会对女性摄影师的关注也不少。Steven Kasher画廊将带来一个女性摄影师群展,展出玛丽安娜·罗森(Marianna Rothen)、奥利维亚·洛彻(OliviaLocher),萨基科·诺默拉(SakikoNomura),维维恩·梅尔(Vivian Maier)和玛莎-库珀(Martha Cooper)等人的作品。其中最后一个摄影师很值得关注,玛莎·库珀是很有代表性的美国街头摄影师,在1970年代后期,她开始为《纽约邮报》工作,主要拍摄人物故事。一段时间后,她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年轻的街头艺术家,教她涂鸦。从此,库珀开始痴迷于纽约的地下亚文化,她经常在夜晚的贫民窟或者废弃建筑物内外拍摄涂鸦艺术家们的创作。
  Flowers画廊将展出荷兰女摄影师斯卡利特·胡夫特·格拉福德(Scarlett Hooft Oraafland)的作品《绣花》(Embroidered),该作品到目前为止没有正式发表过。格拉福德喜欢在离家遥远的地方拍照片,比如玻利维亚的高海拔盐湖、冰岛的边远农场、也门或者马达加斯加的海滩。她的作品多反映大自然脆弱的一面,画面明亮、色彩鲜艳,富有超现实感。   时装摄影
  Louise Alexander画廊会带来20世纪特别有影响力又十分激进的一位时装摄影师盖·伯丁(GuyBourdin)的作品。从1950年代开始,伯丁就与著名时尚杂志VOGUE合作,到1970年代,他的照片几乎登遍所有时尚刊物。伯丁的照片有两个特征,一是照片往往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不像我们经常在时尚杂志上看到的模特照片,照片中模特的动作和行为总是让人出其不意,极具戏剧化甚至有点荒谬;另—个特征是他的照片性暗示意味非常浓烈,经常用性欲来暗示消费。在伦看到伯丁的黑白作品、宝丽来照片,以及他画的草图和日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伯丁用过埃德温·哈兰(Edwin Hallan)作化名,观众可以在一些照片上看到这个签名。
  ATLAS画廊则带来亚瑟·艾格特(ArthurElgort)的照片。最开始,艾格特是学画画的,后转做摄影。艾格特作品也几乎登遍时尚刊物,他和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一起,给当时的时尚摄影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此外,Michael Hoppen画廊带来了英国摄影师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时装照片,他喜欢在照片中营造梦幻感,经常给高级服装定制品牌拍摄。Hamiltons画廊也会在博览会上销售同样是时装摄影大师级人物的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欧文·佩恩(Irving Penn)和赫柏·利兹(Herb Ritts)的照片。
  国际视野
  博览会上将有11家画廊带来日本摄影师的作品,其中IBASHO画廊、Hamiltons画廊和Bendrido画廊的展品值得关注。
  IBASHO画廊是2015年3月才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开业的新画廊,画廊的名字是日语“局场所”的音译,意思是“一个你能找到自己的地方”。这个画廊主要代理日本艺术类摄影师和受日本摄影影响的西方摄影师作品,有大师级摄影师,也有新锐摄影师。伦敦摄影博览会上,IBASHO画廊会展出槽橘朝子、柴田敏雄、荒木经惟等人的照片。其中,槽橘朝子的作品探讨了水和土地的关系;柴田敏雄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专注于寻找自然之间的联系。
  Talk Persons画廊集中带来了5位芬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Jaakko Kahilaniemi,Hilla Kurki,KiraLeskinen,Anna Reivila以及Niko Luoma,他们都属于赫尔辛基学院派(The Helsinki Sch001)的成员。赫尔辛基学院派指一些执教或毕业于赫尔辛基几所艺术、设计和建筑类大学的艺术家所组成的松散团体。1990年代,赫尔辛基学院派这个词开始指代一种教学方法,后来发展成一种国际认可的艺术教学和职业培养模式。其中,Niko Luoma较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十分抽象,创作方法比较独特,不断对单一负片进行重复曝光,有时多达上千次,从而形成一个关于时间的抽象图案。
  EKHO画廊带来了多位智利艺术家的作品,希望帮他们在欧洲打开销路。這些艺术家包括克劳迪奥·贝尔托尼(Claudio Bertoni)、马里奥·丰塞卡(MarioFonseca)、尼古拉斯·佛朗哥(Nicol á s Franco)、刘·马力诺(Liú Marino)、马塞洛·蒙特西诺(Marcelo Montecino)、毛里西奥·瓦伦苏拉(MauficioValenzuela)、杰米·维西卡(Jaime Villaseca)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有鲜明的智利特色,创作内容也主要围绕智利和拉丁美洲的政治和历史等话题。
  Ben Brown画廊带来了三位中国艺术家KittyChou、陈维和蒋鹏奕的作品。Kitty Chou 1961年出生于香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商业管理学士学位,其后在纽约室内设计学院得到室内设计的艺术学士学位,他对“意外”摄影有很浓的兴趣,作品风格比较抽象,并着意于在照片中寻找诗意;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在生活在北京,主要从事观念摄影创作,作品大都通过戏剧化场景的搭建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著名藏家卢贝尔家族(Rubell Family)收藏有其作品;蒋鹏奕1977年出生于湖南,现在生活在北京,作品通过实地拍摄、制景和后期处理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他对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对话伦敦摄影博览会创始人法里达·法萨德和迈克尔·本森
  法里达·法萨德是伊朗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现在是一名策展人和教育家,担任伦敦摄影博览会的总监。除创办伦敦摄影博览会外,她还在2013年创办了一个名为Unit的数字艺术中心以及康泰纳仕时装与设计学院(Cond é Nast College of Fashion&Design)。迈克尔·本森是一位屡获殊荣的作家和电影制片人,曾在伦敦艺术大学任职,负责伦敦学院画廊(London Institute Gallery)的事务。
  伦敦摄影博览会创建于2015年,那时世界上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摄影博览会,你们为什么还要在伦敦再起炉灶?
  法里达·法萨德:因为伦敦和纽约或者巴黎—样,也是世界文化之都。伦敦的文化极具多样性,汇聚了许多全世界一流的音乐人、文学家和视觉艺术家。而且,英国的摄影文化历史悠久,是摄影的发明地之一,对现当代摄影的影响也很大。在博览会创建以前,伦敦的摄影作品展览和交易活动已经很频繁,这里没有一个大型的博览会才叫怪事儿。所以,当我们创立伦敦摄影博览会后,伦敦的很多知名画廊和艺术机构,如泰特画廊(Tate Gallery)、国家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Gallery),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lbert Museum)等都很支持。除了主会场的博览会,每届博览会期间还会有超过40个姐妹活动在伦敦多地举办。
  法里达·法萨德:开始,我们的口号是“如何再让伦敦爱上摄影?”但很快,我们发现事情的进展超乎我们的想象。   对于本届博览会,有什么预期?
  法里达·法萨德:今年的博览会有很多新的参展商,我们也期待着观众数量能够提升,去年是3万5千人,今年我们希望能够有4万名观众。
  画廊参展要支付哪些费用?你们是否了解参展画廊和买家对作品价格的看法?
  法里达·法萨德:展位价格取决于画廊所选的位置,每平方米300英镑Ni550英镑不等。95%的画廊会连续参展,所以位置基本也不会变化太大。
  画廊肯定希望照片越贵越好,但是摄影作品的价格并不会飞涨。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单张照片价格从几百英镑到二十多万英镑不等。买家对19世纪的老照片兴趣甚浓,这些照片价格一直在上涨。同时,喜欢现当代摄影作品的买家也不少,而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单张价格比老照片更高。当然我们并不指望所有人来到博览会都会花大价钱买照片,有的初涉摄影收藏的人可能只会花几百英镑买些小照片,有的知名藏家可能一次就花上万或十多万英镑购买照片。
  現在摄影收藏市场有什么新趋势吗?
  法里达·法萨德:我觉得用“趋势”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老照片和20世纪前半叶的经典摄影作品确实越来越好卖了,所以很多画廊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另一方面,今年展示和销售建筑和时尚类摄影作品的画廊有所增加,不少艺术家也对新媒体、跨媒介创作越来越有兴趣,比如全息摄影技术和装置摄影作品。也有很多年轻人在进行各种新奇的影像实验,或者重新采用古老工艺制作当代内容的作品。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摄影作品在线销售愈发容易,这是否会影响摄影作品价格?
  法里达·法萨德:我们对此并不担心,虽然这两年线上交易的规模和数量都比以前要大很多,但是摄影作品的价格并不取决于销售渠道,而是内容本身。如果一个藏家要花几千或者几万英镑购买一张照片,他一定需要实际看到照片是什么样子才会放心。
  博览会上有哪些新藏家吗?
  法里达·法萨德:每个来博览会的观众都是潜在买家。实际上,我认为所有来看博览会的人都希望买些照片。除了价格因素,潜在买家们还会因为不了解摄影作品、不知道如何评价照片、不懂得怎么和画廊接触等原因而放弃,而消除这些障碍正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法里达·法萨德:开始的时候,一些艺术品商人也对我们说,他们怀疑英国的买家不像美国或欧洲大陆的藏家那么积极。但事实证明这是多虑。博览会的成功说明英国的摄影收藏市场大有前途。在博览会,不少画廊和艺术品商人和新的藏家建立了持久的关系。有些藏家会和某个合作画廊住在同—条街上,只是此前没有平台让他们彼此熟悉。
  你们认为,伦敦摄影博览会和巴黎和柏林的摄影博览会有哪些不同?
  法里达·法萨德:伦敦摄影博览会的举办地是前皇室宫殿,这就是最大的不同。因为位置的关系,博览会周边会有米其林星级餐厅、富有特色的咖啡馆和酒吧,餐饮条件是一流的。
其他文献
源于共同的爱好,我们拿着相机走到一起;源于共同的追求,我们用摄影记录世界。  “读者园地”栏目希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分享照片,分享体验,呈现《摄影世界》的读者们对摄影的诠释,而在每一幅记录了精彩瞬间的影像背后,我们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真善美的感悟。在这里,让我们一道切磋技艺、共同成长,也让我们一起拥抱美好。  我们始终相信,高手在民间。我们也相信,这里会是民间摄影高手汇聚的舞
期刊
01我是一位单身妈妈,与女儿相依为命。我寻找配偶的标准是他必须要比我更爱我的女儿。所以我找到一位爱人并非易事。我的生活已超负荷,一周要工作六天,还要跑遍各地表演杂技,以供我与女儿的生活。选自《家庭制作》@Heba Khalifa  2013年,汤姆森路透基金会(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曾发起一项有关阿拉伯国家妇女地位的研究,邀请336名社会学专家共同参与,并通过互联网
期刊
大多数摄影者都喜欢拍摄人像。一般认为85~135毫米焦距的大光圈定焦镜头为人像镜头,其中最常见的就是85毫米定焦镜头。  说到85毫米定焦镜头,各大相机、镜头厂商都在生产,精品很多,比如蔡司、佳能著名的85mm F1.2、适马新推出的ART85mm F1.4和索尼FE 85mm F1.4.GM等,它们以优异的焦外效果、出众的色彩和锐度成为职业摄影师拍摄肖像的首选镜头之一。而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光圈
期刊
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央美美术馆)开始尝试在美院学生毕业作品中收藏摄影作品,这成了央美美术馆摄影收藏的缘起。而2009年,王璜生从广东美术馆馆长(2000年至2009年)一职调任央美美术馆馆长(2009年至2017年5月),也把他在广东的摄影收藏经验带到北京,从而让央美美术馆的摄影收藏步入发展轨道。  那一年,央美美术馆策划了“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关注“景观摄影”这一“
期刊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上,摄影史上的第一个公共摄影展览在那里举行,为此次博览会而兴建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 Museum)也在1852年开始涉足摄影作品收藏;而此前的1849年,在摄影发明地法国,法国国家图书馆收到第一批散佚的照片、相册,并藏入馆中。  可以说,摄影收藏和摄影发明一样,在开始阶段,便有很多公共机构介入。在摄影还不被认可是“艺术”的时候,这些机构已经在发挥自己的
期刊
01 Moments,Agnes Herda摄  在中国,由奥地利超级摄影学会主办、创建于1992年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赛(TRIERENBERG SUPER CIRCUIT)有着比其他摄影沙龙都大的影响力,中国摄影爱好者也亲切地称其为“奥赛”——这是其他摄影沙龙不曾享受的待遇。  究其原因,一方面奥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摄影沙龙,不仅参赛人数和作品数最多,每年的组别分类也非常细,决出的
期刊
这是一组关注中国老工业企业命运的摄影作品。它把镜头对准中国支柱产业之一的钢铁工业。通过摄影,这些年这个逐渐势衰产业被忠实地记录下来。这组工业摄影作品意图通过影像,展示中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阵痛期,如何寻找“新生”的过程与所付出的代价。  摄影师潘永强从2015年开始关注面临搬迁的球墨铸铁管公司,历时3年,从工业区污染问题进而由表及里地深入传统工业的困境与挣扎。  作者自述:  2017年4月27日
期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王璜生在2013年首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的摄影,无论从官方机构到民间,摄影的收藏还有相关的研究,包括展览,其实是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近些年来,与他持相同观点的业内专家学者,不在少数。  如果我们将摄影文化发展看作一个系统性工程的话,摄影实践、摄影展览、摄影研究、摄影收藏和摄影交易市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而作为公共机构
期刊
一人用文字,一人用照片,他们在影像的疆域里剑拔弩张又握手言和,在言语与影像的交锋中一起探索并仔细品咂着摄影世界的精神意义。  1976 年,知名日本摄影杂志《朝日相机》邀请从事评论并宣布放弃摄影的中平卓马和声势如日中天的摄影家筱山纪信合开专栏。两人以同样的关键词为题,筱山纪信提供摄影作品和引言,中平卓马则撰写深刻而尖锐的评论文字。在一年的专栏中,两人透过家、晴天、寺、街区、旅途、印度、工作、风、妻
期刊
一间屋子里,一盏灯下,同时住着老少三代人是什么滋味,现代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但在几十年前,这种情况却普遍存在,可惜当年的摄影师们,很少有人想到将这种生活状态系统地记录下来,尽管这样的事情也许就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自己身上。  自摄影被发明以来,它就被人类用于记录一切可以被记录的事情。摄影成本较高的年代,人们只用它“光顾”相对重大的事件或人物。随着技术进步、摄影的成本逐渐降低,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边角琐
期刊